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金針探秘修改版
    

針灸拔罐:金針探秘修改版

金針探秘一


簡論中醫(yī)針灸


    近日,筆者拜讀了劉力紅教授所著《思考中醫(yī)》一書,深有感觸。此書對當今中醫(yī)的教、學方式進行了探討與反思。認為中醫(yī)學術須師承才能得真?zhèn)。不少人認為現(xiàn)代醫(yī)學發(fā)展日新月異,傳統(tǒng)中醫(yī)已落后過時,但他們忘了這是中華民族獨特的醫(yī)學,傳承了幾千年,且療效確切。反觀現(xiàn)代醫(yī)學,在短短百年中,發(fā)展迅速,但毒副作用也隨之出現(xiàn)。以抗生素為例,自上世紀四十年代,抗生素迅速發(fā)展起來,雖然對疾病起了作用,但是人們沒有想到,四環(huán)素造成了一代人的黃牙;沒有想到,慶大霉素造成了成千上萬人藥物性耳聾。另一方面,人類研制新抗生素的速度,遠遠跟不上細菌和病毒產(chǎn)生抗藥性的速度。再有,舊的病毒、細菌控制了,但產(chǎn)生了新的病毒和細菌,如果濫用抗生素,人類總有一天會進入人類無法制服病毒的黑暗時代。在治療理念上,現(xiàn)代醫(yī)學缺乏整體觀念,就有病癥此消彼長的缺憾。現(xiàn)代醫(yī)學對許多疑難疾病,運用最現(xiàn)代化的醫(yī)療手段和儀器尚無法治愈,而以中醫(yī)針灸輔之中藥,卻能將疾病神奇治愈。這就是中醫(yī)的偉大之處,歷經(jīng)數(shù)千年仍然指導著臨床實踐,這也是西方國家引起中醫(yī)熱的原因,足以說明中醫(yī)學的寶貴。
    中西醫(yī)理念的差異源于中西文化哲學思想的不同。恩格斯說:“真正的自然科學只是從15世紀下半葉才開始,從這時起它就獲得了日益迅速的進展。把自然界分解為各個部分,把各種自然過程和自然對象分成一定的門類,對有機體的內部按其多種多樣的解剖形態(tài)進行研究,這是最近400年來在認識自然界方面獲得巨大進展的基本條件。但是,這種做法也給我們留下了一種習慣:把自然界中的各種事物和各種過程孤立起來,撇開宏大的總的聯(lián)系去進行考察,因此,就不是從運動的狀態(tài),而是從靜止的狀態(tài)去考察;不是把它們看作本質上變化的東西,而是看作永恒不變的東西;不是從活的狀態(tài),而是從死的狀態(tài)去考察。這種考察方法被培根和洛克從自然科學中移植到哲學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幾個世紀所特有的局限性!保ā斗炊帕终摗)。因此,西醫(yī)是通過解剖來研究人的肉身和形體,是靜止的。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醫(yī)認為:整體是大于各部份的簡單累加的。人的生命運動不是簡單的肉身與形體的相加,而是精、氣、神在生命過程中的運行和相互轉化。因此中醫(yī)通過研究人體氣脈的盛衰、虛實來了解生命過程。所謂上醫(yī)醫(yī)國、中醫(yī)醫(yī)人、下醫(yī)醫(yī)病。中醫(yī)有句名言:不為良相,當為良醫(yī)。宰相是治理國家的,而好的醫(yī)生治病,猶如治理國家。西方文化追求的是改造自然,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追求人與自然相融和,達到天人和一的完美境界。由此想到恩格斯在《勞動在由猿到人的轉變中的作用》一文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fā)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人每次改造自然,都遭到大自然的報復。第一次改革取得的成果,在第二次便喪失殆盡!币虼艘灾形麽t(yī)相比較,中醫(yī)則更勝一籌。
    中國傳統(tǒng)學術皆有易學難精的特點,針灸之術尤其如此。從漢魏各種學術皆秉師承、重家法,醫(yī)學尤是如此。扁從師于長桑君,仲景負籍于張伯祖,皆有所承。其中心法口訣非授不明,甚至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又有非其人不能,非其人不傳者。元明之間,考陳會著《神應經(jīng)》,卷首列有宗派圖,稱席宏達得針灸真?zhèn)鳎朗缹>,九傳至席華叔,十傳至席信卿,十一世傳于陳會。會廣傳其術,共授二十四人,得真?zhèn)髡叨,即劉瑾與康叔達。書中有席宏達傳誓詞,謂傳道者必立誓以傳,當于宗派圖下注其姓名。如妄傳非人必遭天譴。此針灸大師誓守秘密之明證。可見針術非親相授受,何能窺其堂奧。筆者由此聯(lián)想《黃帝內經(jīng)》是中醫(yī)理論體系的源泉,《靈樞經(jīng)》古人稱之針經(jīng),開辟了針灸治療典范,后漢張仲景的《傷寒論》創(chuàng)立了辨證論治的理法,使針、藥兩法用于臨床相得益彰。然而令人可惜的是歷代醫(yī)家皆重藥輕針,使針灸之法不得發(fā)展。所以數(shù)千年來,能得其真?zhèn)髡,一代不過數(shù)人。自秦漢以上,各種學術皆口耳相傳,未能筆之于書,人存則學存,人亡則學亡,而這些失傳的,恰恰是最寶貴的文化。還有,歷代名家積累的知識、智慧,如果沒能及時記錄、傳授給后人,他畢生精華就有可能失傳,如華佗他的醫(yī)術沒能傳承下來,就是中醫(yī)發(fā)展以來最巨大的損失。
    近年來針灸之術雖名聲響譽世界,但國內的發(fā)展卻不盡如人意,針道漸亡。原因之一便是師承家傳的絕學少了。扁鵲從學于長桑君,學成后,長期在民間行醫(yī),足遍當時之齊、趙、衛(wèi)、秦等國,兼長內、外、兒、婦各科,根據(jù)群眾需要和習俗擔任各科醫(yī)生。正是這些歷代師承游醫(yī)將中醫(yī)一代代傳了下來。而現(xiàn)在學校規(guī)范化了,引進西方教育模式,但中醫(yī)卻要滅亡了,傳不下去了。劉教授認為,原因在于不能目學習西方教育模式,中醫(yī)傳承有自己的特色,要注重經(jīng)典著作。許多大學生博士生,沒有幾個人能讀完讀通《內經(jīng)》《傷寒論》,F(xiàn)在一直講繼承發(fā)揚中醫(yī),其實我們連繼承什么都不知道,又怎能發(fā)揚。真正的中醫(yī)是《內經(jīng)》《傷寒論》等經(jīng)典,明白了道理,然后再尋師訪友。孟子所謂大匠誨人,能與人規(guī)矩,不能使人巧,巧乃學術精華。故尋師承即學其學術精華與經(jīng)驗,爾后才能登堂入室。
    筆者十分注重針灸研究理論與實踐,曾游訪許多城市,拜訪各地名家?guī)煶。鉆研歷代各家各派針法的特點,終有所悟。筆者認為針灸療效成敗關健在三個方面,即辨證,取穴,手法。辨證的關健便是熟讀經(jīng)典,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通過望、聞、問、切來分析內臟功能的盛衰,經(jīng)絡的虛實。而大家在研讀經(jīng)典《內經(jīng)》時,因醫(yī)理深奧,往往忽略對運氣七篇的學習。其實七篇大論包含了中醫(yī)整體恒動觀,氣化論,正邪論,求屬論,辨證論治等內容。不僅僅是推算五運六氣,而是中醫(yī)理論的高度概括,與《內經(jīng)》一脈相承,密切相連。其中病機十九條更是辨證論治的準則規(guī)范。因此放棄運氣七篇學習,實際也就放棄了內經(jīng)的學習,放棄了對中醫(yī)基礎理論的學習,就根本不能算是懂中醫(yī)。張仲景所著《傷寒論》是以六經(jīng)名篇,即昭顯六氣性質,而六氣病變,又構成六經(jīng)為病的證型,故傷寒六經(jīng),即六氣。天有六氣,人秉之而有六經(jīng),六經(jīng)出于臟腑,臟腑各有一經(jīng)脈,游行出入,得陰陽二氣溝通,進而循經(jīng)達手足,表現(xiàn)出交合結果(三陰三陽之標),由此形成臟腑經(jīng)絡的氣化系統(tǒng).由此可見張仲景如不深明《內經(jīng)》及五運六氣要旨,就不可能寫出《傷寒論》這一偉大著作
    筆者以為辨證,取穴,手法這三法因環(huán)環(huán)相扣,緊密聯(lián)系。根據(jù)《內經(jīng)》的陰陽五行,五運六氣,相反相成,矛盾統(tǒng)一規(guī)律變化,就自然引出配穴的方法,即子午流注針法.子午流注針法,小言之,不過是針灸的一種配穴方法,大言之則根源于五運六氣。五運六氣是古人對自然界周而復始,循環(huán)無端規(guī)律的高度總結。沈括《夢溪筆談》卷七一:醫(yī)家有五運六起氣之術,大則候天地之變,寒暑風雨,小則人之眾疾,亦隨氣運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膠于定法,故其術皆不驗。熙寧中,京師久旱,祈禱備至,連日重陰,人謂必雨;一日驟晴,炎日赫然。予時因事入對,上問雨期,予對曰:雨候已見,期在明日。次日果大雨,是對濕土用事,連日陰者,從氣已效,但為厥陰所勝,未能成雨。后日驟晴者,燥金入候,厥陰當折,則太陰得伸,明日運氣皆順,以是知其必雨。因此推算運氣必須靈活應用,不可膠于定法,更不可認為是不科學。必須掌握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知道物極則變物轉為化的道理,才能真正靈活運用五運六氣。五運六氣中有關歲運歲氣計算方法及變化,是為了更好地說明氣候對人體氣機的影響及變化,生滅消息,皆有其規(guī)律。而中醫(yī)認為天道的運行都有其規(guī)律性,潮水漲落都可計算定時。天人相應,人體氣血自然也有盛衰開闔的規(guī)律。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明確指出六經(jīng)病的欲解時間,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少陽病欲解時,從寅至辰上、太陰病欲解時,從亥至丑上、少陰病欲解時,從子至寅上、厥陰病欲解時,從丑至卯上、由此進一步說明了人體生理,病理活動與自然界時間周期變動的同步及息息相關的規(guī)律性。子午流注就是根據(jù)人體氣血周流出入皆有定時,按照剛柔相配,陰陽結合,氣血循環(huán),時穴開闔,虛則補之,實則瀉之,這一取穴意旨,以取得最佳療效,這就是子午流注針法。子午流注針法包括納甲法,納子法及靈八法,飛騰八法。山西陳述堂為了對經(jīng)絡流注進行科學研究,曾經(jīng)運用經(jīng)絡探測議對六十六穴連續(xù)不停探測十晝夜,結果證明,開穴閉穴都是氣血高漲和衰弱點,證明了子午流注針法的科學性。筆者十分推崇北方單玉堂單氏子午流注針法,單氏根據(jù)五運六氣規(guī)律獨創(chuàng)一、四、二、五、三、零法,補子午流注先天之不足,實在是前無古人。并且在治療取穴時,必先開時穴,再開病穴,體現(xiàn)中醫(yī)整體觀,先立于了不敗之地。筆者師承南方殷鐵珊一派,在求學間,問老師如何在臨床上靈活運用五運六氣及子午流注。師曰:五運六氣不可拘泥,須靈活對待。子午流注須謹候其時,迎之隨之。天道變化無常,氣血流注全賴五谷營養(yǎng),故可取守中,貫一之法。筆者認為如果二者相結合可達到奇正相生,標本兼治的療效。
    子午流注針法取穴皆在五腧穴,《靈樞》九針十二原“經(jīng)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jīng),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人體氣血流注猶如河流,調節(jié)五腧穴實乃清其源頭,治其根本。因此周身三百六十穴,統(tǒng)于六十六穴。筆者常用五腧穴與八脈交會穴合用,療效頗佳。如何靈活應用五腧穴,關鍵在于悟出五行生克變化,才能守規(guī)矩脫規(guī)矩。另外如運用五行配穴法與其他配穴法混在一起,經(jīng)氣必不能按五行生克運行,會影響針灸療效。昔者竇漢卿即是運用五門八法,治百病而無不愈,以針術聞名于世,為針灸醫(yī)學史作出了杰出的貢獻。
    手法的好壞也是直接影響五腧穴應用療效的關鍵。治病效果必須在辨證正確,取穴精準的前提下,手法運用才能顯現(xiàn)療效。如果辨證錯誤,取穴不合理,手法再好也沒用。所以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緊密相連。筆者在研究各家各派針法,發(fā)現(xiàn)唯有單氏一脈針法獨樹一幟,悟陰陽之理,明氣化之機,深得《內經(jīng)》《傷寒論》之旨。單氏在手法的運用中,特別注重呼吸與補瀉的結合。認為當補之時,候氣至病所,更用生成息數(shù),令鼻中吸氣,口中呼氣,病家自覺溫熱。當瀉之時,令病人口中吸氣,鼻中呼氣,病家自覺清涼。余初以為語多夸誕,非敢信以為真,及運用在臨床上,始知確切不移。而筆者老師殷氏認為,手法精要處非口授心傳不可,筆者現(xiàn)總結了幾個特點:一、殷氏認為治病無非扶正祛邪或祛邪扶正,故手法只有補和瀉。平補平瀉只適合虛實證候不甚明顯,病勢較緩的病證,臨床上較少用。而對于重證或久病,必須補瀉分明。特別在治療內科疾病時,運用五腧穴必須補瀉分明才能顯效。二、在進針治療過程中包括以下幾個過程:進針、靜以候氣、氣不至催氣、得氣、辨氣補瀉、氣至病所、留針、靜以守氣、間歇行針、針下氣和、方可起針。每一階段都要細心體會,經(jīng)云:迎之隨之,以意合之,針道畢矣。漢郭玉曰:醫(yī)之為言意也,腠理至微,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毫芒即乖,神存心手之際可得解而不可言也。三、燒山火,透天涼是針灸治療過程中顯效的反映,不可刻意追求,欲速則不達。針灸最終療效是針下氣和,邪去正安。手法補瀉精華奧妙處,須耳提面命,甚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四、反對輕刺激是補,重刺激是瀉;反對以神經(jīng)學說研究經(jīng)絡。如果片面崇拜西醫(yī),從解剖觀點視之不見,就認為不科學,一筆抹殺,否定其意義是錯誤的。決不能因為在現(xiàn)代醫(yī)學知識范圍內不能科學地解釋其內容,就說它不科學而懷疑其作用。正如只知道血而不知氣,想觀察經(jīng)絡實質是不可能的。殷氏針法治療內科疑難疾病,只取四末,奏效頗速。若以神經(jīng)解釋,諸多不合。輕重刺激,非補瀉之根本。在針刺手法中有九六補瀉,九者子陽,六者午陰。九有少陽老陽之數(shù),六有少陰老陰之數(shù)。如病家體虛行補法,可行少陽老陽之數(shù),也可行其倍數(shù),反之亦然。故補有輕重緩急之分,瀉也有輕重緩急之分,豈能以刺激量來衡量。五、治療須因人而異,注重各人體質,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傷其正氣。如:太陽病有中風傷寒二證,即是各人體質差異所造成的。因此中醫(yī)有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治病特色。
    子午流注針法是歷代名師傳承下來的古典針法,至今還沒有一種針法能凌駕于其上。它概括了整個祖國經(jīng)典醫(yī)學理論體系于其中,故可喻作“大則彌綸宇宙,小則纖細秋毫”的針法。此針法必須靈活運用,才能療效顯著。不可拘泥,死套公式。碰到問題不是考慮自己的知識是否缺欠,反而懷疑針法是否真實有用,這種定式思維是錯誤的。需深研五運六氣,了解古代天文學,對五行生克變化了然于胸。比如必須知道五行變化可化為五五二十五種配法,穴位開闔轉化,陰陽變化等等。正如《標幽賦》中指出: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十二經(jīng)之原,始知妙要。以上是筆者研究針道的一些心得體會,都是師承家傳之精華,一脈相傳。上承內難,旁及百家。歷代針法皆不出此范圍。今載錄于此,惟恐古法失傳,針道滅亡。有緣者遇針,特指引方向,取其精華,使針灸這一古老傳統(tǒng)醫(yī)術能繼續(xù)一脈傳承下去。


轉載自《金針網(wǎng)之金針探秘系列》


-----------非常好, 請繼續(xù)啊
-----------“子午流注針法是歷代名師傳承下來的古典針法,至今還沒有一種針法能凌駕于其上。它概括了整個祖國經(jīng)典醫(yī)學理論體系于其中,故可喻作“大則彌綸宇宙,小則纖細秋毫”的針法。此針法必須靈活運用,才能療效顯著!

這是站在子午流注的角度上說的話。
要是真的放在“整個祖國經(jīng)典醫(yī)學理論體系”中講的話,子午流注,僅是中醫(yī)——針灸——針法流派,這個分支中的一支一派。
至于效驗如何,如何廣大,那就要加放到——針灸——中醫(yī)——醫(yī)道的層面上,看個人怎么認識,怎么操作。
-----------
原帖由 金谷子 于 2009/4/9 09:22 發(fā)表
“子午流注針法是歷代名師傳承下來的古典針法,至今還沒有一種針法能凌駕于其上。它概括了整個祖國經(jīng)典醫(yī)學理論體系于其中,故可喻作“大則彌綸宇宙,小則纖細秋毫”的針法。此針法必須靈活運用,才能療效顯著。 ...

十分贊同,因此才需要明師傳承,傳承之后還需要自己的總結摸索和提升。因為當前知道子午流注者很多,但能夠數(shù)十年如一日運用子午流注針法治療疾病者很少,古人說“熟能生巧”如果不能夠十年如一日的專研和運用,有如何能提升到針道的層次呢?
-----------針灸補虧正法

補虧損者,世人年至四十后,精氣已消耗大半,祖國醫(yī)學經(jīng)典《內經(jīng)》認為“五八,腎氣衰,發(fā)惰齒藁。六八,陽氣衰于上,面焦,鬢發(fā)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八八,則齒發(fā)去!倍邢忍觳蛔阏,若后天不補足精氣,則難?祲。筆者參看仙學典籍,以為醫(yī)道通于仙道,丹道理論認為,人在下生之時,秉受天地之炁360銖,合一周天之數(shù),加上稟受父母之炁24銖,共384銖,隨年齡增長則不斷消耗,至40歲已消耗大半,八八,六十四銖元炁終矣,其應乎坤,坤者純陰也,唯安谷氣而生,故名茍壽!叭酥劣诖,去死不遠矣!

觀此二者,見解一致,都認為元氣是生命的根本,為生命提供原始能量的動力,但隨著年齡增長,各種生命的活動及內因(七情六欲)外因(外邪六yin)的影響,元氣逐漸消耗,體內陰邪之氣日益增加,陽氣逐漸衰弱,最終元氣耗盡直至死亡,而唯有仙學修煉能點化體內陰質,排盡體內陰邪之氣,以成純陽之體,逆返自然生命的盛衰生死法則,最終達到長生久視。而補虧損,保元氣則需平時刻刻著意,處處留神,以防陰邪之氣侵入體內。故補虧損重在平時保養(yǎng),不然到老為時已晚。即以世俗而論,假使一人每月能有百元進益,縱每月用去十元二十元,尚有八九十元可以儲蓄,固于本體無傷,年歲久遠,亦可以變?yōu)楦蝗。若每月有千元收入,卻胡亂揮霍,久而久之,富人也能變?yōu)楦F人,則非用自己老本錢不可,終至破產(chǎn),所以開源與節(jié)流同樣重要,能開源又能節(jié)流更好,既不能開源又不能節(jié)流,則只能坐以待斃,而身體保養(yǎng)之道亦是如此。

培養(yǎng)自身元氣,排盡體內陰邪之氣,其效最捷者,莫屬于針灸之術。仙學始祖陳櫻寧認為中醫(yī)針灸也應包括于仙學之中,因為對于修煉者講十分實用,對于補虧損,祛陰邪有十分特殊的效果。

補虧損者,莫過于培補后天之本脾胃,張介賓《景岳全書》:“蓋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yǎng),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而精血之海,又必賴后天為之資。故人之自生至死,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養(yǎng)之功,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此脾胃之氣所關于人生者不小!薄陡裰掠嗾摗罚骸捌⑵淅れo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能使心肺之陽降,肝腎之陰上升,成天地交泰之勢。”故補虧損,當以補脾胃為根本。

  如何運用針法來培補脾胃,則當取陽明,太陰二經(jīng)!秲冉(jīng)》云“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亦為之行氣于三陽,足太陰者,三陰也。其脈貫胃,屬脾,絡嗌,故太陰為之行氣于三陰!标柮髦(jīng)當取合谷,曲池,足三里,三穴皆歸屬陽明,且陽明之經(jīng)多氣多血,運用補法有補氣血之效,再取脾經(jīng)太白,三陰交。太白之穴,古人觀天象,以太白為兵象,具勘定內亂,匡復正統(tǒng)之意。若久病者或身體虧損者,元氣已耗,則不宜猛治矣,此穴用之有效。為補虧損之要穴。三陰交為三陰之經(jīng)之會穴,凡屬肝脾胃三經(jīng)之癥關于血分者,統(tǒng)能治之,五穴相合則為培補后天脾胃之主方,針后即覺全身溫暖,渾身舒適,后天脾胃得到補足,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調理,自然精力旺盛,而后再用針法來培補腎氣即先天之本,取氣海,腎俞,太溪諸穴,溫補腎陽,使體內腎氣充足,命門發(fā)熱,至此后天先天之本俱以補足,體內陽氣隆盛,體內陰邪之氣逐漸排盡,而后方可運用針法來打通任督兩脈(詳見拙作〈炁通任督,必得康壽〉一文)。至此,身內應乎乾象,體內先天之精自然化炁,神炁合一,已補足后天虧損,達到返老還童,無諸苦疾,安樂延年,恢復青春的目的。
-----------金針探秘二

中醫(yī)針術之顛峰 ——《黃帝內經(jīng)》

《黃帝內經(jīng)》是中醫(yī)理論體系的源泉,傳統(tǒng)中醫(yī)的發(fā)展,是經(jīng)過歷代醫(yī)家?guī)煶惺谑芟鄠,才使《內?jīng)》的學術傳承下來。《內經(jīng)》的學術思想,也是經(jīng)過長期的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jīng)驗,才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是后世學術發(fā)展的最大基礎。因此《黃帝內經(jīng)》不僅是中醫(yī)理論的根源,更代表了中醫(yī)理論與實踐的最高水平!秲冉(jīng)》著作中的內容,文字簡要,含義廣博,理論深奧,意味深長。因此對于《內經(jīng)》的學習,我們要深刻地精心體會它,搜求它的微意與隱意,掌握它的重要精神,才能獲得全面的了解,得到《內經(jīng)》的精髓。按照這樣的方法態(tài)度去鉆研,往往會得到很大的成就。因而在各個時代中,都出現(xiàn)過許多杰出的人才,如周代有秦國醫(yī)和,漢代有淳于意,魏國有華佗和張仲景,都是能夠精通《內經(jīng)》這門學問的醫(yī)家,并且在理論與實踐的過程中,都繼承了《內經(jīng)》的精華,更在這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使學術得到了發(fā)展與進步,但究其根源仍然離不開《內經(jīng)》的理論基礎。張仲景著作《傷寒論》也是從《素問,熱論》篇中豐富和發(fā)展而來的,他將《內經(jīng)》中的臟腑,經(jīng)絡,氣化學說等內容有機的融合,進而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六經(jīng)辨證體系。張仲景的這一偉大創(chuàng)舉,不僅僅是臨床經(jīng)驗的積累,若非深得《內經(jīng)》之旨,便不可能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因此我們在治療疾病過程中,必須以《內經(jīng)》的理論依據(jù)來分析疾病,以《內經(jīng)》的取穴法則來配穴,以《內經(jīng)》中的補瀉手法來調氣,這樣你才是一名真正的中醫(yī),才真正達到中醫(yī)的最高水準。而任何違背《內經(jīng)》理論與實踐的方式方法,雖然它可能花樣百出,但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中醫(yī)。例如從取穴的這方面來看,《靈樞》九針十二原“經(jīng)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jīng),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比梭w氣血流注猶如河流,調節(jié)五腧穴實乃清其源頭,治其根本。因此周身三百六十穴,統(tǒng)于六十六穴。筆者常用五腧穴與八脈交會穴合用,療效頗佳。而在《內經(jīng)》中的其他大量篇幅中皆有何病證取何穴主之,例如:《骨空篇》“大風頸項痛,刺風府,風府在上椎。從風憎風,刺眉頭”等等。此類取穴在《內經(jīng)》中比比皆是。如果我們通過五腧穴與八脈交會穴合用遠處取穴,再結合局部的針刺疏通遠交近攻,整體與局部相結合必定會取得很好的療效。因此是否有必要再有必要去發(fā)展新的穴位?難道我們現(xiàn)在所用的穴位還不多還不夠嗎?古人云“寧失其穴,勿失其經(jīng)”針以調氣為核心,其實人身處處皆穴,但不管穴位如何變化加減卻自始至終不能脫離十二經(jīng)范疇。但是我們取了很多穴位還是沒有療效,為什么?關鍵在于我們是否在運用《內經(jīng)》的取穴方法去治?是否真正讀通了《內經(jīng)》去治病?是否按照《內經(jīng)》的補瀉手法來調氣。我想如果你真正讀通了《內經(jīng)》,取穴治病應該是游刃有余了,F(xiàn)在一直在講繼承發(fā)揚,我們真正已經(jīng)繼承了《內經(jīng)》針道的精華了嗎?如果沒有,那么我們根本沒有資格發(fā)揚。如果繼承了《內經(jīng)》針道的精華,那么你也已經(jīng)達到了中醫(yī)針術的顛峰了。

其次,讓我們再來談談針刺手法。在《內經(jīng)》中有大量的篇幅記述了針刺的手法和操作技術。書中以候氣,守氣,調氣,辨氣諸法,論述了針刺得氣的重要性,提出了氣至為效的原則,并強調“氣至而有效”是針刺臨床提高療效的不二法門!秲冉(jīng)》要求“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指出了在針刺過程中要根據(jù)病人形神,氣色,脈象等變化,來治神守神,調神,移神,養(yǎng)神!端貑,寶命全形論》對針下感覺變化有詳細的描述,《靈樞》九針十二原,小針解,終始等篇則對得氣的存亡得失及其性質進行了生動的介紹!秲冉(jīng)》中提出了迎隨,徐疾,呼吸,開闔補瀉等方法,為后世針刺復式補瀉方法的發(fā)展指明了道路。其實后來發(fā)展的所謂復式手法完全把《內經(jīng)》中的手法,加以整理套用,加上許多新的名稱來掩人耳目,故作神秘使后學者無從下手。其實在《內經(jīng)》中已經(jīng)將手法完全講透了,只是沒有人能認認真真去理解《內經(jīng)》中的手法,被許多手法名稱搞得暈頭轉向,不知所以。筆者只是想告訴大家,沒有一種手法能超越《內經(jīng)》對手法的描述,任何手法都是從《內經(jīng)》中變化而來的。筆者一直認為《黃帝內經(jīng)》雖然文字簡要,但意義深遠,是綱領性的總結,而后世學術的發(fā)展猶如擴寫,將《內經(jīng)》中一些文章,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和發(fā)揮,再加以補充完善,從而形成了新的流派,其實這也只是《內經(jīng)》的一個分枝而已。
    在歷代各家針法中,子午流注針法與《內經(jīng)》的關系猶為密切。子午流注針法,它是注重時間條件,以自然界周期現(xiàn)象,與人體氣血周流的情況相配合的。在《靈樞,脈經(jīng)》篇《營氣》篇都有記載!端貑枺苏衩髡摗氛f“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笔侵^“得天時而調之”!秲冉(jīng)》說“隨日之長短,各以為紀,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病在于陽分,必候其氣之加于陽分而刺之。病在于陰分,必先候其氣之加于陰分而刺之。謹候其時,病與可期,失時反候,百病不除!庇纱丝梢娫凇秲冉(jīng)》中已經(jīng)有子午流注針法之雛形,與子午流注有密切之關系。后至南唐何若愚,才明確地將子午流注針法的應用和方法,作了概括性的說明。因此子午流注針法其根源來自《黃帝內經(jīng)》,它將《內經(jīng)》中的五運六氣,臟腑,經(jīng)絡,營衛(wèi),日月星辰,氣血,時間,手法全部融合在一起,概括了整個祖國經(jīng)典醫(yī)學理論體系于其中,詳見拙文《金針探秘一  簡論中醫(yī)針灸》。如果我們完全將《內經(jīng)》各篇結合在一起,前后呼應來研究,你會發(fā)現(xiàn)子午流注針法是整部《黃帝內經(jīng)》的結晶,更是《黃帝內經(jīng)》之升華。因此不要認為《內經(jīng)》已經(jīng)過時了,或者自以為已經(jīng)看過了幾遍,覺得沒有什么神秘之處,認為自己應該再學習一些新奇的療法。從古至今歷代名醫(yī)都以注解《黃帝內經(jīng)》為自己的榮耀,將自己的一生臨床心得體會都注入在《內經(jīng)》的注解中。因此《黃帝內經(jīng)》是需要我們用一生心血去探索研究的,只有誠心正意者經(jīng)過長期認真刻苦鉆研,才會真正領悟《內經(jīng)》中的針道,最終達到針術的巔峰。
-----------金針探秘之論針法補先天元氣
《上古天真論》中提出“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正如姚止庵所說“男女之壯,并始于腎氣之壯實,其后(弱)也,亦由腎氣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腎,此故總以腎結之。”然而就《內經(jīng)》全書而論,起理論重點在后天,腎為五臟系統(tǒng)中的一臟,并無特殊處,而言及腎為先天之本僅此篇而已。由此可見,《內經(jīng)》關于生命的先天理論尚處于初期階段,并未充分論述。及至《難經(jīng)》才將《內經(jīng)》中腎主先天諸義歸屬于命門,云“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又云“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謂腎間之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jīng)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睆亩M一步發(fā)展了《內經(jīng)》中生命中的先天理論。后世皆重《內》而輕《難》,《難經(jīng)》中的先天論幾遭湮滅,也造成了腎先天,后天概念的混淆,實在有辨明之必要。
筆者通過研究認為:《難經(jīng)》中的命門理論的確是在《內經(jīng)》中的先天理論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從而使后世醫(yī)家在其基礎上根據(jù)太極圖和先天圖,構思出了命門太極理論。它是以二腎與命門組合成命門太極“函三為一”的組織結構,以中間命門為腎間動氣,氤氳消息,圓融而不礙滯,具有生生不息之機,有不期然而然之神功,創(chuàng)造出命門太極理論的整體氣化功能的新模式。而筆者所要論述的是命門太極理論不僅僅是一種想象和構思,更是一種實實在在一氣流轉的真實體驗。正所謂理論聯(lián)系實踐,實踐印證理論。筆者在命門太極理論指導下,通過針法來補足先天元氣,在其培補過程中發(fā)現(xiàn),患者都能夠深切感受到二腎與命門之間一氣流轉的體驗。在針刺的體驗中,患者先感受到二腎發(fā)熱繼而命門發(fā)熱,二腎與命門之間熱量不斷進行相互移動轉換,最終熱量充斥了二腎與命門及整個腰部,由此我們可以證實命門太極不僅僅是一種理論更是有實踐基礎的;并且筆者認為只有在真正補先天元氣的過程中,才能感受到命門及二腎發(fā)熱。有些人提出針刺命門穴使其發(fā)熱是否能達到培養(yǎng)先天元氣的效果?筆者認為如果按照命門太極理論來解釋,命門穴不是命門太極的外應穴位。而且命門太極是一整體無對應經(jīng)脈,故無主穴。筆者是運用五俞穴結合藏象功能運用補氣之法,才能補足和打開先天元氣之門戶。
《上古天真論》中還談到“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表述腎不但藏先天之精,而且還藏納臟腑活動化生的后天之精。這種認識成為后世論述腎與其他臟腑的先后天辯證關系的依據(jù)。腎藏先天之精之所以生生不息,全在于其他臟腑的后天活動化生精氣進行培育,才得以不斷滋生,二者是互相依賴,相互為用的辯證關系。先后天之精的關系即是如此,腎臟與其他臟腑的關系也是如此。臨床上先后天同養(yǎng),以后天養(yǎng)先天的養(yǎng)生原則,補后天以實先天,補先天以長后天的治療原則就是這種理論的實際運用。通過以上理論的指導,筆者提出了先后天并重,腎為先后天之樞紐的理論。在《內經(jīng)》中重視脾胃,后天化生的精氣對先天之精的培育,以脾胃化生的后天精氣為主,所以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是相輔相成,因此筆者的培元針法皆是補法,以達到扶正邪自去的療效。
筆者總結:運用針法補充先天元氣是筆者研究針道的成果之一,而針法補充先天元氣的最終目的和效果就是保養(yǎng)腎氣延年益壽,正如《內經(jīng)》云:此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有子也。
-----------金針探秘之論針法補先天元氣
《上古天真論》中提出“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正如姚止庵所說“男女之壯,并始于腎氣之壯實,其后(弱)也,亦由腎氣之衰微。人之盛衰,皆本源于腎,此故總以腎結之!比欢汀秲冉(jīng)》全書而論,起理論重點在后天,腎為五臟系統(tǒng)中的一臟,并無特殊處,而言及腎為先天之本僅此篇而已。由此可見,《內經(jīng)》關于生命的先天理論尚處于初期階段,并未充分論述。及至《難經(jīng)》才將《內經(jīng)》中腎主先天諸義歸屬于命門,云“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又云“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謂腎間之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jīng)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睆亩M一步發(fā)展了《內經(jīng)》中生命中的先天理論。后世皆重《內》而輕《難》,《難經(jīng)》中的先天論幾遭湮滅,也造成了腎先天,后天概念的混淆,實在有辨明之必要。
筆者通過研究認為:《難經(jīng)》中的命門理論的確是在《內經(jīng)》中的先天理論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從而使后世醫(yī)家在其基礎上根據(jù)太極圖和先天圖,構思出了命門太極理論。它是以二腎與命門組合成命門太極“函三為一”的組織結構,以中間命門為腎間動氣,氤氳消息,圓融而不礙滯,具有生生不息之機,有不期然而然之神功,創(chuàng)造出命門太極理論的整體氣化功能的新模式。而筆者所要論述的是命門太極理論不僅僅是一種想象和構思,更是一種實實在在一氣流轉的真實體驗。正所謂理論聯(lián)系實踐,實踐印證理論。筆者在命門太極理論指導下,通過針法來補足先天元氣,在其培補過程中發(fā)現(xiàn),患者都能夠深切感受到二腎與命門之間一氣流轉的體驗。在針刺的體驗中,患者先感受到二腎發(fā)熱繼而命門發(fā)熱,二腎與命門之間熱量不斷進行相互移動轉換,最終熱量充斥了二腎與命門及整個腰部,由此我們可以證實命門太極不僅僅是一種理論更是有實踐基礎的;并且筆者認為只有在真正補先天元氣的過程中,才能感受到命門及二腎發(fā)熱。有些人提出針刺命門穴使其發(fā)熱是否能達到培養(yǎng)先天元氣的效果?筆者認為如果按照命門太極理論來解釋,命門穴不是命門太極的外應穴位。而且命門太極是一整體無對應經(jīng)脈,故無主穴。筆者是運用五俞穴結合藏象功能運用補氣之法,才能補足和打開先天元氣之門戶。
《上古天真論》中還談到“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表述腎不但藏先天之精,而且還藏納臟腑活動化生的后天之精。這種認識成為后世論述腎與其他臟腑的先后天辯證關系的依據(jù)。腎藏先天之精之所以生生不息,全在于其他臟腑的后天活動化生精氣進行培育,才得以不斷滋生,二者是互相依賴,相互為用的辯證關系。先后天之精的關系即是如此,腎臟與其他臟腑的關系也是如此。臨床上先后天同養(yǎng),以后天養(yǎng)先天的養(yǎng)生原則,補后天以實先天,補先天以長后天的治療原則就是這種理論的實際運用。通過以上理論的指導,筆者提出了先后天并重,腎為先后天之樞紐的理論。在《內經(jīng)》中重視脾胃,后天化生的精氣對先天之精的培育,以脾胃化生的后天精氣為主,所以它們之間的關系也是相輔相成,因此筆者的培元針法皆是補法,以達到扶正邪自去的療效。
筆者總結:運用針法補充先天元氣是筆者研究針道的成果之一,而針法補充先天元氣的最終目的和效果就是保養(yǎng)腎氣延年益壽,正如《內經(jīng)》云:此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身年雖壽,能有子也。
-----------再論整體系統(tǒng)針法
《上古天真論》以腎氣主持人的生長發(fā)育與生殖功能的盛衰,首先提出了中醫(yī)學先天之氣的概念。秦越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元氣的名稱與概念,認為“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謂腎間之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jīng)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保ā峨y經(jīng)八難》)。說明元氣是人體生命的根本,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同時認為元氣與腎和命門關系密切,他在《難經(jīng)六十六難》“臍下腎間動氣,人之生命也,十二經(jīng)之根本也,故名曰原!泵T乃二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由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乃先天元氣所藏之處。那么命門與臍下腎間動氣是什么關系呢?我們引用王海藏的解釋說“北方正氣一點初生之真陽為丹母,陌生于子,藏之命門,元氣之所系出入于此,其用在臍下;為天地之根,玄牝之門。”由此可見命門與臍下腎間動氣為陰陽運行之根源。
宗于東垣之學說,以脾土為萬物生發(fā)之母,人體一切的營養(yǎng)來源,均有賴于脾胃功能的健運,所以當脾胃功能衰退之時,元氣隨之轉弱。但脾病久久不愈,則腎陽轉虛,命門相火弱等病,亦隨之而生而呈現(xiàn)出脾腎兩虛的癥狀,治之則東垣認為補腎不如補脾。
但在溫補學派的觀點上,卻有不同的主張,認為人體生命之門在腎及命門之中,主宰著人體一切新陳代謝的動力來源,當命門火衰則脾肺心的陽氣亦會不足,最后亦會出現(xiàn)脾腎兩虛的相同癥狀。在治療上則強調補脾不如補腎,這兩種不同的方向治療方式,就是李中梓所強調的,人有兩本:一以腎為先天之本;一以脾為后天之本的最終目的,而且它們之間可以相互轉化相互輔佐。
《類經(jīng)•卷十五》言:“精氣之源,本于水谷,水谷之化,出于脾胃!凰仍谖,命門在腎,以精氣言,則腎精之化因于胃,以火土言,則土中陽氣根于命門!薄夺t(yī)貫•先后要論》指出:“夫五臟六腑之精,皆稟受于脾土。”腎精也不例外。后天之本脾與先天之本腎之間存在著互濟的關系,后天賴先天為之主,先天賴后天為之資,共同維持著人體的生命活動。脾臟化生水谷精微,須有腎陽的溫煦作用,而腎中精氣又須有脾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來充養(yǎng)!毒霸廊珪•雜證謨•脾胃》指出的“是以水谷之海,本賴先天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賴后天為之資! 說明生理上脾與腎是后天與先天相互資生、相互資助的關系,兩者共為人體生命之本。腎為先天之本,主水,水為萬物之元;脾為后天之本,屬土,土為萬物之母。脾腎合德,水土互用,后天之氣得先天之助,則生生不息;先天之氣得后天之養(yǎng),始能生化無窮。在《景岳全書•雜證謨•脾胃》指出“蓋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yǎng)。非精血無以成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精血之司在命門,水谷之司在脾胃。故命門得先天之氣,脾胃得后天之氣也。是以水谷之海,本賴先天為之主,而精血之海,又必賴后天為之資!闭f明脾與腎相互資生,相互促進的關系。又基于脾腎的這種關系,張氏認為善養(yǎng)后天可扶助先天之不足,即所謂的“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養(yǎng)之力,則補天之功,亦可居其強半”由此可見通過補脾胃可以資生資助先天元氣的目的,從而保持先天腎氣的盈滿,所以命門之火的培養(yǎng)須在完全補足后天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此為借后天返先天,修先天而化后天。當后天氣血,經(jīng)絡,營衛(wèi)完全補足之后,自然有助于先天氣的培養(yǎng)。此為保后天即所以固先天。
筆者的整體系統(tǒng)針法正是融合了補脾和補腎的理論,在針灸過程中后天與先天相互資生、相互資助,再結合補充臟腑后天之氣,最終達到補充命門先天元氣的目的。筆者借鑒了丹道中二腎湯煎的理論與針法相互印證,丹道中二腎湯煎的理論代表了腎氣充盈的標志,而筆者認為通過針灸補脾和補腎的理論出現(xiàn)的二腎湯煎也代表了腎氣充盈。因為只有達到腎氣充盈才能有二腎湯煎的反映和感覺。有些人提出腎氣極虛者針刺后也會出現(xiàn)類似感覺,筆者認為物極則變此為假熱之征兆,這種假熱癥狀通過針刺后必定熱量減弱直至沒有任何感覺,而且可以通過脈象來鑒別。而真正的腎氣充盈是伴隨每一次針刺都會有二腎湯煎的感覺。筆者的整體系統(tǒng)針法同時融合了補脾和補腎的理論,對于年輕元氣充足者直接利用元氣去攻克疾病達到邪去正安的結果,再結合補后天恢復其良性循環(huán);而年老體弱者則必須先通過培養(yǎng)后天再達到補先天的目的,自然就要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了。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針幾次就能二腎發(fā)熱的,這恰好說明其腎氣不足,此時需要通過一段時間針灸培養(yǎng)后天脾胃調節(jié)補充,等到后天補足了再培養(yǎng)腎氣才出現(xiàn)二腎發(fā)熱最終達到腎氣補充的效果。反之能夠針出二腎發(fā)熱就代表其腎氣充盈再結合培養(yǎng)后天,以整體力量去攻擊患處,必定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腎氣是否充足全在平時的保養(yǎng)和經(jīng)脈是否暢通,《上古天真論》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通過以上的分析筆者認為通過針灸的方法是能夠達到補腎氣命門的結果,二腎發(fā)熱也就是腎氣充盈的表現(xiàn),并且元氣能夠補充那么一切皆有可能。整體系統(tǒng)針法的理論就是結合培養(yǎng)后天氣血達到補充元氣的效果,再運用元氣一一攻擊患處,以達到以整體攻克局部疾病,最終達到一氣貫通的目的。
-----------金針探秘之結合針法論補腎
在《內經(jīng)》和丹經(jīng)中都認為元氣是生命的根本,自男子通精女子天癸后元氣逐漸消耗,體內陰邪之氣日益增加,陽氣逐漸衰弱,而元氣所藏之所即是命門。傳統(tǒng)中醫(yī)認為命門乃二腎中間之動氣,非水非火,乃造化之樞紐,陰陽之根蒂,即先天之太極,五行由此而生,臟腑以繼而成,乃先天元氣所藏之處。孫一奎認為命門是由二腎和中間動氣組成,所以命門的生理功能實質上腎和元氣功能,乃至腎和元氣耦和作用產(chǎn)生了新的復雜功能,即產(chǎn)生了命門太極理論,也就是人身的太極是由二腎和元氣構成的統(tǒng)一體,既符合了陰陽動靜的生成原則,又符合了函三為一的組織原則。通過以上的分析筆者得出二點結論1正因為男子通精女子天癸后元氣逐漸消耗,所以元氣一直在不足的狀態(tài)。2命門是由二腎和中間動氣組成為人身太極,所以針灸是無法直接去補命門,必須通過補腎的方法才能達到補命門的目的。通過以上的推論結合針法筆者認為腎無瀉法,關鍵在于如何使腎陰腎陽保持協(xié)調和平衡。趙獻可更是推崇六味八味丸為補腎之神方,對許多疾病的治療都隨證化裁,加減以應無窮之變。而如何使腎陰腎陽保持協(xié)調和平衡,也是從補腎陰腎陽的角度來使其平衡,而不是從瀉腎陰腎陽的角度來使元氣虧損來達到平衡的。
筆者在這些年結合針灸的理論與實踐的運用中,認為真正的補足命門元氣必須從補腎入手。在針灸補元氣的過程中患者的感覺大多先是二腎發(fā)熱而后命門處一圈也接著發(fā)熱,最終整個腰部全部法熱。通過許多案例的分析也論證了古代中醫(yī)命門太極理論,在臨床中也發(fā)現(xiàn)只要能夠達到二腎發(fā)熱元氣補足,再治療其他疾病就很簡單療效也就很好。結合針法年輕者元氣較足通過針灸很容易達到補足元氣的目的,而年老體弱者就要花費許多精力和時間了。打個比喻就好比炒股票,資金充足就容易贏錢輸了也虧得起;而資金不足者要輸也輸不起,要贏也贏之有限。對于年老體弱者如何補腎,筆者在《再論整體系統(tǒng)針法》中已經(jīng)詳細論述了。但是在臨床治療疾病過程中,我們不需要如此花費精力為患者完全補足腎氣。我們只要將患者的疾病或緩解或治愈就達到了目的,那么我們就可以通過透穴方法來間接補腎。比如有網(wǎng)友通過太沖透涌泉昆侖透太溪的方法補腎,也達到了很好的療效并且治愈了疾病。因為年老體弱者元氣已經(jīng)少得可憐,直接取腎經(jīng)有時未必能夠達到補腎的效果,相反反而使元氣外泄。此時我們通過透穴之法來調節(jié)補腎應該是一個好的方法,因為既然是透穴就不是直接作用于腎經(jīng)腎氣。那么透穴法具有幾個優(yōu)點:1透穴法起到緩沖補腎的作用,2透穴法起到嘗試補腎的目的3透穴法起到后天轉化先天的目的。
  筆者十分推崇命門太極理論及注重元氣的重要性,更注重對不同體質的補腎補虧的方式方法。筆者認為只有通過針刺達到二腎發(fā)熱才能從根本意義上補足了元氣,對于治療患者疾病來說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已經(jīng)立于不敗之地了,對于養(yǎng)生者來說補足了元氣可以延年益壽,對于丹道修煉者來說可以等待時機朝更高境界修煉。因此補腎針法是筆者整體系統(tǒng)針法中的重中之重,可與筆者另外二篇《針灸補虧正法》及《再論整體系統(tǒng)針法》相互參見。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