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帖】學中醫(yī)14年了,看過8萬人次的病人了,半年前才感覺入門
--------------------------------------------------------------------------------
下面是我自以為入門之后3個月對中醫(yī)的一點粗糙感受.
原來曾跟貼于“中醫(yī)最重要的是什么?”之后,但沒幾人看見,故移至此處,
非故意搗亂也。想請諸位高人指點.
傷寒論與皮膚病
各位同道,下午好。很高興有機會與大家交流治療皮膚病的一點體會。我演講的題目是《傷寒論與皮膚病》,但主旨不是探討112方的應用心得,而是闡述如何接見傷寒的思想,提高審證求因、辨證論治的意識和能力,提高自我臨床水平,所以引用原文之處不多。我臨床經驗較少,就從最常見的
銀屑病開始。 (下一張2)
大家都知道,銀屑病分三型:血熱、血瘀、血燥。最近一年我在門診,注意到一個現(xiàn)象:那些從未治療過的銀屑病人,絕大多數(shù)是血熱型,少數(shù)是血燥型,而那些皮損紫黑似墨,頑硬似鐵的血瘀型的都是經過多次治療的患者。這種差異原因何在?難道血瘀型都是治療不當造成的嗎?
這又讓我想起前兩天看到的一個
蕁麻疹病人,他服用
清開靈1周后明顯好轉,于是自己買藥,又服用2周,但這回不成了,非但蕁
麻疹沒好,他還開始牙疼、流鼻血了,同一種藥療效前好后差,這種差異原因何在?服用清熱藥怎么倒上火了?
剛接觸臨床的年輕醫(yī)生,多多少少都經歷過類似的情況,有時真是摸不著頭腦:病人來了,按部就班,辨證論治,藥方開出去后,卻發(fā)現(xiàn)療效不佳:不止如此,有時病人服藥后舊病未去,又生新殃,與其服藥不如靜候自愈,誠可謂下工尤不能及!
為什么會這樣? (下一張3)
我個人體會:是因為:我們不懂辨證論治的章法!――我們誤把教科書中的分型論治當成真經,而根本沒見過真正的辨證論治?勺鳛橐粋職業(yè)中醫(yī)師必須知道:分型論治是寫給業(yè)余選手看的!作為職業(yè)選手要有更高的標準呀!高標準是什么?是辨證 論治!
辨證論治章法何在? (下一張4)
我以為:在《傷寒論》中。
老邢,我們科著名的老病人,銀屑病,她有一天問我:哎!張大夫,我發(fā)現(xiàn)身體弱的銀屑病人皮損由下向上消退;身體強的銀屑病人皮損由上向下消退,是吧?
我不能準確回答。
身處循證醫(yī)學時代,當我們沉醉于多中心、大樣本的RCT研究之中,而把古人的經驗統(tǒng)統(tǒng)歸于C、D級證據(jù)時,是否能問心無愧的說我們對疾病的了解比古人更多一些?甚至比病人多一些呢?做不到。為什么?因為我們忘了一個中醫(yī)臨床醫(yī)生的本職工作是什么了!
中醫(yī),應該做些什么?
做科研?寫文章?編書?鉆研西醫(yī)?都不是:
讀讀《傷寒論》,看看仲景在做什么:――他在忙著治。 (下一張5)
讀過《傷寒論》,才知道一個臨床中醫(yī)師所當用力處何在:在對病人、疾病、藥物的了解,在對診療過程火候的把握。
《傷寒論》給我們啟示:醫(yī)生要研究疾病的起承轉合,變化規(guī)律、疾病對藥物的反應、人體對疾病的反應規(guī)律,這才是臨床醫(yī)生的本職工作。
中醫(yī)的特色是整體觀,辨證論治。
可如何辨證論治呢?
銀屑病很多文章,很多證型,往那一擺,每型各有一堆癥狀、體征,全背下來就會辨證論治了嗎?還差的遠吶!那只是分型論治!那只是為了介紹各自的經驗呀!千萬別以指為月呀! (下一張6)
讀過《傷寒論》,才知道如何辨證論治:說簡略一些就是:審證求因。說細致點就是:辨因辨果,辨輕重,辨緩急,辨氣血陰陽,辨表辨里,辨寒熱虛實。
(下一張7)
“因果緩急虛實氣血陰陽表里寒熱”是辨證論治的十四字秘訣。
(下一張8)
“辨”存在于每時每刻。
這些都是中醫(yī)的基本功,看似簡單,但上工與下工的區(qū)別就在這些基本功的純熟程度上。
每個人都應該知道審證求因的重要性。這是第一位的,F(xiàn)代醫(yī)學為什么那么驕傲?就因為他們自詡是對因治療。
怎樣審證求因呢?
有的銀屑病病人百治不效,但一細問發(fā)現(xiàn)和他一年前生了一次氣有關,用舒肝解郁立效,這就叫審證求因!
葉天士治某婦女
帶下,發(fā)于產后十年還稱之為產后病,這也是審證求因。
我治過一個男病人,65歲,以面部皮炎20年,每年發(fā)作數(shù)月,此次復發(fā)7天,癢不能眠來診,皮損看上去就象玫瑰
痤瘡,仔細一數(shù),丘疹過百,摸之較硬,抓痕累累。追問病史,乃20年前在湖南販賣竹木家具時用外用藥泡腳治
腳氣,腳氣剛好,面部就出皮炎了。再追問腳氣,乃幼時在關外,足汗出后,晾腳受風所致。因知病因在風。反過頭來再問面部皮炎發(fā)作特點,則每于春季大發(fā),秋季小發(fā),服藥無效,冬夏自止。發(fā)作時不畏寒熱,而獨畏風,不畏西北風,只怕西南風,正印證了對病因的認識。這就叫審證求因。
可有時,你問了半小時也求不著因,茫無頭緒,怎么辦? (下一張8)
求因不得,就得開辨。 (下一張9)
某醫(yī)生值夜班,有病人患
過敏性紫癜消化道出血,西藥迭進而血不止,焦急萬分,請老中醫(yī)會診,察色按脈后,書方: (下一張10)
人參30克急煎服。 (下一張11)
湯入腹中,
吐血立止。這就叫辨證論治。辨因辨果,辨輕重緩急,辨氣血陰陽,辨表里寒熱虛實都涉及到了。論病情:出血,氣血俱病,屬里屬虛屬寒。出血是因,氣隨血脫是果;
氣脫更不攝血,又為出血之因,惡性循環(huán)。論治療:氣脫為重,出血為輕;斂氣為急,補血為緩。
老中醫(yī)如此從容,取效如此快速,皆得力于傷寒也!
古人說傷寒為萬世立法,《傷寒論》為皮科“立法”了嗎?非也,是“示法”。
天下之病豈能盡于397法!397法乃示例也。示什么?――示如何辨陰陽表里真假寒熱虛實氣血緩急因果等等。也就是:示辨證論治的章法! (下一張12)
這種示例在《傷寒論》里,俯拾皆是,:
傷寒脈浮,
自汗出,小便數(shù),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
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煩躁吐逆者,作
甘草干
姜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
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
見“脈浮,自汗出,微惡寒”,與
桂枝湯以攻其表,這只是常法。須知“獨處藏奸”,在這里,偏偏“小便數(shù),心煩,腳攣急”是辨證要點。這里涉及到辨真假、辨寒熱、辨虛實、辨表里。
方隨法立,法隨證出。辨證正確,療效必佳。秘訣全在這“因果緩急氣血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十幾個字中。 (下一張13)
《素問 舉痛論》曰:能知虛實之數(shù),秋毫在目。想象一下那境界,不躍躍欲試嗎?
面對紛繁復雜的皮膚病表現(xiàn),我們是否能做到次序井然,有條不紊呢?有時做不到。其原因就在于我們對疾病變化的了解不深。對中醫(yī)的生理學、病理學思考不夠。沒有按辨證論治的章法自我訓練,基本功不扎實,想問題頭緒萬千,卻沒有一根線索貫串始終。應該以什么為線索呢?應該以“因果緩急氣血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十四字為線索。
陳凱教授幫助后學的方式是提問,啟發(fā)你思考,如:為何
瘢痕疙瘩易生于胸部,而不易生于面部?銀屑病為何冬重夏輕?為何冬天重反而用寒涼藥?銀屑病加重的先兆是什么?
銀屑病消退的先兆是什么?等等。
這些問題個個直指中醫(yī)的生理學、病理學,考察的都是臨床的基本功。也都可以用“因果緩急氣血陰陽表里寒熱虛實”這十四字秘訣破譯。
各位同道,如果我們了解以上問題的答案,那么我們治病就也能做到進退有節(jié)了。但中醫(yī)臨床醫(yī)生往往臨床太粗心,滿足于幾首經驗方,治遍全世界。心里只有一個含糊的有效率,卻沒有一個個鮮活的病人。而西醫(yī)臨床家呢?可能是眼中有病而無人,診斷之后就千篇一律,效則效矣,不效就留待科學家的新發(fā)現(xiàn)。亦可謂不求甚解。
《傷寒論》沒有給皮科醫(yī)生任何直接的答案,但他告訴我們作為中醫(yī)該研究些什么: (下一張14)
去了解病,去了解病的脾氣、稟性,了解它對藥物的應對之道,就象了解一個人何時會有何種反應。 (下一張15)
如
蕁麻疹病人許多都是定時加重,以午后和臨睡時為多,為什么?
又如皸裂性
濕疹病人、銀屑病人為何冬重夏輕?為什么?
這是疾病本身的脾氣。
又如:有人自述服藥后始終毫無感覺。為什么?
再如:有人服藥開頭有效,之后又毫無感覺了。這說明什么?
這反映出疾病對藥物攻擊的應對之道。
(下一張16)
作為一個醫(yī)生必須有此覺悟,如果只會把疾病放在自己的對立面,不能設身處地的從疾病的角度思考,那你怎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呢?
何謂己?己指人體與藥物的脾性;何謂彼?彼指疾病自身的特點及其對人體和藥物的應對之道。不能知己知彼,這在中醫(yī)里犯的就是格拒之病。人、病、藥格格不入,療效可想而知。關于這一點非三言兩語可盡其蘊,咱們再翻過來說如何辨真假寒熱。
疾病有時很善于偽裝,外在表現(xiàn)與其本質恰恰相反。 (下一張17)
論曰: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
白虎湯主之。(這是似寒實熱)
又曰:病人身大熱而反欲得近衣者,此表有熱,里有寒也。(這是似熱實寒)
能辨虛實寒熱,效果是很神奇的。
舉前兩天病房的一個
藥疹病人為例:主訴:咽痛劇烈,無休止時兩天,伴體溫39.2度1天。同時服用
清熱解毒口服液、
清開靈口服液、
銀翹解毒顆粒三藥無效。細查其雖體溫高但自覺惡寒、不覺
發(fā)熱;咽痛劇烈,但咽部、上腭均蒼白、不充血,扁
桃體不大;詢其既往面色常黑,體胖易乏,為少陰傷寒標準型,故與
麻黃附子甘草湯加桂枝急煎服。服藥第1口即自覺很舒服,服藥半小時,即訴咽痛減10分之9,只有
咳嗽或喝水時才疼。更神奇的是:她喝一口水疼,緊跟著喝一口藥就不疼,緊跟著再喝一口水又疼,緊跟著再喝一口藥又不疼了。與此同時體溫穩(wěn)步下降。很是有趣。
不辨虛實寒熱也是很常見的,如:臨床常見膿皰型銀屑病,
紅皮病,藥疹患者白細胞總數(shù)升高,西醫(yī)的問題是是否應用抗生素?中醫(yī)的問題是是否清熱解毒?
多數(shù)西醫(yī)知道這種情況常是血漿濃縮導致WBC數(shù)上升,不可見WBC升高就用抗生素。但現(xiàn)在有的中醫(yī)卻寒熱陰陽不辨,想都不想,廣譜抗生素保駕,是否清熱解毒?沒想過!可嘆,腦子完全西化了!還是個機械的西化!――當然大多數(shù)中醫(yī)都能辨寒熱陰陽,但迫于諸多情況不得不如此保駕,這點大家都明白。
身為中醫(yī),不會辨證,后果很嚴重。
曾治男性患者,六十余歲,即往有
高血壓病史多年,銀屑病多年,近患銀屑病性
紅皮病一年余,服清熱解毒藥數(shù)月而紅皮絲毫未退,其間兩度因心衰而轉內科搶救,而治療一年病人仍周身紅腫,大量脫皮,每日醫(yī)者病者愁眉相對。今日思之,概在表之皮膚雖紅,而久用寒涼,其在里之臟腑早已寒冷徹骨了。兩度心衰正是
亡陽之象;颊吆髞沓鲈海鴫涯懪c之四君子湯,一周即見起色,然終未敢以四逆、真武治療,今日思之,甚覺遺憾。
想當初,病人躺在床上,大汗如雨,喘促欲脫,亡陽在即之時,我的腦子還在銀屑病病根在血熱的教條里轉那,見病人大汗、喘促,想的還是氣血兩燔,麻杏石甘那!
(下一張18)
論曰: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者,
大承氣湯急下之。
又曰:少陰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熱,通脈
四逆湯主之。
一陰一陽,一寒一熱,
病人來了,主訴都是:大夫,我拉稀,水兒似的。若但知對癥用藥,而不仔細辨證,讓
腹瀉牽著鼻子走,病人就只有死路一條!臟腑而能語,醫(yī)者面如土?刹簧骱酰
(下一張19)
古人有云:見風不治風,見血不止血,識得個中趣,方為醫(yī)中杰。有時讀《傷寒論》至會心處,真覺得上下兩千年,仲景尤似在面前,那種喜悅非言語可以表達!
而皮科醫(yī)生若能見紅不清熱,見腫不利濕,見癢不疏風,可能就能躋身于中工之列了吧。
――但大多數(shù)人做不到,對中醫(yī)理論沒把握,對療效沒信心,所以只能抱住可見、可測的證據(jù)不放,祭起現(xiàn)代
藥理學的大旗,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其根源就在基本功不扎實,導致對中醫(yī)理論沒有信心。如果真能用心讀書,又有足夠的臨床機會,用不了半年,就會知道:仲景不余欺也。
人家都說中醫(yī)易學難精,確實如此。學一個月也能開方,學六十年也能開方。但湯入腹中,效果就不同了。面對病人,才是見真功夫時。
在皮膚病治療中常遇以下情況:服藥初有小效,繼而無效,還能守方否?又服藥后不輕反重,還守方否?臨床遇此,很難抉擇。 (下一張20)
還舉《傷寒論》為例:
桂枝湯煎服法中說:“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更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
盡;服一劑盡,病癥尤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劑!彪m然這段大家皆能諷誦,也都知道效不
更方,但在危急時刻,能守方如此者又有幾人?
治銀屑病,雖然癢大減、疹色變淡,浸潤減輕,但――一周出了一百個新疹,你還敢守方嗎?這是需要膽識的!我們今日又如何呢?我們有膽:斷腸草(
雷公藤)我們常用、五石散(激素)我們常用,勝于古人遠矣!但:我們無識!我們差的是什么呢?是對中醫(yī)理論的理解,說白了就是一個“信”字。
我們信西醫(yī)多,信古人少。
“真理多走一小步就是謬誤”,不信的反面就是僵化教條的迷信:再回到開頭的問題:銀屑病血瘀型是怎樣形成的呢?我看與迷信有關:老專家說了:銀屑病以熱為本、以毒為本,諸如此類,但執(zhí)一端,不能變通,
盲目涼血、解毒,輕者數(shù)月,甚者經年,本可直接解于血熱、血燥的卻因過用寒涼,寒凝血瘀,誤入歧途了,這恐怕是血瘀證形成的主要原因吧!而血瘀型患者逐漸增多,是否說明我們已經離辨證論治越來越遠,離真正的中醫(yī)越來越遠了呢?
我們都是皮科醫(yī)生,但首先是醫(yī)生,因而目光也不能只局限于消除皮損上。更不能局限于皮損一時的變化上。還舉銀屑病為例:病人怕出新疹,但新疹一個不出就好嗎?
臨床見到多少進行期的病人涼血兩周,熱勢已消,就為了每天五六個新疹還是涼啊涼,一下子兩三個月,哎!不出新疹啦!見效!再接再厲!鞏固!又是五六個月! ――這回可真涼透了:成塊冰了。紫暗肥厚,短期別想消下去了。想起自己以前就這樣,真是慚愧!其實就是沒學過中醫(yī),也應該明白治療的方向呀:看看消退期的病理和進行期的病理多么相似,為什么非要取道靜止期呢?
再多問一句:銀屑病皮疹全消就完事了嗎?我們能滿足于此嗎?
在臨床常見一些病人反復患一種皮膚病和另一種內科病,二病此消彼長,此時我們常不得不思考:對于整體健康,得皮膚病是好是壞?例如: 62歲女性濕疹病人,萎縮性胃炎發(fā)作則濕疹愈,萎縮性胃炎癥狀減輕則濕疹發(fā)?怎么辦?又如 60歲男性蕁麻疹患者,蕁麻疹與
心絞痛交替發(fā)作?怎么分析?(下一張21)
從正面看:得了皮膚病是否沒有一點好處呢?
如前面的例子,蕁麻疹與心絞痛交替發(fā)作,而此規(guī)律不能打破時皮科醫(yī)生該怎么辦?
出現(xiàn)的癥狀都是邪氣嗎?是否是正氣抗爭的表現(xiàn)?
從反面看:皮膚光溜了是否就萬事大吉了呢? (下一張22)
如果我們不把患病的機體當成一個不辨敵我的家伙;如果我們把機體看成一個積極主動
面對外界威脅的有機體,那么我們需要思考另一個問題:是什么使機體覺得有必要用得皮膚病的方式來應對挑戰(zhàn)?患皮膚病是否使一些人避免罹患其他惡疾?就象我們知道許多心理不健康的人容易患銀屑病,也容易患腫瘤。得銀屑病是否規(guī)避了患腫瘤的風險?
銀屑病,人體誤以為發(fā)生了什么情況才會命令表皮細胞大量增殖呢?為何誤判?什么因
素激活了增殖?如何對治?也許這才應是臨床醫(yī)學的研究方向。
(下一張23)
古人云:善言古者,必有驗于今。
又云: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各位同道,作為中醫(yī),我們就要學中醫(yī),用中醫(yī)。如果對中醫(yī)不過
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未能深入的話,又奢談什么中西醫(yī)結合呢?不要在中醫(yī)隊伍里以精通EBM、DME而自高。用中醫(yī)的方法治好病才是我們臨床醫(yī)生應該努力的方向。
只要努力,我們就會成功。
本帖轉自
丁香園
非常之好的一篇心得。需要反復研讀。
自http://www。shanghan。com/bbs/showthread.php?t=4749
這個帖子出來也很有些日子了,記得老站時發(fā)過,F(xiàn)在的壇子里沒搜索到。
個人以為此帖對于初學中醫(yī)及深入認識《傷寒論》的臨床價值有比較大的意義。
所以發(fā)在此版。
-----------因本版是資料保存帖,所有跟帖將會被刪除,如果想跟帖討論的同道不如另開一討論帖,以便于保存和討論交流!
-----------不在年頭多少
-----------學中醫(yī)貴在理解,悟性.熟悉理論,臨床中了解病人的情況,作到(中醫(yī)的整體觀念,天人相應,辯證施治),學習前人的經驗,不斷總結.
-----------當然大多數(shù)中醫(yī)都能辨寒熱陰陽,但迫于諸多情況不得不如此保駕,這點大家都明白。
先生是過來人。
-----------說得好!現(xiàn)在的中醫(yī)院分科,所以難免執(zhí)偏。沒有整體觀,中醫(yī)是學不好的。當然也就沒療效了。
-----------真是好文,受教了,對于初學中醫(yī)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