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與濕為熏蒸粘膩之邪,治不中竅,暑熱從陽(yáng)上蒸而傷陰化燥。濕邪從陰下沉而傷陽(yáng)變濁,六氣傷人因人而化夏月盛暑氣注人,令人病熱生暑癥?傆申幪搾短祷,脈虛身熱癥可認(rèn)。腹痛泄瀉兼嘔吐,惡心頭暈冒暑病。傷暑身熱兼頭痛,身如針刺躁難靜。中暑寒熱自汗多,咳嗽倦怠不知性。動(dòng)而得之病屬陽(yáng),加味香薷湯可定。香薷麥味茯甘陳,豆樸木瓜次第尋。川連燈心姜棗服,氣虛白術(shù)與參 ,寒熱柴芩為要藥,嘔吐藿半法尤精。瀉用澤豬功最速(去麥味),渴增知粉效如神;綿綿腹痛傷水冷,干姜滑石法從心。小水不利或短赤,澤瀉山梔并滑石。搐攏加羌辨暑風(fēng),胸滿枳檳消食積。自汗不止用 參,水瀉木通澤有益。頭痛川芎并石膏,痰悶栝蔞及枳實(shí)(以上陽(yáng)癥治法)。若居涼館喜風(fēng)涼,惡寒頭痛頭項(xiàng)強(qiáng)。身形拘急熱無(wú)汗,靜而得之陰寒傷。宜用羌活與茅術(shù),川樸干姜及藿香。柴蘇等分姜三片,水煎熱服號(hào)升陽(yáng),兼食神曲滑石妙,內(nèi)傷冰冷用炮姜。
陳曰∶六氣傷人,因人而化,陰虛者火旺,邪歸營(yíng)分為多,陽(yáng)虛者濕勝,邪傷氣分為多。
暑傷氣分上焦開(kāi)郁
杏仁 通草 象貝 郁金 射于 石膏 半夏 山梔 豆豉 滑石 豆卷 橘皮 竹茹 苡仁 川樸 元參 香薷 犀角 蘆根 丹皮 甘草 赤芍 連翹 竹瀝 細(xì)生地
以上藥皆可參用之。
何源長(zhǎng)先生家制定中丸方,計(jì)十九味
陳香薷(三兩) 宣木瓜(二兩) 公丁香(一兩) 法半夏(二兩) 廣木香(一兩) 紫川樸(一兩)白檀香(一兩) 建澤瀉(二兩) 廣藿香(四兩) 陳枳殼(一兩) 紫蘇葉(二兩) 飛滑石(四兩) 軟柴胡(一兩) 茅山術(shù)(二兩) 山楂肉(四兩) 川羌活(一兩五錢) 赤茯苓(二兩) 粉甘草(二兩)生葛根(二兩)
右藥研末蜜丸,每丸重二錢,朱砂為衣,開(kāi)水送服。孕婦及血癥忌之。
暑風(fēng)傷肺
暑厥中惡暑熱,必先傷氣分,故舌發(fā)燥,口渴身痛(陳注)
暑熱阻氣,中痞不運(yùn)
半夏瀉心湯去干姜、甘草,加杏仁、枳實(shí)、竹心、廣皮、茯苓、知母、廣藿、半夏、黃芩、白芍、山桅、川樸、麥芽、白蔻仁,生脈四君湯,清暑益氣湯。
煩勞傷暑胃虛
《金匱》麥門冬湯。如脈左關(guān)大,木瓜、麥冬、沙參、烏梅、甘草。
暑入心營(yíng)
暑病久延傷液
暑熱深入劫陰
阿膠 門冬 川連 生地 人參 烏梅
暑瘵寒熱。舌白不渴,吐血
西瓜 翠竹芯 苡仁 鮮荷葉 杏仁 滑石
暑邪人厥陰(危癥,消渴吐蛔,舌縮,肺氣阻塞。若逆?zhèn)髑恢,必致昏厥。心之下有膈膜,與脊脅周遭相著,所謂腔中也。暑病必挾濕。陳注)
暑兼血癥
鮮生地 綠豆皮 通草 石膏 川貝 枇杷葉 白蔻仁 知母 苡仁 丹皮 連翹 郁金 桑葉 元參 竹心 杏仁 橘紅
www.med126.com六一散
六味丸加阿膠 麥冬 沙參
陳曰∶《內(nèi)經(jīng)》云,病自上受者治其上,上受者以辛涼微苦,如竹葉、杏仁、連翹、薄荷。在中者以苦辛宣通,如半夏瀉心湯法。在下者以溫行,寒性質(zhì)重開(kāi)下,如河間桂苓甘露飲之類,乃治三焦之大意。
暑病用苦辛味自能泄降也(陳注)
桂苓甘露飲(肉桂、云苓、膏、滑石、術(shù),甘寒水瀉豬芩)
張司農(nóng)集諸賢論暑病,謂入肝則麻痹,入腎為消渴。瘦人之病慮涸其陰,肥人之病慮虛其陽(yáng),胃中濕熱,得燥熱錮閉m.payment-defi.com/hushi/下痢稀水,即協(xié)熱下痢。
熱病之瘀熱留絡(luò)而為遺,毒注腸腑而為溺痢,皆屬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