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用藥有方復有法——名醫(yī)用藥巧法
    

本草求真:用藥有方復有法——名醫(yī)用藥巧法

用藥有方復有法——名醫(yī)用藥巧法
張存悌
  人參作塊顯奇效
  徐靈胎曾治毛姓老翁,年屆八旬,素有痰喘之疾,因勞大發(fā),俯于幾案不能平臥已7日,舉家驚惶。徐診后曰:此上實下虛之證,用清肺消痰飲送下人參小塊一錢,2劑而愈。毛翁曰:徐(靈胎)君學問之深固不必言,但人參切塊之法,則“以此炫奇耳”。后年余,病又復發(fā),照前方加人參入煎,喘逆愈甚。復請徐氏再診,告以用去年之方而病加重。徐問:莫非以人參和入藥中耶?答:然。徐仍以人參作塊煎之,亦2劑而愈。徐解釋曰:“蓋下虛固當補,但痰火在上,補必增盛。惟作塊則參性未發(fā),而清肺之藥已得力,過腹中而參性始發(fā),病自獲痊”。
  按:此證上實下虛,如單以清肺消痰治其“上實”,必礙腎之“下虛”;若專補下虛,勢又壅補助痰,礙之上實。徐氏以清肺消痰之劑,送下人參小塊,使消補兩種藥力接續(xù)而發(fā),藥雖同行,而功則各奏,真名醫(yī)章法也。名醫(yī)趙晴初評曰:清肺消痰飲加人參是方,人參切塊吞下是法。大凡名醫(yī),不僅“屢用達藥” ,而且重視煎法用法,徐靈胎云:“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方藥雖中病,而煎法失度,其藥必無效”。 足見煎法用法之重要,趙晴初所謂“有方還須有法”。毛翁懂方不懂法,反以為醫(yī)家故弄玄虛,故而病有增無減也。
  相傳“方法”這個詞就起源于中醫(yī)。古時一位皇帝患噎膈癥,吃什么都吐,命在旦夕。御醫(yī)費盡心思,均告無效。一天,侍從稟報說:“百里之外,有位隱居深山的和尚,據(jù)說有根治此病之術,不妨請來一試”。和尚來到皇上榻前,切完脈后,隨即開好藥方。侍從一看,說:“為何尚復此方?” 原來藥物、劑量與御醫(yī)之方分毫不差。和尚仍叫把藥取回,親自煎藥,煎到只剩兩匙時,用湯匙盛上藥汁請皇上用舌舔服,直至把藥汁舔完為止。連服數(shù)劑后,病競漸愈。皇上重賞和尚,問:“同樣之藥,前者醫(yī)朕無效,而你能起死回生,其中有何奧秘?” 答曰:“醫(yī)藥者,既要有方,又要有法。皇上之病在咽膈,用舌舔湯匙上藥,可使緩緩作用于病灶之處,此乃是法。如果仍用飲服方法,難免藥過病所,無濟于事”;噬洗笪颍骸胺椒ǎ椒,光有方不行,服用還要有法,方與法結合才行”。這就是“方法”二字的由來。既或今天,上述用藥方法治療食道癌猶可借鑒。
  藥雖同行,施治各異
  宋代成州團練使張銳,以醫(yī)知名。蔡魯公之孫媳妊娠,臨近產期發(fā)病。眾醫(yī)皆以為陽證傷寒,懼怕墜胎而不敢投藥。魯公請張銳診視。張曰:“胎兒已經十月,將生矣,何藥能敗之?”如常法給藥,半日兒生,病亦獲愈。次日,產婦大泄不止,而且喉痹不能入食。眾醫(yī)皆指責張銳之過。因泄利與喉痹兩癥一寒一熱如同冰炭,且處于產褥期,雖扁復生,也無活理。張銳曰:“不必驚擾,我可令即日而愈”。取藥丸數(shù)十粒,令服之。結果,喉痹即平,泄瀉亦止。魯公問曰:“敢問一藥而治兩癥,何也?”銳曰:“此于經書無所載,特以意處之。方才所用乃附子理中丸,裹以紫雪丹。喉痹不通,非至寒藥不為用,故外裹以紫雪丹。既已下咽,則消釋無余,其得至腹中者,附子力也,故一服而愈兩疾”。公大加嘆異。
  按:此病上有喉痹屬熱,下則泄瀉屬寒,寒熱錯雜,似兩難措手。張銳匠心獨具,以理中丸外裹紫雪丹,藥入咽部,在外之紫雪丹消釋而治喉痹;在里之附子理中丸入得腹中而治泄瀉,寒熱分治,各不相擾,確實奇巧。此法古亦有之,《傷寒論》治療“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用附子瀉心湯,其煎藥法度可謂此法先河。考該證心下有熱痞,而陽氣已虛,故惡寒汗出,形成寒熱錯雜局面。附子瀉心湯煎法不同一般,是以麻沸湯浸漬大黃、黃芩黃連諸寒藥,取其味薄氣輕,以輕瀉上部之痞熱,不使藥過病所;另取附子久煎取汁與前藥兌合,因其味厚氣重,下行而發(fā)揮溫陽固表作用。藥雖同行而至所不同,施治各異,此仲圣之妙法也。張銳以附子理中丸裹以紫雪丹與此異曲而同工,可謂善學古法者。
  名家治病,并未多用奇方,方藥還是原來方藥,前醫(yī)用之不效,名醫(yī)用之則效,其差別往往就在于煎法用法不同,此亦名醫(yī)圓機活法使然。
  知病因冰起,還以冰解之
  寧波鄭松家有一男傭,病咳久不能愈,聲悶不暢,多醫(yī)治之未效。邀請名醫(yī)范文甫診視。范診后說:此病應該用小青龍湯。鄭松說,已經服過3劑,無效。范文甫說:請以冰水煎之。鄭松囑如法煎之,果然收效。原來,范曾見過病人于烈日下飲用冰水,詢其咳起之日發(fā)自熱天,故用冰水為引以治之。
  按:此乃“知病因冰起,還以冰解之”之法,似有同氣相求,反佐用藥之意。源出宋•楊吉老治宋徽宗的案例。宋徽宗因食冰過甚而致下利,太醫(yī)以理中湯治之不效。楊吉老仍以理中湯治之,不同的是以冰水煎藥,徽宗之病竟獲痊愈。范文甫顯然受此案啟發(fā),也算“博涉知病”一例,畢竟不同凡醫(yī)手眼。
  露水煎藥建奇功
   一位紹興人,患秋溫大熱,百藥不能退。延寧波名醫(yī)范文甫診治。范至后,查閱前醫(yī)所處方藥皆為白虎、葦莖湯之類,方頗切當,亦無別法可用。適當?shù)囟嘣院苫,葉上露珠可愛。范見后即令其晚上取干凈毛巾四條,蒸透,擰極干,于稻田中收取露水,用以煎藥;二日熱退病安。范稱:此從氣候悟出,醫(yī)方中所無。說明其用露水煎藥,乃權宜之法。與滑伯仁立秋遇難產病例,見梧桐葉落下,遂加用之以催產相類,同屬于隨機應用之例。
  按:露水味甘、性涼,具潤燥、滌暑、除煩作用。王孟英《隨息居飲食譜》說:“稻頭上露,養(yǎng)胃生津;菖蒲上露,清心明目;韭菜上露,涼血止噎;荷葉上露,清暑怡神;菊花上露,養(yǎng)血息風”。本例病程較長,肺胃陰津為邪熱灼傷,采用稻頭上露水煎藥,用以發(fā)揮清潤肺胃陰津的功效,輔佐白虎、葦莖等方藥而獲效。
  藥棗巧治病孩
  清名醫(yī)王旭高(1798~1862年),號“退思居士”。曾治一幼齡病孩,形瘦面黃,痰多食少,晝日咳嗽,夜臥則喉中喘吼有聲,病已半年,“而性畏服藥”。診為脾虛而濕熱痰蒸,阻之于肺。因病兒不肯服藥,遂用藥棗法。取參、苓、術、草、二陳、蒼、樸、川貝、榧子,共研細末。另取大棗100枚,去核,將上藥末納入棗中,用線扎好,每枚大棗約入藥末2分為準。再用葶藶子30克,煎湯煮棗,待棗軟熟,不可大爛,取出曬干,患兒饑時將棗細嚼咽下一枚,每日可用五六枚,竟收佳效。
按:病孩畏藥,王旭高巧用藥棗,變藥治為食治,實變通之法,獨具匠心。其法首見于元代名醫(yī)葛可久,其擅治虛勞,所創(chuàng)“白鳳膏”,即以大棗去核,納入參苓白術散,置于黑嘴白鴨肚中,加酒用火煨烤,吃棗食鴨,藥食同用,而無苦藥之累,實為巧法,即在今日,以上諸法猶有參考價值。
《中國中醫(yī)藥報》2004/2/9
-----------:“醫(yī)藥者,既要有方,又要有法。
-----------受教了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謝謝了!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