【總括】心痛原來在胃脘,若還真者是膏肓;九種根因須審問,寒食蟲火更多防。
【脈法】洪大屬火,熱滑大屬痰,右手實屬積,沉滑有食,弦遲有寒。沉細而實者可治,堅大而實,浮大而長,滑而利,數(shù)而緊皆難治。其心痛手足俱青至節(jié)者不治。
《內(nèi)經(jīng)》曰∶少陽司天,風行于地,心痛、胃脘痛、膈不通。又云∶木郁之發(fā),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交兩脅,膈臆不通,食飲不下,蓋風木之氣被郁,發(fā)則太過,故民病有土敗木賊之候也。然心與胃各一臟,其病形不同,因胃脘痛處在心下,故有當心而痛之名,乃丹溪有胃脘痛即心痛,此言非也。蓋胃是真濕土也,胃居中焦,稟沖和之氣,多氣多血,是水谷之海,為三陽之總司,五臟六腑十二經(jīng)脈皆受氣于此,是以壯則氣行而愈,弱則著而成病。其沖和之氣,變至偏寒偏熱,因之水谷不消,停留水飲食積,真氣相搏,以致清陽不升,濁陰不降,而肝木之邪,得以乘機侵侮,而為病矣。然致病之因多因縱恣腹口,喜好辛酸生冷煎 脆硬之物,朝傷暮損,日積月深,自郁成積,自積成痰,痰火煎熬,血亦妄行,痰血相雜,妨礙升降,故胃脘作痛。俗醫(yī)不究其源,例以辛香燥熱之劑治之,以火濟火,遂成危劇,良可痛哉!古方有九種心痛∶曰飲、曰食、曰風、曰冷、曰熱、曰悸、曰蟲、曰疰、曰去來痛。夫所謂冷者特一耳!貴在醫(yī)者神悟,不可例以熱藥治之也,詳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實不在心也,有寒、熱、火、實、死血、食積、痰、蟲之異耳。
寒厥痛者,手足冷而通身冷汗出,便利溺清,或大便利而不渴,氣微力弱,宜以術(shù)附湯溫之。
熱厥痛者,身熱足冷,痛甚m.payment-defi.com/pharm/則煩躁而吐,額自汗出,脈洪大,宜以金鈴子散加減之。
火實痛者,因氣而食,卒然發(fā)痛,大便或閉,久而注悶,心胸高起,按之愈痛,不能飲食,宜微利之。
死血痛者,痛有常處,不動移者是也。
食積者,痛甚欲大便,去后痛減者是也。
痰痛者,隱隱然,痛得辛熱湯則暫止者,此痰也。
真心痛者,必死不可治。蓋謂包絡(luò)引邪入于心之正經(jīng)耳。夫心之臟,君火也。是神靈之舍與手少陰之經(jīng),皆不得而受傷故也。又平時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作痛者宜桃仁承氣湯下之。
【補遺】
丹溪曰∶凡胃脘痛必用溫藥,此是郁結(jié)不行,阻氣不運,故痛在下者多屬濕,宜溫利之。
大凡心痛須分新久,若明知身受寒氣、口m.payment-defi.com/shiti/吃寒物而得者,于初得之時,當溫散或溫利。若病得之稍久則成郁,久郁則成熱,熱久而生火,《原病式》中備言之矣。若欲行溫散溫利,寧無助火添病耶,由是多以山梔為熱藥之向?qū),則邪易伏,病易退,正氣伏而愈矣!用山梔十五枚(大者九枚),去皮炒黑,煎,佐以姜汁,令辣服之,或加川芎一錢,或以二陳加川芎、蒼術(shù)、倍子煎服,甚者加干姜,輕者以麻黃桂枝之類散之。氣虛人胃脘作痛,草豆蔻丸服之。
【附方】
草豆蔻丸 草豆蔻 橘紅 人參 干姜 黃 益智 當歸 青皮 澤瀉 半夏 桃仁 麥芽 神曲 姜黃 柴胡為末,炊餅和為丸,姜湯下,加吳茱萸、生熟甘草。
術(shù)附湯 見驚風癥內(nèi)。
金鈴子散 金鈴子肉 元胡索(各一兩) 為末,服之,痛止服枳術(shù)丸。
桃仁承氣湯 見痢疾癥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