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據庫中醫(yī)疾病數據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據藥學下載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中醫(yī)書籍 > 正文:第四節(jié) 中藥的分類
    

中藥基本理論知識:第四節(jié) 中藥的分類

根據事物的同和異把事物集合成類的過程,即稱為分類。分類的方法,是人們認識和區(qū)分事物的一種常用的方法。中藥的分類,就是根據中藥同和異將其分成不同的類別,從而達到掌握藥物特性和更好地利用藥物的一種方法。不同的學科根據不同的目的,采用切合實際的分類方法,將…

根據事物的同和異把事物集合成類的過程,即稱為分類。分類的方法,是人們認識和區(qū)分事物的一種常用的方法。中藥的分類,就是根據中藥同和異將其分成不同的類別,從而達到掌握藥物特性和更好地利用藥物的一種方法。不同的學科根據不同的目的,采用切合實際的分類方法,將眾多無緒的藥物進行系統(tǒng)的分門別類,對于中藥的認識、掌握和利用,可以提高效率和提供許多的便利。

中藥的分類,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周禮·天官》就有“以五味、五谷、五藥養(yǎng)其病”的記載,對于其中的“五藥”,漢代鄭玄注曰“五藥:草、木、蟲、石、谷!笨梢娫跐h代已有對藥物進行分類的論述。在本草書籍中,分類的記載始見于《神農本草經》,書中根據其藥性、功效、毒性等特性,將365種藥物分別歸納為上品、中品、下品三類。此后,梁代陶弘景在其所著的《本草經集注》中,在“五藥:草、木、蟲、石、谷”的基礎上,進一步將730種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無實等七類,從而確立了中藥按自然屬性的分類方法。越到后世,不僅分類的方法越來越多,越來越完善;而且分類的理論也越來越豐富。

中藥分類的方法雖然很多,但傳統(tǒng)的分類方法,概括起來可分為兩大系統(tǒng):即藥性分類法和自然分類法。

藥性分類法,是根據中藥藥性、功效等特性進行分類的一類分類方法。因為它有利于醫(yī)家掌握藥物性能,故為歷代醫(yī)家所習用。性能是藥物有別于其他物質的最大特性,因此大多數本草書籍的分類,都少不了用它來進行歸納。這也是多數按自然屬性分類的本草書籍,仍保留了三品分類方法的原因。

藥性分類法,首創(chuàng)于《神農本草經》,它的三品分類法,以“上藥……為君,主養(yǎng)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中藥……為臣,主養(yǎng)性以應人,無毒有毒”,“下藥……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 為其分類的理論依據。雖然分類比較簡略,但對臨床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在本草典籍中,三品分類開創(chuàng)了藥物分類的先河,因此對后世影響深遠。雖然梁代陶弘景創(chuàng)立了按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但一直到唐宋金元,歷代修訂本草,仍然保存了三品分類的屬性,并以之作為分類的依據。即使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徹底打破了三品分類的方法,但仍在藥名下對《本經》、《別錄》藥物的三品屬性作了注釋。然而由于藥物的日益增多和對藥物認識上的不斷深化,這種分類方法的局限性便日見暴露出來,單憑三品分類的方法已不能適應客觀需要。后世醫(yī)藥學家,結合臨床實踐不斷總結出了更為切用的分類方法。如唐代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首創(chuàng)了“十劑”分類法,根據藥物功效歸納為“宣、通、補、泄、輕、重、澀、滑、燥、濕”十類。它的分類理論是:“宣可去窒,……通可去滯,……補可去弱,……泄可去閉,……輕可去實,……重可去怯!瓭扇ッ摚扇ブ,……燥可去濕,……濕可去枯”。這對于臨床用藥具有很好的指導作用。金元期間的李東垣,將臨床常用的100余種中藥,根據升降浮沉的理論,將其分成五類。又署名為李東垣而實為后人所托的《藥性賦》,則按藥物四性(寒、熱、溫、平)進行分類。尤其是明、清以來,醫(yī)藥學家們相繼總結了不少臨床實用的功效分類方法。如明代王綸在其所著的《本草集要》中,將藥物按功效分列為治“氣、寒、血、熱、痰、濕、風、燥、瘡、毒、婦人、小兒”等12門。每一門中又分若干小類,如治氣門分“補氣清氣溫涼藥、行氣散氣降氣藥、溫氣快氣辛熱藥、破氣消積氣藥”4類等。這種分類比較具體而詳細,無疑是一大進步。李時珍結合自己長期的臨床實際,在其《本草綱目》中總結了“臟腑虛實標本用藥式”,將藥物的功效結合臟腑受病的標本、寒熱、虛實進行綜合歸類。清代黃宮繡的《本m.payment-defi.com草求真》,對藥物功效分類的貢獻最大,他首先將藥物分成“補劑、收澀、散劑、瀉劑、血劑、雜劑、食物”七大類;而在每大類下又分若干細類,如補劑分為“溫中、平補、補火、滋水、溫腎”;血劑分為“溫血、涼血、下血”等。李氏、黃氏的分類法,不僅對于臨床醫(yī)師辨證論治,遣藥組方具有很好的指導意義,而且對m.payment-defi.com/yaoshi/近代中藥功效分類也有深遠的影響。

清代以來,除上述分類之外,還出現了按經絡、臟腑以至脈象對藥物進行分類。以經絡分類的,有姚瀾的《本草分經》;以臟腑分隊歸類的,有凌奐的《本草害利》、江筆花的《筆花醫(yī)鏡》,他們先用臟腑分隊,各隊再按藥性分補、瀉、涼、溫,再分猛將、次將;按脈象分類的,有龍柏的《脈藥聯珠·藥性考》等。這些分類方法,雖以臟腑、經絡為綱,但仍以藥性為依據,故仍屬藥性分類法的范疇。這些方法,各有特點,由于它們與臨床實踐結合較緊,因而多為臨床醫(yī)家們所采用。

自然屬性分類,是根據藥物的自然屬性對其進行分類的方法。《周禮·天官》中的“五藥”,雖然漢代鄭玄注為“五藥:草、木、蟲、石、谷!钡珱]有具體藥物的歸屬。因此按自然屬性分類的方法,仍應視為陶弘景所首創(chuàng)。他在《本草經集注》中,將《本經》、《別錄》730種藥物分為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及有名無實七類,這種方法,雖然較為簡略,但卻成為后世修訂本草分類的基礎。如唐代的《新修本草》、宋代的《開寶本草》、《嘉祐本草》、《證類本草》等綜合性本草,都是以《本草經集注》的分類方法,加以擴充、增加而成的。直至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才對它作了全面和較大的改革。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分類理論。他采用“析族、區(qū)類、振綱、分目”的方法,以“各列為部,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為萬物之先,土為萬物之母也。次之以草、谷、菜、果、木,從微至巨也。次之以服器,從草木也。次之以蟲、鱗、介、禽、獸,終之以人,從賤至貴也! 作為他的分類理論基礎。將收載的1892種藥物,先按“析族振綱”,分為16部,然后“區(qū)類分目”,按藥物的形態(tài)、習性、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經濟用途等,再分為60類。如草部又分為山草、芳草、隅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類、雜草;木部又分為香木、喬木、灌木、寓木、苞木、雜木等。建立起當時最為先進、比較完整的分類系統(tǒng)。《本草綱目》自然分類體系建立后,就成為傳統(tǒng)中藥自然屬性分類法的典范。在其后問世的重要本草著作如《本草正》、《本草備要》、《本草綱目拾遺》、《本草從新》等,都基本上沿用它的自然屬性分類方法。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傳入,中藥新興學科的建立,一些現代科學的分類方法也被引進中藥的分類。諸如中藥功效分類、藥用部位分類、植物學分類、動物學分類、礦物學分類、中藥化學成分分類等方法。近年所編輯的有關教材及書籍,多根據其學科的性質不同,而分別采用不同的現代科學分類方法。如現代的臨床《中藥學》,采用中藥功效分類法;《中藥鑒定學》采用藥用部位分類法;《新華本草》、《中華本草》等綜合性本草,則采用植物學分類法、動物學分類法等;《中藥化學》就采用化學成分分類法。這些分類方法應用,都提高了它們的科學性和實用性。

...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