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其味辛苦,性熱,歸肝脾胃經(jīng)。能溫中散寒、疏肝下氣、降逆止嘔,尤擅止痛。臨床常用其止痛,茲舉例說明。
例1:寒滯胃痛
王某,女,29歲。患者胃痛2年余,遇冷即發(fā)。近日食冷受寒,胃痛發(fā)作,口吐清涎,肢冷,舌淡,苔薄白,脈沉弦。診斷為寒凝氣滯型胃痛,治以散寒通滯。藥用吳茱萸6克,生
姜湯送服,2劑痛止。
吳茱萸溫中散寒,且能下氣。輔以
生姜可協(xié)吳茱萸溫胃降濁而止痛。
例2:寒疝
腹痛劉某某,男,5歲;颊吒雇搓囎,
便秘,煩躁不安。癥見面色蒼白,汗出,手足冷,臍部有一突出物如核
桃大,疑為腸疝。取吳茱萸20克,鹽炒后布包裹,熨臍部,約15分鐘后,忽聽腸鳴漉漉,入廁便下,腹痛即止。
吳茱萸鹽炒入腎,熨置臍部,能溫腎暖肝,散寒利氣,緩解收引痙攣而達(dá)行氣止痛之目的。
例3:陽亢
頭痛江某,男,57歲;
高血壓7年余,2003年4月5日診,晨起突發(fā)頭痛
眩暈,伴惡心,
嘔吐清涎,口苦咽干,
失眠煩躁。舌淡,苔白,脈沉弦。血壓200/130mmHg。診斷為
肝陽上亢型頭痛。取吳茱萸40克,用醋調(diào)敷腳心(涌泉穴),24小時后,查血壓160/110mmHg,血壓明顯下降,頭痛減輕,又連敷兩次,頭痛即止。余癥亦已消失。
涌泉穴系足少陰腎經(jīng)之井穴,主治頭痛、目眩、口舌生瘡等癥。吳茱萸敷其穴上,采用上病取下之法,通過滋肝潛陽、引熱下行而達(dá)緩解頭痛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