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本品為人的手指甲。
『常用名』指甲殼。
『炮制方法』用皂角煎水,洗凈污土,曬干,用滑石粉3兩,投入鍋內(nèi)炒熱傾入指甲殼1兩,用鍋產(chǎn)不斷翻動(dòng),炒至黃色起泡為度。起鍋篩去滑石粉,碾粉備用。(無滑石粉用蛤粉也可以)
『用量』0.5克。
『貯存』裝瓶?jī)?nèi)加蓋。
『來源』本品為人頭發(fā)制成的炭化物。
『常用名』血余炭、人頭發(fā)。
『炮制方法』取健康人的頭發(fā),揀去雜質(zhì),反復(fù)用堿水洗去油垢,清水漂后,撈出,曬干,裝入煅藥鍋內(nèi),裝滿壓實(shí),上覆蓋一小鍋(或裝于罐內(nèi),上蓋一小土碗),兩鍋接合處用黃泥封固,上壓重物,用文火加熱,煅燒約4~5小時(shí),停火、擋住火門,次日待鍋冷卻后,取出,切成1~1.5厘米見方小塊入藥。
『用量』3克。
『貯存』裝瓶?jī)?nèi)加蓋。
『來源』本品為蟾蜍科動(dòng)物中華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的干燥全體。
『產(chǎn)地』全國各地均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夏、秋季。
『炮制方法』干蟾除去雜質(zhì)及灰屑,剪去頭爪,切成小方塊。將凈沙子置鍋內(nèi),武火加熱至翻炒表面微焦臭氣逸出時(shí),迅速取出,篩去沙子,放涼。沙子『用量』以燙炒時(shí),能將干蟾塊全部掩埋,并剩余部分為宜。
『用量』1~3克。
『貯存』置陰涼干燥處,防蛀。
『來源』本品為健康人干燥胎盤。
『常用名』胎盤、胞衣。
『炮制方法』將鮮胞衣剪去周圍白膜,放入清水中洗去血,漂1小時(shí),后用銀針刺破胞衣內(nèi)之血管,用手輕輕揉搓以促使血液排出,以上方法4~5次,宜多換水洗凈污血為止。每10斤加白酒4兩,浸拌10分鐘,用銀花、甘草、花椒各1兩煎汁去渣,投取胞衣煮5分鐘,撈起放入蒸籠蒸上汽半小時(shí)取出,烘干。作用解毒除腥。
『用量』6~12克。
『貯存』加少許花椒用紙包好,放鐵箱內(nèi)加蓋,防潮、蟲、鼠。
『來源』本品為鹿科動(dòng)物馬鹿或梅花鹿雄鹿已骨化的角或鋸茸后次年春季脫落的角基。
『產(chǎn)地』東北、西北、云南、貴州、湖北等省。
『炮制方法』取鹿角去寸許長尖頭。鋸4.5寸長筒,放入水中浸7~10天,每天換水,將血吹凈漂透,如硬則放蒸籠內(nèi)蒸上氣,取出乘熱切片曬干。
『用量』9~12克。
『貯存』裝白箱內(nèi),加蓋。
『來源』本品為鹿科動(dòng)物梅花鹿或馬鹿未骨化的密生茸毛的幼角。
『炮制方法』將原藥用瓷片刮去毛或用酒精燈燒去毛,毛刮盡后,用布擦凈,放溫水中泡一下,用濕毛巾包潤1~2天,使其軟化切橫片,用小火烘干。
『用量』0.5克。
『貯存』裝鐵盒內(nèi),用花椒拌養(yǎng)閉蓋,防蟲及鼠。
『來源』本品為鹿科動(dòng)物梅花鹿或馬鹿四肢的筋。
『炮制方法』將鹿筋放入缸內(nèi)或盆內(nèi),用米泔水漂2~3天,每天換水一次,按時(shí)取出去蹄,切5分長,用清水洗透一次,撈起曬干。米泔水漂可減去腥臭氣。
『用量』3~9克。
『貯存』裝鐵盒內(nèi)閉蓋,防蟲。
『來源』本品為貓科動(dòng)物虎的干燥骨骼。
『產(chǎn)地』東北、四川、云南、湖南等地。
『炮制方法』將原藥放入水中浸泡1~2周,取出用刀刮去筋肉,曬干,用鐵錘錘成小塊,大小分開,將砂投入鍋內(nèi)炒熱,按大小先后下鍋炒至黃色,取出篩去砂,再投入鍋內(nèi)用醋碎或用酒碎,或麻油炸,取出即得。
『用量』6~15克。
『貯存』裝鐵箱內(nèi),加蓋。
『來源』本品為馬科動(dòng)物黑驢或其他驢的皮經(jīng)加工熬制成的固體膠塊炮制加工而成。
『炮制方法』將阿膠塊用濕布擦去灰塵,用微火烘軟,切成2~3分厚的方形小塊,用蛤粉4兩(篩過)先投入鍋內(nèi)炒熱,再將阿膠投入,用鍋鏟不斷翻動(dòng),炒至鼓泡成圓珠形,取出篩去蛤粉,炒后清熱潤肺,化痰散結(jié)。取其調(diào)經(jīng)止血,用蒲黃炒,炒法同上。
『用量』9~15克。
『貯存』裝鐵箱內(nèi)。
『來源』本品為象科動(dòng)物亞洲象或非洲象去毛后的干燥皮。
『產(chǎn)地』亞洲南部,非洲北部。
『炮制方法』將象皮用清水刷凈灰塵,放在微火上,烘至微軟,切1分厚。如制象皮末,將鍋燒熱,用砂與象皮同炒,炒至老黃色,取出篩去砂,碾末過篩備用。
『用量』6~9克。
『貯存』裝鐵盒內(nèi),粉末裝入瓶?jī)?nèi)加蓋。
『來源』本品為猴科動(dòng)物獼猴或其他猴的四肢骨。
『常用名』申骨。
『產(chǎn)地』四川東西兩部、云南、貴州山區(qū)等地。
『炮制方法』將猴骨鋸寸許長,打成小塊,將鍋燒熱,投入砂與猴骨同炒,不斷翻動(dòng),炒至老黃色,取出篩去砂,再投入鍋內(nèi)用醋淬。每斤藥用醋4兩,取出曬干,臨用時(shí)打碎。
『用量』3~9克。
『貯存』裝鐵盒內(nèi),閉蓋。
『來源』本品為海狗科動(dòng)物海狗或海豹科動(dòng)物海豹的雄性外生殖器。
『常用名』海狗腎、黃狗腎。
『產(chǎn)地』南洋群島。
『炮制方法』臨用時(shí),用砂炒泡,去砂碾末。
『用量』3~9克。
『貯存』用紙包好,裝入石灰箱內(nèi),防蟲。
『來源』本品為鯪科昆蟲動(dòng)物穿山甲的鱗甲。
『常用名』炮甲、甲珠、甲片。
『產(chǎn)地』廣東、廣西、湖南、福建、江蘇、浙江、湖北等地。
『炮制方法』取甲片,投入鐵罐內(nèi)煮2~3小時(shí)取出。另一種取甲片,放入缸內(nèi),加石灰水浸泡1星期,取出甲片,曬干。炒炮甲,將甲片揀大、中、小三種,先將砂放入鍋內(nèi)炒熱,按大、中、小投入甲片,用鍋鏟不斷翻動(dòng),炒至全部鼓泡呈黃m.payment-defi.com/yishi/色,起鍋篩出砂,臨用時(shí)打碎。
『用量』3~9克。
『貯存』裝木箱內(nèi)加蓋。
『來源』本品為刺猬皮科動(dòng)物刺猬的干燥外皮。
『產(chǎn)地』湖北、江西、湖南等地。
『炮制方法』將原藥日曬夜露5天,去其腥味,然后將鍋用武火燒熱,隨即取刺猬皮將刺面朝下,燙去刺尖又翻一面,去其油質(zhì),取出用50~60度熱水洗去泥沙和油膩,再用清水洗凈,撈起曬干,切去頭足和無刺邊皮,再切6分見方小塊。將鍋燒熱,用砂與刺猬皮同炒,炒至枯黃,取出篩去砂,又投入鍋內(nèi)用醋淬(每斤藥用醋3兩)吸勻炒干即得。
『用量』3~9克。
『貯存』裝鐵箱內(nèi)加蓋,防蟲、鼠。
『來源』本品為雉科動(dòng)物家雞的干燥沙囊內(nèi)壁。
『常用名』雞肫皮。
『產(chǎn)地』各地均產(chǎn)。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每斤藥用甘草15克煎水?dāng)偫,投入缸?nèi)浸1~2小時(shí)浸軟后,洗凈污垢,再用水洗撈起曬干。將鍋燒熱,用砂與內(nèi)金同炒,用鍋鏟不斷翻動(dòng),炒至起泡卷曲呈黃色為度,取出篩去砂攤冷備用。
『用量』6~9克。
『貯存』裝白鐵箱內(nèi)加蓋,防潮、蟲。
『來源』本品為鼯鼠科動(dòng)物橙足鼯鼠的干燥糞便。
『常用名』靈脂。
『產(chǎn)地』山西、陜西、河北、四川、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冬季采收。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篩去灰塵。取其行瘀止痛作用,則用醋制,將鍋燒熱,投入鍋內(nèi)(每斤藥用醋3兩)隨炒隨灑,炒干為度。取其止血作用,上法炒成炭(不用醋)。
『用量』3~9克。
『貯存』裝木箱內(nèi)加蓋。
『來源』本品為蟬蛻昆蟲黑蚱的若蟲羽化時(shí)脫落的皮殼。
『產(chǎn)地』山東、河南、河北、安徽、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收。
『炮制方法』摘去尖嘴及足,放在清水中洗去灰沙,撈起曬干。去頭足,為輕揚(yáng)透表。
『用量』3~9克。
『貯存』裝木箱,閉蓋。
『來源』本品為蠶蛾科昆蟲家蠶的幼蟲感染(或人工接種)白僵菌而致死的干燥體。
『產(chǎn)地』浙江、江蘇、四川等地。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及蠶絲,每斤藥用甘草1兩煎水?dāng)偫,洗去灰塵,撈入筐內(nèi),濾干水份,曬干或烘干。炒僵蠶,將鍋燒熱(每斤藥用麥麩2兩)撒入鍋內(nèi),候冒煙時(shí),投入僵蟲,用鍋鏟不斷翻動(dòng),炒至黃色為度。取出篩去麥麩,備用。
『用量』3~9克。
『貯存』裝鐵箱內(nèi)。
『來源』本品為鱉蠊科昆蟲地鱉或冀地鱉的雌蟲干燥體。
『產(chǎn)地』河南及湖北各地皆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5~8月采集。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每斤藥用甘草1兩煎水,洗去污塵,撈起曬干。甘草水炒土鱉,將鍋燒熱,用文火炒至微黃色焙干為度。炒后可去腥臭味。
『用量』3~9克。
『貯存』裝壇內(nèi)加蓋,防蟲、鼠。
『來源』本品為芫青科昆蟲南方大斑蝥或黑小斑蝥的干燥體。
『產(chǎn)地』湖北、江西及南方各地。
『采收季節(jié)』7~8月采收。
『炮制方法』先去頭足翅后,將鐵鍋燒熱,把米發(fā)濕撒入鍋內(nèi),候冒煙時(shí),投入鍋內(nèi),炒至黃色為度。取出去米,米炒后減去毒性。(每?jī)伤?0克米)
『用量』內(nèi)服0.03克;外用適量。
『貯存』裝鐵盒內(nèi)加蓋,防蟲、鼠。本藥有毒,應(yīng)另行保管。
『來源』本品為蟬科昆蟲紅娘子的干燥體。
『產(chǎn)地』湖北、湖南、江蘇及四川等地。
『采收季節(jié)』秋季采收。
『炮制方法』制法與斑蝥相同。
『用量』0.03克。外用適量。
『貯存』保管與斑蝥同。
『來源』本品為螻蛄科昆蟲華北螻蛄的干燥全體。
『常用名』土狗子、土狗。
『產(chǎn)地』全國各地皆產(chǎn)。
『炮制方法』將鐵鍋燒熱,撒入少許大米,候冒煙時(shí),投入藥炒黃色為度,取出去米,以增加固胃作用。
『用量』3~9克。
『貯存』裝鐵盒內(nèi),加蓋防蟲。
『來源』本品為蟋蟀科昆蟲蟋蟀的干燥全蟲。
『常用名』將軍干。
『產(chǎn)地』各國各地皆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8~9月間,早晨露水未干時(shí)捕捉。
『炮制方法』制法與螻蛄同。
『用量』3~9克。
『貯存』裝鐵盒內(nèi)加蓋,防蟲。
『來源』本品為蠶蛾科昆蟲家蠶的干燥糞便。
『常用名』蠶屎。
『產(chǎn)地』中南、華東等地區(qū)。
『采收季節(jié)』春、秋季收集。
『炮制方法』去凈泥土及雜質(zhì),篩去灰屑。
『用量』10~15克。
『貯存』置通風(fēng)干燥處。
『來源』本品為胡蜂科昆蟲果馬蜂、日本長腳胡蜂或異腹胡蜂的巢。
『炮制方法』蜂房去凈灰屑、死蜂和死蛹,去柄,切成小塊,炒蜂房將蜂房塊置鍋內(nèi),文火炒至呈焦褐色時(shí)取出,放涼。
『用量』3~5克。
『貯存』裝箱內(nèi),防壓,防蛀。
『來源』本品為壁虎科動(dòng)物蛤蚧除去內(nèi)臟的干燥體。
『常用名』對(duì)蛤蚧。
『產(chǎn)地』廣西。
『采收季節(jié)』6月收集。
『炮制方法』取凈尾,切四方塊,與砂同放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微黃為度。取出篩去砂,研末。用滑石粉炒亦可。(全身可用)
『用量』一對(duì)。
『貯存』放鐵盒內(nèi),加少許花椒加蓋,防蟲及尾部折斷。
『來源』本品為虻科昆蟲復(fù)帶虻的雌性全蟲。
『常用名』牛蛇、牛繩子。
『產(chǎn)地』江蘇、湖北。
『采收季節(jié)』6~8月采集。
『炮制方法』用時(shí)去頭、足、翅、將鍋燒熱,投入米與藥同炒,炒至黃色,取出去米,米炒后減輕毒性。
『用量』1~2克。
『貯存』裝瓶?jī)?nèi)加蓋。
『來源』本品為壁錢科動(dòng)物壁錢的干燥全體。
『產(chǎn)地』廣西。
『炮制方法』將瓦燒熱、焙枯、研末。
『用量』0.5~1克。
『貯存』裝瓶?jī)?nèi),加蓋。
『來源』本品為水蛭科動(dòng)物螞蟥、水蛭或柳葉螞蟥的干燥體。
『常用名』螞蝗、肉鉆子。
『產(chǎn)地』南方稻田中。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用水洗凈灰砂,立即撈起曬干,干后將鍋燒熱,投入砂與藥同炒,不斷翻動(dòng),炒至鼓泡為度,取出,去砂。取其矯味作用。
『用量』1~2克。
『貯存』裝瓶?jī)?nèi)加蓋,防蟲。
『來源』本品為巨蚓科動(dòng)物參環(huán)毛蚓或縞蚯蚓的干燥全體。
『常用名』蚯蚓、曲鱔、麻地龍。
『產(chǎn)地』廣東、江蘇、湖北各地。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每斤用甘草12克煎水,洗凈泥沙,撈起、曬干、切寸許長。炒地龍:將砂放入鍋內(nèi)燒熱,投入藥用武火炒至發(fā)松為度,取出去砂(每斤藥用白酒2兩),趁熱拌炒,炒干即得。
『用量』3~9克
『貯存』裝鐵箱內(nèi),加蓋防潮。
『來源』本品為游蛇科動(dòng)物烏梢蛇的干燥體。
『產(chǎn)地』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地。
『炮制方法』刷去灰塵,用刀切去頭尾尖,1~3寸長,每斤用白酒4兩、浸潤24小時(shí),取出、去鱗及背骨,將凈肉曬干。頭尾及鱗,骨有毒,不宜入藥。
『用量』1~3克。
『貯存』裝鐵盒內(nèi),放少許花椒加蓋,防蟲,防鼠。
『來源』本品為游蛇科動(dòng)物黑眉錦蛇、錦蛇或烏梢蛇等蛻下的干燥表皮膜。
『常用名』龍衣。
『產(chǎn)地』全國各地皆產(chǎn)。
『采收季節(jié)』3~4月采集。
『炮制方法』抖去灰塵,揀去雜質(zhì),每斤用甘草2兩煎水,攤冷后洗凈,取出曬干。
『用量』3~6克。
『貯存』木箱裝加蓋。
『來源』本品為蝰科動(dòng)物五步蛇的除去內(nèi)臟的干燥體。
『常用名』白花蛇。
『產(chǎn)地』湖北、湖南等地。
『炮制方法』刷去灰塵,用刀切去頭及尾尖2~3寸長,每斤用白酒半斤浸透取出,剝?nèi)[及背骨,洗凈,曬干或焙干。頭尾鱗及背均有毒,不宜入藥。
『用量』3~6克。
『貯存』與烏梢蛇同。
『來源』本品為龜科動(dòng)物烏龜的腹甲。
『常用名』制龜板、玄武板。
『產(chǎn)地』湖南、浙江、湖北各地。
『采收季節(jié)』四季可收集。
『炮制方法』生龜板放在缸內(nèi)或池內(nèi),用清水浸泡,不換水,蓋嚴(yán),夏秋泡10天,春冬季泡20天,至肉板分離為度,取出洗清水,再日曬夜露2星期,至無臭為度,干后簸盡即得。制龜板:取盡龜板敲成小塊,將砂放鍋內(nèi)燒熱,投入龜板,不斷翻動(dòng),炒至板上黃色起酥為度,取出篩凈砂,趁熱投入鍋內(nèi)(每斤用醋4兩)用醋浸透炒干,取出即得。
『用量』9~15克。
『貯存』裝木箱內(nèi)加蓋。
『來源』本品為鱉科動(dòng)物鱉的干燥背甲。
『常用名』別甲、別蓋、甲魚殼。
『產(chǎn)地』湖南、安徽、湖北等地。
『采收季節(jié)』四季收集。
『炮制方法』生鱉甲,放入缸內(nèi),用水浸泡,夏秋季約泡20天,春冬季泡30天,至黑衣和余肉爛掉,取出沖洗數(shù)次,再日曬夜露2星期,至無臭氣為度。制鱉甲,每斤用醋3兩,炒法與龜板相同。
『用量』3~12克。
『貯存』裝木箱內(nèi)加蓋。
『來源』本品為珍珠貝殼科動(dòng)物馬氏珍珠貝、蚌科動(dòng)物三角帆蚌、褶紋冠蚌等雙殼類動(dòng)物受到刺激形成的珍珠。
『常用名』真珠。
『產(chǎn)地』印度、巴西、日本、廣東、廣西、湖北、浙江等地。
『炮制方法』將豆腐挖四方孔,投入珍珠,上復(fù)蓋豆腐,煮至豆腐起蜂窩眼即可,無豆腐用豆?jié){亦可、取出干燥研末用。
『用量』0.5~3克。
『貯存』裝玻璃瓶?jī)?nèi),加蓋,防火,防灰塵。
『來源』本品為鮑科動(dòng)物雜色鮑、皺紋盤鮑或羊鮑的貝殼。
『常用名』鮑魚殼,石決。
『產(chǎn)地』浙江、廣東。
『炮制方法』生石決,放在清水中洗凈泥沙,取出曬干。煅石決,將凈藥放鍋內(nèi)或武火上,煅至灰黑色為度。用火鉗鉗出,趁熱放鹽水中淬透(每10斤藥用鹽150克,溶化開水1斤),取出曬干研末。鹽水浸潤后,則有固腎制酸作用。
『用量』9~15克。
『貯存』裝瓦罐內(nèi)加蓋。
『來源』本品為牡蠣科動(dòng)物長牡蠣、大連灣牡蠣或近江牡蠣的貝殼。
『產(chǎn)地』我國沿海各地。
『采收季節(jié)』全年均可采收。
『炮制方法』將原藥洗凈后,隨放入武火上或放鐵罐內(nèi)煅至紅透,鉗在鐵鍋內(nèi)(每斤藥用醋3兩)趁熱灑上醋吸凈后研細(xì)備用。醋制有收澀軟堅(jiān)作用。
『用量』9~15克。
『貯存』裝瓦罐內(nèi),加蓋。
『來源』本品為蚶科動(dòng)物毛蚶、泥蚶或魁蚶的貝殼。
『常用名』蚶子殼。
『產(chǎn)地』我國沿海各地。
『采收季節(jié)』春秋捕捉。
『炮制方法』生瓦楞子,將原藥洗凈,再用清水浸漂3天,每天換水一次,取出日曬夜露3天,至無臭氣為度。生用敲細(xì)。若取藥質(zhì)易于疏松,煎汁,粉碎,并增加其制酸,用煅瓦楞子,將漂凈的藥放入砂罐內(nèi)用武火煅至紅透,取出攤冷,研細(xì)使用。
『用量』3~9克。
『貯存』裝瓦罐內(nèi),加蓋。
『來源』同珍珠科屬,用其貝殼。
『產(chǎn)地』江蘇、浙江等地。
『炮制方法』將原藥放入清水中洗凈泥沙,曬干入藥打碎。煅珍珠母,將洗凈藥放鐵罐內(nèi),置放火中,以武火煅2小時(shí),紅透為度,取出攤冷用時(shí)打碎。
『用量』3~9克。
『貯存』裝木箱內(nèi),加蓋。
『來源』本品為石首魚科動(dòng)物大黃魚、小黃魚或鱘科動(dòng)物中華鱘、鰉魚等魚鰾。
『常用名』魚標(biāo)。
『產(chǎn)地』福建。
『炮制方法』炒魚標(biāo),用刀切3分見方塊,(每斤藥用蛤粉半斤)放入鍋內(nèi)炒熱,投入魚標(biāo),不斷炒動(dòng),炒至鼓泡為度。取出篩去蛤粉備用。
『用量』6~9克。
『貯存』鐵箱裝,加蓋,防潮,防鼠。
『來源』本品為烏賊科動(dòng)物無針烏賊或金烏賊的干燥內(nèi)殼。
『常用名』烏賊骨、墨魚骨、黑魚骨。
『產(chǎn)地』浙江、福建。
『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用水浸漂3~5天,每天換水一次,撈起濾干,日曬夜露3天,干后用小刀削去硬殼,切段使用。取其止血作用,取凈海螵蛸放入鐵罐內(nèi),放入武火中煅呈焦黑色即可。
『用量』6~9克。
『來源』本品為螳螂科昆蟲大刀螂或巨斧螳螂的干燥卵鞘。
『常用名』螳螂子。
『產(chǎn)地』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采收季節(jié)』春秋季采集。
『炮制方法』鮮品或干品,放入蒸籠內(nèi)蒸上汽,取出,曬干或烘干。
『用量』3~9克。
『貯存』裝木箱加蓋,防潮及蟲蛀。
『來源』本品為兔科動(dòng)物蒙古兔m.payment-defi.com/wszg/等野兔的干燥糞粒。
『常用名』野兔屎。
『產(chǎn)地』華北,中南地區(qū)。
『炮制』揀去雜質(zhì),置鍋內(nèi),微炒,篩去灰屑即得。
『用量』4~7克。
『貯存』木箱裝,置通風(fēng)干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