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盛世的啟示
——為什么華夏文化造極于兩宋之世
演講人:曾棗莊 發(fā)布時間: 2008-03-27 09:54 來源:光明日報
2008年第5期 總第44期 雙周四出版
主持人:計亞男 殷燕召
電話:67078803、8541 傳真:67078118
電子郵件:010jiyanan@gmail。com
010yyz@sina。com
▲曾棗莊,男,1937年1月20日生,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主編有《全宋文》、《中華大典·文學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三蘇全書》、《二十五史全譯》中的《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遼史》、《金史》全譯。早年從事杜詩研究,著有《杜甫在四川》。后從事三蘇與宋代文學研究,先后出版有《蘇洵評傳》、《蘇軾評傳》、《蘇轍年譜》、《蘇轍評傳》、《三蘇傳》、《三蘇文藝思想》、《三蘇選集》、《蘇軾詩文詞選譯》、《三蘇圖傳》、《論西昆體》、《宋文紀事》、《蘇詩匯評》、《蘇詞匯評》、《蘇文匯評》、《北宋文學家年譜》、《三蘇研究》、《唐宋文學研究》、《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蘇軾研究史》、《集部要籍概說》、《宋文通論》,影印出版有《李香巖手批紀評蘇詩》等。
▲ 曾棗莊,男,1937年1月20日生,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主編有《全宋文》、《中華大典·文學典·宋遼金元文學分典》、《三蘇全書》、《二十五史全譯》中的《舊五代史》、《新五代史》、《遼史》、《金史》全譯。早年從事杜詩研究,著有《杜甫在四川》。后從事三蘇與宋代文學研究,先后出版有《蘇洵評傳》、《蘇軾評傳》、《蘇轍年譜》、《蘇轍評傳》、《三蘇傳》、《三蘇文藝思想》、《三蘇選集》、《蘇軾詩文詞選譯》、《三蘇圖傳》、《論西昆體》、《宋文紀事》、《蘇詩匯評》、《蘇詞匯評》、《蘇文匯評》、《北宋文學家年譜》、《三蘇研究》、《唐宋文學研究》、《宋代文學與宋代文化》、《蘇軾研究史》、《集部要籍概說》、《宋文通論》,影印出版有《李香巖手批紀評蘇詩》等。
宋代是我國封建社會歷史上的一個極其重要的階段,是由中古轉入近代的開始。宋代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水平超過了唐代,生產(chǎn)關系和社會階級結構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宋代文化輝煌燦爛,居于當時世界的最前列,文學、史學、哲學、藝術、科技以及學術文化的其他領域,都碩果累累,群星爭耀。關于宋代文化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朱熹認為“國朝文明之盛,前世莫及”。史堯弼在《策問》中認為:“惟吾宋二百余年,文物之盛跨絕百代!标懹卧凇秴尉尤始颉分幸舱J為:“宋興,諸儒相望,有出漢唐之上者!边@不是宋人自吹自擂,后人也幾乎持同一看法。今人陳寅恪先生在《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中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年之演進,造極于兩宋之世!睘槭裁凑f華夏文化造極于兩宋之世?宋代文化為什幺能夠跨越百代,超過漢唐呢?這就是下面所要回答的問題。
一、華夏文化造極于兩宋的種種表現(xiàn)
政治上,宋代形成了中國歷史上乃至當時整個世界最完備的文官政治。宋代歷朝不僅宰相及政府各部用文臣,而且用文臣掌軍,擔任各級地方官吏。太祖對趙普說:“五代方鎮(zhèn)殘虐,民受其禍。朕令選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天下,縱皆貪濁,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彼瓮醭L達十八帝、三百二十年,堪稱“三代以下治安所無”。這與宋王朝限制武將、宦官、后族專權等一系列鞏固統(tǒng)治的措施是分不開的。但這些措施,有些也是雙刃劍,特別是對武將的過分防范,既有利于結束晚唐、五代以來的分裂割據(jù),又使南北宋實際從未完全統(tǒng)一過中國,最后是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蒙。
哲學上形成了程朱理學。漢、唐儒學解經(jīng),重名物訓詁,宋儒解經(jīng)重義理性命之說,故被稱為理學或道學,后人又稱為新儒學!端问贰吩凇度辶謧鳌吠,專設《道學傳》,就說明了道學與此前的儒學有較大的區(qū)別。程頤說:“今之學者歧而為三,能文者為之文士,談經(jīng)者泥為講師,惟知道者乃儒也。”他所說的“談經(jīng)者”即古之儒士,“知道者”即宋代的道學。宋初陳摶的《先天圖》、《太極圖》已開宋代理學的先河,其后胡瑗、孫復、石介有“宋初理學三先生”之稱。但理學的真正創(chuàng)始人是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直至南宋朱熹始集其大成。理學是宋代文化的突出特色,對宋、元、明、清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各個領域無不打上理學的烙印,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
宋代的史學特別發(fā)達!洞呵铩分螅袊钪匾木幠牦w史書為宋代司馬光的史學巨著《資治通鑒》,從先秦至宋前,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是宋以前的編年通史。全書體例謹嚴,結構完備,文字質樸簡潔,敘事清析,文筆流暢,不僅具有史學價值,而且富于文學色彩。南宋李燾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李心傳的《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都是編年史名著。中國史書的又一種寫法為紀傳體,始于司馬遷的《史記》,以后歷代相襲,成為中國的正史。歐陽修撰有兩部正史,即《新唐書》和《新五代史》。南宋還產(chǎn)生了紀事本末體史書,以重大歷史事件立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事件的時間順序撰寫,這就是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此書影響很大,繼踵者很多,有《左氏傳事類始末》、《宋史紀事本末》、《元史紀事本末》、《明史紀事本末》,現(xiàn)已形成完整的系列。
宋代科技也很發(fā)達,沈括博學多聞,對天文、地理、典制、律歷、音樂、醫(yī)藥等無所不通,所著《夢溪筆談》被英國的李約瑟博士譽為中國科技史上的里程碑。北宋另一位大科學家是蘇頌,他對中國的天文學和醫(yī)學都作出了巨大貢獻。宋代還發(fā)明了活字印刷術,雕版印刷普遍使用,故宋代圖書的撰著和流通均大大超越前代。翻開任何一部古籍目錄,都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經(jīng)史子集,一至宋代就陡然增多,宋人著作流傳至今者有五千余種。正如《宋史·藝文志序》所說,當時“大而朝廷,微而草野,其所制作、講說、紀述、賦詠,動成卷帙,累而數(shù)之,有非前代之所及也!
宋代文學更取得了驕人的成就。宋詞最能代表宋代文學的特色,王國維在《宋元戲劇史序》中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后世莫能繼焉者也。”宋詩在唐詩的基礎上別樹一幟,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于唐詩的風貌。從南宋起在中國文學史上長期存在的唐宋詩之爭,說明宋詩取得了可與唐詩抗衡的地位。中國是詩的國度,也是文的國度。宋文數(shù)量很大,《全宋文》現(xiàn)已出齊,全書共360冊,8345卷;含宋文作者9178人,收宋文178292,字數(shù)達一億一千多萬字,是《全唐文》的十一倍,是先秦至宋以前文章總和的七倍。宋文諸體漸備,舊有文體有了新的變化,并出現(xiàn)了不少新興文體,如詩話、詞話、筆記、日記、楹聯(lián)、話本小說、雜劇和南戲等。宋文風格多樣,流派紛呈,名家輩出,名作如林,所謂唐宋古文八大家,宋居其六就是明證。如果說宋詞最能代表宋代文學特色,那么宋文則最能代表宋代文學的成就。
宋代藝術的各個領域頗富創(chuàng)新精神,書法有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蔡襄,一說蔡京)四大家。繪畫有以蘇軾、文同為代表的文人畫湖州畫派。宋人對音樂也有深入研究。范鎮(zhèn)在音律問題上曾同司馬光反復爭論,僅《與司馬溫公論樂書》就多達十四篇;兆趯TO大晟樂府,使詞從民間和文人詞取得國家樂府的正式地位,影響甚大。隨著宋朝城市經(jīng)濟的繁榮,戲曲藝術也很繁榮。北宋京城開封是“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在開封城內,有大小勾欄五十余座,上自皇帝近臣,下至黎民百姓,都喜觀看雜劇,一臺《目連救母》,連演七十八日,觀者如堵。北宋滅亡后,部分藝人被擄北去,部分藝人流落到江南,杭州的勾欄瓦肆更是鱗次櫛比,規(guī)模數(shù)量都遠遠超過開封。一些戲劇史說宋代只有宮廷演出的記載,沒有民間演出的記載。而南宋周南的《劉先生傳》生動反映了當時街頭演出的盛況,為我們提供了相當豐富的南宋戲劇史料:演員共五人,三男二女,演出場所皆為市人會聚之地;演出帶有娛樂性(“資旁觀者笑”)、營業(yè)性(“自一錢以上皆取”),這與今天民間藝人的街頭演出很相似。
北宋時,沈括在太行山麓找到了蚌殼化石,確認了太行山是大海演變成高山的。
蘇軾、米芾、蔡襄、黃庭堅的書法打破了以往一味講求法度的格局,具有鮮明的文人個性。
二、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承傳與開拓
宋代文化之所以取得超越前人的成就,這與他們對傳統(tǒng)文化的承傳與開拓是分不開的。太宗組織文臣校訂經(jīng)史群書,如《五經(jīng)疏義》、《史記》、《漢書》、《后漢書》等,并編纂新書,北宋編有四部大書,這就是《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冊府元
龜》。《太平廣記》收稗官野史、小說筆記多達四百七十五種,很多書早已失傳、殘缺,賴此書得以保存,至今仍是我們研究小說史的重要資料!段脑酚⑷A》上續(xù)《文選》,廣收南朝梁末至唐代的詩文,張說、李商隱等的很多詩文均賴此書保存,是清人編《全唐詩》、《全唐文》的重要資料來源!短接[》引書更多至一千六百九十種,保存了大量古籍佚文。
今天我們讀到的宋以前的總集、別集多含有宋人的收集整理、校勘箋注之功。宋人最推崇的前代總集一為《詩經(jīng)》、二為《楚辭》、三為《文選》!对娊(jīng)》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被尊為六經(jīng)之一。歐陽修、蘇轍、范處義、王質、朱熹、呂祖謙、楊簡、魏了翁等都有論《詩》注《詩》專著。宋以前奉毛傳、鄭箋、孔疏為神明,宋代興起疑古思潮,認為《詩序》“不足信”,朱熹《詩集傳》不錄《詩序》,自行探究《詩經(jīng)》各篇之義,成為《詩經(jīng)》學集大成之作。漢儒解《詩》多附會道德化意義,宋儒多以人情說解《詩》。歐陽修說:“古今人情一也,求《詩》之義者,以人情求之,則不遠矣。然學者常至于迂遠,遽失本義!币匀饲檎f解釋《六經(jīng)》更是三蘇父子的共同特點。
宋人特別推崇《楚辭》,特別是屈原的《離騷》。在漢代王逸的《楚辭章句》之后,唐代沒有出現(xiàn)過重要的《楚辭》注本。而宋代的《楚辭》注本不亞于《詩》注,如朱熹的《楚辭集注》之類。唐人有時對屈原的自沉汨羅似不理解,如白居易謂“長笑靈均不知命,江籬叢畔苦悲吟”。宋人卻對屈原深表崇敬,蘇軾的《屈原塔》詩頗能代表宋人對屈原的看法:“古人誰不死,何必較考折。名聲實無窮,富貴亦暫熱。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節(jié)!碧K軾還有《屈原廟賦》對屈原之死也深表理解。
對《昭明文選》宋人有不同看法。蘇軾《題文選》批評《文選》“編次無法,去取失當……乃小兒強作解事者也”。蘇軾對《文選》的批評,并不為宋人所完全認可,張戒《歲寒堂詩話》認為蕭統(tǒng)“所失雖多”,但所得亦“不少”。因此,在蘇軾后,宋人仍很重視《文選》。宣和年間無名氏曾仿《文選》,編成《宋文選》三十二卷。尤袤曾?獭段倪x》:“尤公博極群書,今親為讎校,有補學者!笨梢娂词乖谔K軾批評《文選》后,《文選》仍是宋人學習的典范。
陶潛詩自然質樸,富有抒情色采,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為歷代詩人所推崇。宋人在創(chuàng)作上學陶者更多,蘇軾甚至盡和陶詩,對陶詩的評論也比唐人深刻得多。蘇軾最欣賞陶詩的感情真摯,其《和陶飲酒》云:“道喪士失己,出語輒不情。江左風流人,醉中亦求名。淵明獨清真,談笑得此生。身如受風竹,掩冉眾葉驚。俯仰各有態(tài),得酒詩自成!薄吨熳诱Z類》對陶詩也有不少中肯的評價:“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jù)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來!
宋人對李白集也作了很多搜集整理工作,宋初樂史所裒集的《李翰林集》,凡七百七十六篇。宋敏求后又多次輯佚,所得“無慮千篇。沿舊目而厘正其匯次,使各相從。以別集附于后,凡賦、表、書、序、碑、頌、記、銘、贊文六十五篇,合為二十卷。”曾鞏在京師編校史館書籍時,曾校正考次李白詩先后,作《李白詩集后序》,稱“余得其書,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笨梢娝稳藢畎自姷妮嬝、編年都下了很大功夫。
偉大詩人杜甫不僅在政治上終生潦倒,始終未能實現(xiàn)他那“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愿;而且在文學上,也很少得到同時代人的應有重視。杜甫臨死前一年在《南征》詩中沉痛哀嘆道:“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奔词乖谒篮螅诜、元稹、白居易、韓愈高度評價杜詩后,其詩仍不甚被唐人重視。北宋前期,杜甫仍被楊億譏為“村夫子”。真正普遍重視杜詩是在北宋中葉以后,他們廣泛搜集、研究杜詩,而江西詩派更把杜甫作為自己的祖師爺。蘇舜欽編有《老杜別集》。王洙編有《杜工部集》,無論收詩總數(shù)、古近體篇數(shù)以及“賦筆雜著”的篇數(shù)都與今存杜集接近。后王琪又在王洙本基礎上,參照“古今諸集”,作了修訂,這一王琪鏤版本就成了后世所有杜集的祖本。今天我們還能讀到一千四百多首杜詩,應該感謝他們。宋代杜詩的注家很多,當時號稱有千家注杜。為了做到知人論世,不少宋人又為杜甫作年譜,為杜詩編年。評點杜詩較著名的是劉辰翁。宋人對杜詩的注釋、編年、分類、評點,充分說明了宋人對杜詩研習之深,這在唐代是見不到的。
宋人十分推崇韓愈,北宋古文革新就以韓愈為旗幟。錢鍾書《談藝錄》認為:“韓昌黎之在北宋,可謂千秋萬歲,名不寂寞矣!痹诒彼沃腥~以前卻很難找到韓文,其后韓文大行于世。宋人還為韓集作了大量的整理工作,文讜注韓集“積二十年之久”。方崧卿嘗校正《韓昌黎文集》,著有《韓集舉正》、《韓文公年表》。朱熹著有《韓文考異》,還選《昌黎文粹》。
宋代古文革新的另一旗幟為柳宗元。柳開“慕韓愈、柳宗元為文,因名肩愈(指韓),字紹先(指柳)”。穆修晚年得柳宗元集,募工鏤板,在京城相國寺擺攤賣書。宋人曾多次刻印柳集,沈晦、常子正、嚴有翼、張敦頤都曾校正刊刻柳集,訂正達數(shù)千余處。此外還有《韓柳音釋》、《柳文切正》、《柳文音義》之類的專著。
宋初搜集李商隱詩文者,一為《文苑英華》的編者,李商隱《樊南甲乙稿》早已失傳,今所存者,乃從《文苑英華》錄出;二為錢若水,得李商隱詩“四百馀首”;三為楊億,得“五百八十二首”,這已與今存李詩相近。沒有他們的努力,今天我們就很難讀到這樣多的李商隱詩文。
李賀辭尚奇詭,宋代也有一些詩人效其體,范浚有《春融融效李長吉體》。薛季宣曾刊刻李賀集,有《李長吉詩集序》,謂宋代流傳的李賀詩有蜀本、會稽姚氏本、宣城本,并對李的人品和詩品給了很高的評價。趙衍《有重刊李長吉詩》,稱“長吉一出,會古今奇語而臣妾之!彼文﹦⒊轿淘u點諸家集,亦含李賀詩。
《太平廣記》為我國古代著名的大型小說總集,北宋李昉等編輯。
秋聲賦意圖 青瓦白屋,瘦木飄搖,霜天漸晚,遠峰朦朧,一派秋意蕭瑟的景象。圖中所表現(xiàn)的正是宋代大文豪歐陽修的名篇《秋聲賦》的意境。
宋蜀刻大字本《春秋經(jīng)傳集解》
三、發(fā)展教育是宋代文化發(fā)達的重要原因
北宋在慶歷、熙寧、崇寧年間曾三次大規(guī)模興學,學校之設遍天下。中央設有國子監(jiān)、太學、四門學,地方有郡學、府學、縣學,民間有書院、鄉(xiāng)校、家塾。宋代書院林立,著名的有應天府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濂溪書院、茅山書院、白鹿洞書院、麗澤書院、象山書院,它們成了當時學術的中心,聚集了一流的學者,培養(yǎng)了不少人才,形成了不同的學派。
由于教育的發(fā)展,宋人的文化素質遠遠高于前代,出現(xiàn)了很多神童、才女和儒將。宋代科舉設有童子科,“本朝童子以文稱者,楊億、宋綬、晏殊、李淑、后皆為賢宰相、名侍從!彼未嘘P神童的記載更是史不絕書。神童也非人人成才,王安石的《傷仲永》就是感傷神童成了庸人的名篇。
宋代才女也很多,最著名的是李清照、朱淑真。宋代“婦女多能詩,往往有臻古人者,王荊公家最眾”。王安石之妻吳氏、適張奎的妹妹、適吳安持的女兒、適劉天保的侄女皆能文工詩。據(jù)《宋詩紀事》,有詩存世的婦女多逾百人。她們在家中往往承擔了家庭教育的責任,宋代的很多名臣都與他們母親的教育分不開。宋太祖稱美參知政事賈黃中之母說:“教子如此,今之孟母!彼翁诜Q美蘇易簡之母說:“何以教子,成此令器,……真孟母也。”仁宗朝的參知政事宋綬也與其母“知書,每躬自訓教”分不開。三蘇之所以能成為三蘇,更與蘇洵之妻、蘇軾兄弟之母程夫人分不開,她不僅促成了蘇洵從游蕩不學到發(fā)奮苦讀,而且親自教蘇軾兄弟讀書,教育他們要以名節(jié)自勵。正如司馬光《程夫人墓志銘》所說:“婦人柔順足以睦其族,智能足以齊其家,斯已賢矣。況如夫人能開發(fā)輔導其夫、子,使皆以文學顯重于天下,非識略高絕,能如是乎?”
由于宋太祖提倡武臣讀書,故即使行武出身的武將也往往知書;狄青“博覽書史,通究古今”;郭逵青年時代常“日懷二餅,讀《漢書》于京師州西酒樓上”;王安石稱美馮守信“自公在野,手不去經(jīng)。率其所學,以撫戎兵”;岳飛“好賢禮士,覽經(jīng)史,雅歌投壺,恂恂如書生”。
宋代登封嵩陽書院
四、鼓勵文人關心國是
相對寬松的文化政策是宋代文化發(fā)達的又一重要原因。宋太祖奪得天下后不久,建隆三年就立下戒碑:“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背纤纬跄甑年悥|、歐陽澈因上書被殺外,宋代諸帝基本上是遵守了這一遺訓的。宋王朝十分重視廣開言路,鼓勵士人關心國是,批評時政,提出改革建議。唐宋都以詩賦考試進士,但唐代科舉考試重詩,宋則重賦。姚勉的《詞賦義約序》極論賦在宋代科舉考試中的地位:“國初殿廷惟用賦取狀元,有至宰相者!倍x乃“規(guī)諫之文”,古賦多曲終奏雅,賦的主要內容為鋪陳排比,僅結尾點明規(guī)諫之意。但宋賦多以賦的形式議政,僅從題目就不難看出是議政議軍之作,如田錫的《開封府試人文化成天下賦》、《南省試圣人并用三代禮樂賦》、《御試不陣而成功賦》之類。宋代還有非常設的制科考試,應此選者,一要繳進論、進策共五十篇,二要試六論,三要對御試策。進論和試論多借古諷今的經(jīng)論、史論、政論;進策,特別是御試制科策更以議論時政為主要內容。蘇軾的《御試制科策》是“直言當世之故,無所委曲”。蘇轍的《御試制科策》比蘇軾更激列、尖銳,矛頭直接對準年老的仁宗。他指責仁宗怠于政事,有“憂懼之言”,“未有憂懼之誠”,“無事則不憂,有事則大懼”;指責仁宗沉溺聲色之樂;“陛下自近歲以來,宮中貴姬至以千數(shù),歌舞飲酒,歡樂失節(jié),坐朝不聞咨謨,便殿無所顧問!辈呷,在朝廷引起軒然大波,進行了一場激烈的爭論,有人反對錄取蘇轍。仁宗不愧為仁厚之君,他說:“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我,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仁宗同時還讀到蘇軾的《制科策》,高興地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碧K軾《上神宗皇帝書》說:“歷觀秦、漢以及五代,諫諍而死,蓋數(shù)百人。而自建隆以來,未嘗罪一言者,縱有薄責,旋即超升!
但宋代畢竟是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的王朝,文禍之多遠遠超過唐代。楊億諸人的《宣曲二十二韻》,譏刺真宗晝幸宮女,引起讒臣告密、真宗下詔,但也僅僅是警告而已,楊億諸人并未因此而獲罪。宋代有三大詩案,即烏臺詩案,因蘇軾在《湖州謝上表》中發(fā)了兩句牢騷而起;車蓋亭詩案,因為吳處厚曲解誣告蔡確《車蓋亭》詩而起;南宋江湖詩案,因陳起所編的《江湖集》而起。這三大詩案基本上都是黨爭的產(chǎn)物,以個人恩怨為誘因,而成為政治斗爭中打擊異己的工具,但也只是貶謫而已,并沒有殺過一個人。
文人們的聚會休閑活動
五、重視學習鄰國文化
宋王朝不僅注意承傳傳統(tǒng)文化,也很重視學習鄰國文化。宋代的民族矛盾一直很尖銳。為了防止泄漏國家機密,不僅對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文化交流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而且對同中國少數(shù)民族政權關系密切的鄰國也采取了一些限制措施。但是,即使如此,宋代的對外文化交流仍有很大發(fā)展。
中日文化交流,宋代遠遜于唐。在唐代,日本常派遣唐使來華,其成員有不少為世俗、僧侶學者。中國的著名文人如王維、儲光義、李白、劉禹錫等,都曾與日本人唱和,留下了不少佳話。但從唐末五代起,直至整個宋代,日本政府停止了向中國派遣使節(jié)、留學生和學問僧。但中日民間的文化交流仍在繼續(xù)。太平興國八年日僧奝然來華,獻日本國的《職員令》、《王年代紀》;又攜來《孝經(jīng)》一卷、唐太宗子越王李貞《孝經(jīng)新義》十五卷!锻跄甏o》是日本史書,有助于中國了解日本天皇的承傳。太宗召見奝然,感慨本國之不足及日本的長處說:“此島夷耳,乃世祚遐久,其臣亦繼襲不絕,此蓋古之道也。中國自唐季之亂,宇縣分裂,梁、周五代享歷尤促,大臣世胄,鮮能嗣續(xù)。朕雖德慚往圣,常夙夜寅畏,講求治本,不敢暇逸。建無窮之業(yè),垂可久之范,亦以為子孫之計,使大臣之后,世襲祿位,此朕之心焉!眾P然說:“國中有五經(jīng)書及fo經(jīng)、《白居易集》七十卷,并得自中國!辈⑶笥”尽洞蟛亟(jīng)》,詔給之。除日僧來華外,也有中國僧人去日本傳法。淳佑六年(公元995年),宋僧道隆應日僧的邀請,率弟子數(shù)人東渡日本,創(chuàng)建長寺,宣揚禪風,頗受日本幕府及僧眾的歡迎。
以fo教為中心的中印文化交流超過唐代,出現(xiàn)了由政府資助的大型赴印取經(jīng)團。由于《西游記》,特別是電視劇《西游記》的影響,唐太宗派玄奘西天取經(jīng)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其實,玄奘雖曾正式表請赴印,但未蒙許可。貞觀三年因連年災荒,朝廷允許僧俗四出就食,玄奘才利用這一機會隨商人赴印。歷盡千辛萬苦,于貞觀十九年返回,才得到唐太宗的召見,并要玄奘翻譯fo教經(jīng)典。在整個唐代似乎從未出現(xiàn)由政府派僧赴印取經(jīng)。相反,宋太祖曾派繼隆等三百人赴印度求fo法。后又有行勤等一百五十七人詣闕上言,愿至西域求fo法,詔許之,并賜錢三萬遣行。非政府派遣的宋僧個人赴印取經(jīng),較之唐代也要多得多。天圣中僧人懷問曾三往天竺,這也是唐代所沒有的。淳化四年詔西邊諸郡,梵僧來,中國僧西游而還者,所持梵經(jīng)并先具奏,封題進上。這既表明宋王朝十分注意搜羅梵經(jīng),又表明梵僧來中國及中國僧西游而還者數(shù)量一定十分可觀,因為政府不可能為個別僧人下此詔令。印度僧人來華者也很多,有的還在中國擔任僧職。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吳越王錢俶曾遣使向高麗求取fo典。次年高麗即遣僧諦觀送諸教典籍來吳越。宋代還從高麗回流一些儒家典籍,如《京氏易傳》。高麗的文化用品也廣泛傳入中國,并為中國士人所喜愛,常常作為禮品贈人,如高麗紙、高麗墨、高麗猩猩毛筆、高麗松扇、高麗飲器、高麗磨衲(袈裟)之類。蘇軾曾被命出使高麗,后因大臣“惜其去”,未能成行,秦觀《客有傳朝議欲以子瞻使高麗,大臣有惜其去者,白罷之,作詩以紀其事》可證。高麗常派留學生來中國求學,金行成在中國進及士第后,留在中國做官,累官至殿中丞,通判安州。元豐末和元佑初,高麗文宗第四子、僧統(tǒng)義天來華問法學道,中國給予他很高的禮遇,完全是破格接待。義天帶來中國當時已失傳的《賢首章疏》,還以金書三譯《華嚴經(jīng)》一百八十卷贈杭州慧因寺,慧因寺特為建閣藏此經(jīng),故俗稱慧因寺為高麗寺。
宋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最突出的特點是漢籍的大量外傳。宋以前,中國典籍基本上靠手抄流傳,連中國人自己要得到一部書都很困難,對外傳播更微乎其微。宋代刻書業(yè)很發(fā)達,大量圖書通過公私渠道流傳到國外和中國境內的各少數(shù)民族政權所統(tǒng)轄的區(qū)域。宋王朝對此雖有一些限制,但限制未必生效,主要是限制涉及國家機密的詔令、奏議、策論等的外傳,對各國索取其他圖書,宋王朝基本上是有求必應的。流傳到高麗的宋代典籍,包括了宋以前的主要典籍及宋代編印的重要圖書,如《冊府元龜》、《文苑英華》、蜀版《大藏經(jīng)》等。沒有印刷術的發(fā)展,這樣大部頭的圖書很難外傳。
蘇東坡題扇圖
六、儒釋道三教并重
宋代較為寬松的文化政策還表現(xiàn)在儒釋道三教并重上,五代戰(zhàn)亂頻仍,儒學衰落,太祖建國,即命增葺學宇,塑先圣先師像,優(yōu)待孔子后裔,以孔子四十四代孫為曲阜主簿。以后宋代諸帝都以優(yōu)待孔子后裔來表明他們的崇儒。太宗以孔宜襲封文宣公,免其家賦稅。真宗幸曲阜,謁文宣王廟,賜錢三十萬。仁宗改封孔子后裔為衍圣公,以后代代沿襲。各類學校都以教授儒家經(jīng)典為主要肉容,普及教育是重視儒教的集中表現(xiàn)。
宋代諸帝從尚文抑武出發(fā),對儒釋道三教都扶持,大大推動了融儒釋道為一體的宋代理學的形成和發(fā)展。周世宗鑒于寺院占有大量土地和人口,曾下令廢除寺院三萬余所,僅保留二千七百余所。太祖建國后,對fo教采取保護政策,修廢寺,禁毀fo像,派人往成都監(jiān)雕《大藏經(jīng)》,這就是著名的《開寶藏》,亦稱《蜀藏》。河南府進士李藹作《滅邪集》反對fo教,太祖以非毀fo教,誑惑百姓的罪名把他流放沙門島。太宗特設譯經(jīng)院,分為譯經(jīng)、校經(jīng)、印經(jīng)三部,由印度僧人天息齋、法天主持,大量釋譯fo教經(jīng)典,并親自為所譯fo經(jīng)作序,還撰寫了《蓮華回文偈》,稱“朕機務之暇,留心釋典,乃構回文之偈,精求玄妙之源”。他大建fo寺,廣席僧尼。真宗撰《崇釋論》,稱“釋氏戒律之書,與周、孔、荀、孟異跡而道同,大旨勸人之善,禁人之惡”;認為“釋道二門,有補世教”。宋代以后諸帝,除徽宗崇道抑fo外,其他都是扶持的fo教的。
宋代諸帝也崇奉道教。太祖征北漢途中,特地召見真定府龍興觀道士蘇澄隱,賜以茶絹銀器。太宗厚待陳摶,認為他“獨善其身,不干勢利”,令居闕下,增葺其所居云臺觀,與之賦詩唱和。真宗為偽造天書符瑞,對道教更加尊崇。他令天下普建道觀,在京城大修玉清昭應宮。他親率文武大臣到亳州進謁太清宮,尊老子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他把秘閣道書和太清宮道書悉數(shù)送往杭州,以蘇、越、臺州的舊有《道藏》加以校定,編成《新校道藏經(jīng)》;兆诔绶畹澜谈搅睡偪竦某潭,下詔訪求道教遺書,刻成《萬壽道藏》,這是我國第一部鏤版的《道藏》。他設道階,置道官,給俸祿,宮觀皆賜田。他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企圖以道代釋,改fo寺為宮觀。又詔道士與郡縣官以客禮相見;兆诎训澜痰牡匚惶Ц叩綗o以復加的地步,但也加劇了釋道矛盾。因此,欽宗一繼位就下令一依祖宗舊制,道士官階并與追毀,特權也漸被取消。南宋諸帝仍保護道教,但再未出現(xiàn)真、徽二帝時期那種畸形興盛。
就主流說,宋代儒釋道并崇是有利于宋代文化的繁榮的,是宋代理學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背景之一。宋代士子好自稱居士,僧、道文人化,文人僧、道化,都是宋代諸帝儒釋道并崇的產(chǎn)物。真宗謂“三教之設,其旨一也”,實際得到了三教多數(shù)人的擁護。僧人契嵩既通fo典,又悉儒經(jīng),其《鐔津文集》多論fo道與王道合。天圣中東京上清宮道士說:“非道教無以升君子,非釋教無以化下愚,非儒教無以理國家!庇纱丝梢,三教合一的思想在宋代是何等深入人心。
出土于河南鞏義的蓮蕾fo手
七、崇尚文化的社會風氣
華夏文化為什么能夠造極于兩宋之世呢?宋代文化繁榮的原因很多,中唐以來的社會變革,特別是庶族地主取代門閥地主而登上政治舞臺,工商業(yè)的發(fā)展,特別是唐代文化的繁榮,都是宋代文化繁榮的原因。而宋代社會崇尚文化的風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曾經(jīng)歷了一個從輕視儒生到重視儒生的過程。他擴展汴京外城,親自規(guī)劃,到朱
雀門察看,指著“朱雀之門”的匾額問宰相趙普:“何不只書‘朱雀門’,須著‘之’字安用?”趙普回答道:“語助。”太祖笑道:“之乎者也,助得什么!”后來南唐詞臣徐鉉因修職貢入朝,需差伴臣,趙匡胤卻差一個文
盲去作伴臣。徐鉉詞鋒如云,伴臣唯唯諾不能答。徐鉉高談數(shù)日,如對牛彈琴,后來也只好默默無語。這既是太祖的機智,也是他對文士的輕蔑。
但有一件事刺激他重視文士。干德改元,他曾告喻宰臣,年號需擇前代所未有的。后平蜀,蜀宮人入宮,其鏡竟有“干德四年鑄”字樣。太祖出示宰臣,皆不能對,而學士竇儀說:“蜀主曾有此號,鑒必蜀中所得!碧娓锌溃骸白髟紫囗毷亲x書人!睆拇舜笾厝宄,并勸臣子讀書。
在宋代,匯聚圖書也成為上層社會的喜好。宋太祖雖在軍中,也會不惜千金購買版本少見的圖書。他隨周世宗平淮南,有人讒毀他,說他攻下壽州,所載數(shù)車皆貴重之物。世宗遣使檢驗,只有書數(shù)千卷。宋太宗也致力于聚書,他在位期間曾多次下詔求書,大建藏書之館,棟宇之制,親作規(guī)劃,輪奐壯麗,甲于內庭,賜名崇文院,藏書八萬卷。
購買收集圖書,自然也使讀書的風氣盛行。宋太宗曾多次說:“朕萬機之暇,不廢觀書”、“朕每日退朝,不廢觀書”、“朕性喜讀書,開卷有益,每見前代興廢,以為鑒戒!币驗樽x書多,宋太宗很有一些讀書的經(jīng)驗。比如人們見到大部頭的書常常畏懼,認為無法讀完!短接[》一千卷,宋太宗日讀三卷,“因事有闕,則暇日追補”,并由此得出讀萬卷書也不難的結論。這對我們很有啟發(fā)。
收書、讀書的風氣還促進了還促進了圖書的整理和出版。宋代士人喜著述,喜收藏整理古籍。時至今日,在學術研究上,宋版書的地位和價值是無法替代的。景德二年五月,宋真宗到國子監(jiān)閱書庫,問祭酒邢昺有多少書板。昺回答說:“國初不及四千,今十余萬,經(jīng)史正義皆具。臣少時業(yè)儒,觀學徒能具經(jīng)疏者百無一二,蓋傳寫不給。今板大備,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時之幸也!睆乃纬踅▏骄暗露陜H四十余年,書板增加了二十幾倍,從“具經(jīng)疏者百無一二”,變成“士庶家皆有之”,發(fā)展之速實在驚人。以后宋神宗繼續(xù)訪求遺書,得書近萬卷;兆谝捕啻蜗虑髸t。靖康之變,藏書散失。宋高宗南渡后,詔定獻書賞格。自紹興至嘉定,散佚之書搜得十之八九,加之著書立言之士更多,藏書反多于北宋。淳熙中編《中興館閣書目》,比北宋編的《崇文總目》多一萬三千八百一十七卷。
現(xiàn)在人們常常將唐詩和宋詞并稱,可見宋詞水平之高。在宋代,寫詩填詞也是士人的重要生活內容。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依然能見到王安石、陸游、朱熹等人的書跡,發(fā)現(xiàn)他們是在多么愉悅地書寫自己的詩詞作品。在宋代,就國家文化建設成就而言,以太宗為最;就個人文學藝術成就而言,則當以徽宗為最。宋人傳說徽宗是南唐后主李煜后身,這自然是迷信,但他們確有很多共同之處:文學藝術上都是天才,政治上卻是庸主,是亡國之君,都從君主變成了階下囚,最后都身死異鄉(xiāng)。宋徽宗在被金人俘擄后,有《眼兒媚》詞,上闋憶玉京繁,下闋嘆胡沙蕭索,很有李后主風味:“玉京曾憶昔繁華,萬里帝王家。瓊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ǔ侨巳ソ袷捤,春夢繞胡沙。家山何處,忍聽羌管,吹徹
梅花!
此外,在宋代,詩詞唱和也成了主流社會的一種風尚。蘇軾的許多重要作品,如《赤壁賦》,都曾在他的書信中抄寫示人。中宋太宗時,每進士及第,賜聞喜宴,必制詩賜之,其后累朝遵為故事。而宋真宗每觀畢一書,即有篇詠。
由于宋代社會風氣崇尚文化,即使是皇帝也愿意親自寫一些文學作品,以表示自己的文化素養(yǎng)。宋代諸帝都編有所謂《御制集》,動輒數(shù)十卷,甚至數(shù)百卷。據(jù)記載,宋高宗曾作過一篇《春賦》,命徐本中校訂。有人想讒害徐本中,就對高宗說,《春賦》是您作的,可是徐本中卻對別人說是經(jīng)過他修改潤色的。高宗聽了頗不高興。堂堂君主與臣下相爭,未免有些心胸狹隘,但也說明宋代皇帝不愿假手于人,并十分看重自己的著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