鉤 藤(《名醫(yī)別錄》)
鉤藤為茜草科植物鉤藤、華鉤藤、大葉鉤藤的干燥帶鉤莖枝及同屬其他植物的帶鉤莖枝。主產于廣西、廣東、湖南、四川、江西、 浙江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地次生林中。喜溫暖濕潤氣候,不耐嚴寒,以土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質的的砂質壤土最宜生長。味甘,性微寒。歸肝、心包經。功效息風止痙、清熱平肝。臨床用名鉤藤。
【本草匯言】
《名醫(yī)別錄》:微寒,無毒。主小兒寒熱,十二驚癇。 《藥性論》:臣,味甘,平。能主小兒驚啼,瘛疭熱壅。 《日華子本草》:治客忤胎風。 《本草綱目》:鉤藤,手足厥陰經藥。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驚癇眩運,皆肝風相火之病。鉤藤,通心包于肝木,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蛟疲喝霐荡缬小麥中蒸熟,喂馬易肥。 大人頭旋目眩,平肝風,除心熱,小兒內釣腹痛,發(fā)斑疹。 狀如蒲萄藤而有鉤,紫色。古方多用皮,后世多用鉤,取其力銳爾。 《本草經疏》:鉤藤稟春氣以生,《本經》氣微寒,無毒。保升言苦。甄權言甘平。應是甘苦俱不甚,氣味悉和平者也。為手少陰、足厥陰經要藥。少陰主火,厥陰主風,風火相搏,則為寒熱驚癇。此藥氣味甘寒,直氣二經,則風靜火息而肝心寧,寒熱驚癇自除矣。甄權主小兒驚啼,瘛疭熱壅,客忤胎風者,亦此意耳。疭 《本草蒙筌》:味甘、苦,氣微寒。無毒。因類鉤釣,故名鉤藤。專醫(yī)稚幼,不理別科。寒熱驚癇,手足瘛疭者急覓,胎風客忤,口眼抽搐者宜求。 《本草乘雅》:藤棘如鉤,中虛而通,離明之象,借形以指事也。經云:夏脈如鉤,南方火也。入通于心,心藏血脈之氣也。則凡血脈之氣,布隊十二經中,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或支別絡屬,交循舛錯,致十二驚癇為寒熱病者,咸可通之整之,仍轉如環(huán)之無端耳。更能以法廣之釋之,功力真無盡藏,若僅療小兒,是系小子,失丈夫矣。 《藥性解》:味甘苦,性微寒,無毒,入十二經。主小兒寒熱、諸種驚癇、胎風客忤、熱壅夜啼,舒筋活血。色黃而嫩、鉤多者佳。 按:鉤藤兼主氣血,故于經絡靡所不入。惟療小兒,不入余方。 《景岳全書》:味微甘微苦,性微寒。能清手厥陰之火,足厥陰、足少陽之風熱,故專理肝風相火之病。凡大人小兒驚癇眩運、斑疹天釣、頭旋煩熱等證,用之而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矣。 《本草備要》:宣,除風熱,定驚。 甘微苦寒。除心熱,平肝風。治大人頭旋目眩,小兒驚啼瘛疭,音熾縱。筋急而縮為瘛,筋緩而弛為?,伸縮不已為瘛疭,俗謂之搐搦是也?外杼ワL,發(fā)斑疹,主肝風相火之病,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相火散行于膽、三焦、心包。有刺,類釣鉤。藤細多鉤者良。純用鉤其功加倍。久煎則無力。 《本經逢原》:鉤藤,手足厥陰藥也。足厥陰主風,手厥陰主火,小兒急慢驚癇瘛疭,內釣腹痛,客忤胎風,大人肝風,頭旋目眩,婦人帶下赤白,皆肝風相火之病,肝木風靜火息,則諸證自除矣。 《本草求真》:[批]治心熱,祛肝風。 鉤藤專入心、肝。味甘微苦,氣平微寒。為手少陰心、厥陰肝經要藥。緣肝主風,心主火,風火相扇,則風因火而愈熾,火亦因風而益盛。其在小兒,則病必在驚癇瘛疭,眼翻抽掣;筋急而縮為瘛,筋緩而弛為疭,伸縮不已為瘛疭。俗謂之搐搦是也。大人則病必見頭旋目眩;婦人則病必見赤白帶下。故必用此輕平宣泄以為下降,則風靜火息,而驚風熱自爾其克除矣。藤類象筋,故抽掣病由筋生者,必為之用。此惟小兒風熱,初熱病未見甚者,用之得宜,若使風火至極,勢難驟遏,則此輕平疏泄,效難克奏,又當細審所因,用以重劑以為投服,則藥始與病當,而無病重藥輕之弊矣。 《得配本草》:甘、苦,微寒。入手足厥陰經。平肝風,除心熱,祛肝風而不燥。小兒客忤瘛疭,大人頭旋目眩,能通心胞于肝木,風靜火息,則諸癥自除。相火為病者,可用以為使。 得硝石、炙甘草,治驚熱;得甘草,治驚癇;配紫草,發(fā)斑疹。 純用鉤力大,久煎力薄。 《本經疏證》:大奇論曰,心脈滿大,癇瘈筋攣,肝脈小急,癇瘈筋攣,肝脈鶩暴,有所驚駭,肝腎并小弦欲驚,二陽急為驚,夫盛滿偏于一處,則他處之不足可知,弦急偏于一處,則他處之縱馳又可知。巢氏曰,小兒血氣不和,熱實在內,心神不定,所以發(fā)驚,甚或搖頭弄舌,或睡里驚掣,或數嚙齒,則為欲癇,若口眼相引,目睛上搖,手足掣縱,背脊強直,頸項反折,則為癇。又曰,驚癇者因驚怖大啼乃發(fā)出,夫相引掣縱應弦急,強直反折應盛滿,謂非氣血至此,忽被牽掣,遂與他處不相流通,若倒鉤逆注者然可乎?舉痛論曰,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為亂,況發(fā)于寒熱后者,非特正方以茲逆注,邪且難免拘留,此所以有取于鉤藤之紫色空中,任是處處倒鉤逆注,而脈絡決不因之以塞,紫者水火相參之色,凡陰陽氣血寒熱皆于此取義焉可也。色紫而氣寒則協(xié)和氣血,分解寒熱之用,已具于中矣,矧復中空,則交通陰陽,調劑上下之德,抑又可泯乎?不然,則別錄僅以之治一病,后人遂不可因此為三隅之反矣。 《本草新編》:味甘、苦,氣微寒,無毒。入肝經。治寒熱驚癇,手足瘈疭,胎風客忤,口眼抽搐。此物去風甚速,有風癥者,必宜用之。然尤能盜氣,虛者勿投。 或問鉤藤為手少陰、足厥陰要藥。少陰主火,厥陰主風,風火相搏,故寒熱驚癇之癥生。但風火之生,多因于腎水之不足,以致木燥火炎,于補陰藥中少用鉤藤,則風火易散。倘全不補陰,純用鉤藤以祛風散火,則風不能息,而火且愈熾矣。 《本草分經》:甘、微苦,微寒。除心熱,主肝風相火之病。風靜火息,則驚癇、眩暈、斑疹諸癥自平。祛風而不燥,中和之品久煎則無力。
【現代藥理研究】
1. 鉤藤有降壓作用。鉤藤堿可抑制血管運動中樞,直接和間接擴張外周血管,阻滯交感神經及神經節(jié),并能抑制神經末梢介質的釋放。 2. 鉤藤有鎮(zhèn)靜、抗驚厥作用。 3. 鉤藤能舒張腸、支氣管及子宮平滑肌,對抗組胺引起的收縮,但對抗乙酰膽堿的作用較弱,不能對抗煙堿和5-HT引起的痙攣。 4. 鉤藤堿對催產素和高K+去極化后Ca2+引起的大鼠離體子宮收縮有抑制作用,并能抑制蛙與小鼠的呼吸,縮小瞳孔。 5. 鉤藤總堿能抑制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