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曰∶風者,百病之長,得行天之象,故其發(fā)也暴。然上世論風,主于外感;乃河間主火,東垣主氣,丹溪主濕,而末世之論紛然矣。今考名方二十三首,為風,為火,為氣,為濕,皆時出而主之,初不泥于一說也。
病患國中風筋急,口噤不開,便以鐵物開之,恐傷其齒,宜用烏梅肉擦其牙關,牙關酸軟,則易開矣!此酸先入筋之故也。其有中風證而口開不噤者,筋先絕也,不治。
豬牙皂角(四條,去果皮,炙) 白礬(一兩,枯)
共為末,每進三字,水下。
病患國中風,暴仆,痰涎涌盛,此藥與之,頻吐涎沫,壅塞少疏,續(xù)進他藥。
清陽在上,濁陰在下,則天冠地履,無暴仆也。若濁邪風涌而上,則清陽失位而倒置矣,故令人暴仆。所以痰涎壅塞者,風盛氣涌而然也。經曰∶病發(fā)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后治其本。故不與疏風補虛,而先為之吐其涎沫。白礬之味咸苦,咸能軟頑痰,苦能吐涎沫;皂角之味辛咸,辛能利氣竅,咸能去污垢。名之曰稀涎,固奪門之兵也。師曰∶凡吐中風之痰,使咽喉疏通,能進湯液便止。若攻盡其痰,則無液以養(yǎng)筋,能令人攣急偏枯,此大戒也!
藜蘆 生甘草 川芎 細辛 人參(各一錢) 石膏(五錢)
共為末。
病患國中風,不知人事,口噤不能開,用此藥一字,吹入鼻中。有嚏者,肺氣未絕,可治。
中風,不知人事,病則急矣。以平藥與之,不能開其壅塞,故用藜蘆與人參、細辛相反,使其相反而相用也,肺苦氣上逆,故用石膏之重以墜之,甘草之平以緩之;乃川芎之用,取其清氣利竅而已。
沉香 青木香 烏犀角 香附子 丁香 朱砂 訶黎勒 白檀香 麝香 蓽茇 龍腦 白術 安息香 蘇合油(各二兩) 薰陸香(一兩)
病患國中風,喉中痰塞,水飲難通,非香竄不能開竅,故集諸香以利竅;非辛熱不能通塞,故用諸辛為佐使。犀角雖涼,涼而不滯;訶黎雖澀,澀而生津。世人用此方于國中之時,每每取效。丹溪謂辛香走散真氣,又謂腦、麝能引風入骨,如油入面,不可解也。醫(yī)者但可用之以救急,慎毋令人多服也。
許胤宗者,唐時常州義興人也,初仕陳,為新蔡王外兵參軍。時柳太后感風不能言,脈沉而緊,胤宗曰∶口不下藥,宜以湯氣蒸之,令藥入腠理,周時可瘥。遂造黃 防風湯數(shù)十斛,置于床下,氣如煙霧,次日便得語。由是超拜義興太守。昆謂鼻氣通乎天,故無形之氣,由鼻而入,呼吸傳變,無處不之。黃 甘而善補,得防風而功愈速,驅風補虛,兩得之矣。自非胤宗之通達,不能主乎此法。醫(yī)者能善用之,則亦可以治乎今之人矣!
半夏(姜制)、陳皮(去白)、白茯苓(去皮,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風盛痰壅,既用稀涎等藥開其氣道,續(xù)以此方主之。
風咸于脾則痰壅,然痰之生,本于濕,半夏所以燥濕也,茯苓所以滲濕也,濕去則痰無由以生;痰之為患,本于脾虛氣滯,甘草所以補脾也,陳皮所以利氣也,補脾利氣,則土又足以制濕,而痰且無壅滯矣。此二陳之旨也。名曰二陳,以橘、半二物貴乎陳久耳。正考見痰門。
人參 白術 茯苓 甘草 竹瀝 姜汁
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右者,屬氣虛,以此方主之。
經曰∶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故左屬血,而右屬氣。氣虛者,補之以甘,故用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四件稱其為君子者,謂其甘平,有沖和之德,而無克伐之性也。其加竹瀝,謂其行痰;其加姜汁,所以行竹瀝之滯,而共成夫伐痰之功耳。
當歸(酒洗) 川芎(洗去土) 白芍藥(酒炒) 熟地黃 桃仁(去皮尖) 紅花(酒洗) 竹
丹溪曰∶半身不遂,在左者,屬瘀血,以此方主之。
芎、歸、芍、地,生血藥也,新血生,則瘀血滑而易去;桃仁、紅花,消瘀藥也,瘀血去,則新血清而易生。然亦加夫竹瀝、姜汁者,以痰之為物,靡所不之,蓋無分于左右而為患也。
白術(炒) 白茯苓 青皮(去穣,炒) 白芷 陳皮(去白) 臺烏藥 人參(各一錢) 甘
中風,正氣虛,痰涎壅盛者,宜此方主之。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四君子湯也。經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四君子以補氣。
治痰之法,利氣為先,故用青皮、白芷、臺烏、陳皮以順氣,氣順則痰行,而無壅塞之患矣。此標本兼施之治也。
麻黃(去節(jié)) 陳皮(去白) 烏藥各一錢 枳殼(去穣,麩炒二兩) 炙甘草 白芷 桔梗(各一兩) 川芎(洗去土) 白僵蠶(炒) 干姜(炒黑,半兩)
中風,遍身麻痹,語言謇澀,口眼 斜,喉中氣急有痰者,此方主之。
遍身麻痹,表氣不順也,故治以麻黃、川芎;語言謇澀,里氣不順也,故治以烏藥、陳、枳;口眼 斜,面部之氣不順也,故治以白芷、僵蠶;喉中氣急,甘草可緩;肺氣上逆,桔?上;痰之為物,塞則結滯,熱則流行,佐以干姜,行其滯也。此治標之劑也,然必邪實初
中風,口眼 斜,無他證者,此方主之。
艽、防之屬,可以驅外來之風,而內生之風,非其治也;星、夏之輩,足以治濕土之痰,而虛風之痰,非其治也。斯三物者,療內主之風,治虛熱之痰,得酒引之,能入經而正口眼。又曰∶白附之辛,可使驅風;蠶、蝎之咸,可使軟痰;辛中有熱,可使從風;蠶、蝎有毒,可使破結。醫(yī)之用藥,有用其熱以攻熱,用其毒以攻毒者,《大易》所謂同氣相求,《內經
中風,體肥痰盛,口不渴者,此方主之。
南星,燥痰之品也。曰體肥,曰痰盛,曰不渴,則宜燥也可知矣,故以南星主之。而必入于牛膽者,制其燥也。佐以木香者,利痰氣也。
防風(去蘆) 半夏(姜制,各一錢) 全蝎(二錢) 膽南星 炙甘草 生白附 生川烏
中風,口眼喎僻,痰涎壅盛者,此方主之。
風涌其痰,咸于面部,則口眼 僻;塞于胸中,則痰涎壅盛。是方也,防風、白附、全蝎、川烏,可以活經絡之風痰而正口眼;南星、半夏、甘草、木香,可以療胸次之風痰而開壅塞。方名曰省風者,省減其風之謂也。
蓖麻子一兩 真冰片三分
共搗為膏。寒月加干姜、附子各一錢。
蓖麻子一兩 真冰片三分
中風,口眼喎僻在左,以此膏敷其右; 僻在右,以此膏敷其左。今日敷之,明日改正,故曰改容。若以蜣螂、冰片敷之,或以 血、冰片敷之,皆良。蓋此三物者,皆引風拔毒之品藥品數(shù)據(jù)也,佐以冰片,取其利氣而善走竅;佐以姜、附,取其溫熱而利嚴寒,此惟冬月加之,他時弗用也。
麻黃(去節(jié)) 人參(去蘆) 黃芩(酒炒) 芍藥(酒炒) 川芎 炙甘草 杏仁(去皮,炒)<分)
古人以此方混治中風,未詳其證。昆謂麻黃、杏仁,麻黃湯也,仲景以之治太陽證之傷寒。桂枝、芍藥,桂枝湯也,仲景以之治太陽證之中風。如此言之,則中風而有頭疼、身熱、脊強者,皆在所必用也。人參、甘草,四君子之二也,《局方》用之以補氣;芍藥、川芎,四物湯之二也,《局方》用之以養(yǎng)血。如此言之,則中風而有氣虛、血虛者,皆在所必用也。
風yin末疾,故佐以防風;濕yin腹疾,故佐以防己;陰yin寒疾,故佐以附子;陽yin熱疾,故佐以黃芩。蓋病不單來,雜揉而至,故其用藥,亦兼該也。
熱者,去附子,用白附子;筋急語遲、脈弦者,倍人參,加薏苡、當歸,去黃芩、芍藥以避中寒;煩躁、不大便,去附、桂,倍加芍藥、竹瀝;日久大便不行、胸中不快,加枳殼、大黃;語言謇澀,手足顫掉,加石菖蒲、竹瀝;口渴,加麥門冬、栝蔞、天花粉;身疼、發(fā)搐,加羌活;煩渴、多驚,加犀角、羚羊角;汗多,去麻黃;舌燥,加石膏,去附、桂。
秦艽(去蘆) 石膏(生用) 當歸(酒洗) 芍藥(酒炒) 羌活(去蘆) 防風(去蘆) 黃芩 (酒炒) 生 (洗去土,音胡,即生地) 熟 甘草(炙) 川芎(洗) 白術(酒炒)白芷 茯苓(去皮) 獨活(各一錢) 北細辛(去土,五分)
中風,手足不能運動,舌強不能言語,風邪散見不拘一經者,此方主之。
中風,虛邪也。許學士云∶留而不去,其病則實,故用驅風養(yǎng)血之劑兼而治之。用秦艽為君者,以其主宰一身之風,石膏所以去胃中總司之火,羌活去太陽百節(jié)之風疼,防風為諸風藥中之軍卒。三陽數(shù)變之風邪,責之細辛;三陰內yin之風濕,責之苓、術。去厥陰經之風,則有川芎;去陽明經之風,則有白芷。風熱咸乎氣,清以黃芩;風熱咸乎血,涼以生 。獨活療風濕在足少陰,甘草緩風邪上逆于肺。乃當歸、芍藥、熟 者,所以養(yǎng)血于疏風之后,一以濟風藥之燥,一使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也。
濃樸(姜湯炒) 大黃(酒浸) 枳實(麩炒) 羌活(等分)
中風,二便數(shù)日不利,邪氣內實者,以此方微利之。
大黃、濃樸、枳實,小承氣湯也。上焦?jié)M,治以濃樸;中焦?jié)M,破以枳實;下焦實,奪以大黃;用羌活者,不忘乎風也。服后二便微利,則三焦之氣無所阻塞,而復其傳化之職矣,故曰三化。此方惟實者可用,虛者勿妄與之;若實者不用,則又失乎通達之權,是當大寇而亡九伐之法矣,非安內之道也。
龍膽草 川芎 梔子(炒黑) 當歸(酒洗) 大黃(酒蒸) 羌活 防風等分
中風,發(fā)熱,不能安臥者,此方主之。
肝主風,少陽膽則其腑也。少陽之經行乎兩脅,風熱相咸,故不能安臥;此方名曰瀉青,瀉肝膽也。龍膽草味苦而濃,故入厥陰而瀉肝;少陽火實者,頭角必痛,故佐以川芎;少陽火郁者,必生煩躁,故佐以梔子;肝者將軍之官,風yin火熾,勢不容易以治,故又奪以大黃。用當歸者,培養(yǎng)乎血,而不使其為風熱所燥也。復用乎羌活、防風者,二物皆升散之品,此
膽南星 川烏(炮,去皮臍) 草烏(炮,去皮,各六兩) 地龍(去土,火干) 乳香(去
中風,手足不用,日久不愈者,經絡中有濕痰死血,此方主之。
南星之辛烈,所以燥濕痰;二烏之辛熱,所以散寒濕。地龍,即蚯蚓也,濕土所生,用之者何?《易》曰∶方以類聚。欲其引星、烏直達濕痰所聚之處,所謂同氣相求也。亦《內經》佐以所利,和以所宜之意。風邪注于肢節(jié),久久則血脈凝聚不行,故用乳香、沒藥以消瘀血。
黃耆(蜜炙) 防風(去蘆) 羌活 赤芍藥(酒炒) 姜黃(炒) 當歸(酒炒,各二錢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中風,表虛,手足頑痹者,此方主之。
《內經》曰∶榮氣虛則不仁,衛(wèi)氣虛則不用,故用黃耆以實表氣;然黃耆與防風相畏,用之者何?潔古云∶黃耆得防風而功愈速,故并用之,欲其相畏而相使耳。羌活驅散風邪,得當歸不至燥血;姜黃能攻痹血,得赤芍足以和肝;復用甘草調之,取其味平也。
防風 川芎 當歸 芍藥(炒) 麻黃(去節(jié)) 大黃(蒸) 芒硝 連翹 薄荷 梔子(炒
風熱壅盛,表里三焦皆實者,此方主之。
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yin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游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術,又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氏長于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
防風(去蘆) 秦艽(去蘆) 油松節(jié) 虎脛骨(酥炙) 鱉甲(醋炙) 白術(各二兩,炒) 皮,姜炒,各三兩) 蒼耳
中風之久,語言謇澀,半身不遂,手足拘攣,不堪行步,痿痹不仁者,此方神良。
語言謇澀,風在舌本也;半身不遂,邪并于虛也;手足拘攣,風燥其筋也;不堪行步,風燥而血不濡也;痿痹不仁,風而濕也。是方也,咸茄根、蒼耳子、羌活、秦艽、防風、松節(jié)、萆薢、蠶砂,可以去風,亦可以去濕,風去則謇澀、拘攣之證除,濕去則不遂、不仁之患愈;當歸、牛膝、杜仲、枸杞,所以養(yǎng)血,亦所以潤燥,養(yǎng)血則手得血而能攝,足得血而能步,潤燥則筋得血而能舒矣。若虎骨者,用之以驅入骨之風;白術者,用之以致沖和之氣,風痹之久,血必留居,鱉甲之用,所以治風邪之固血也。
草(不拘多少)
此草處處有之,其葉似蒼耳,對節(jié)而生,用五月五日、七月七日、九月九日,采來曬干,鋪入甑中,用好酒層層勻灑,蒸之復曬,如此九次,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無灰酒下。
病患骨節(jié)疼痛,緩弱無力,此方主之良。
骨節(jié)疼痛,壅疾也,壅者喜通。此物味辛苦而氣寒,用九蒸九曬,則苦寒之濁味皆去,而氣輕清矣!侗静荨吩啤幂p可以去實,蓋輕清則無竅不入,故能透骨驅風,勁健筋骨。若未之九蒸九曬,或蒸曬之數(shù)不滿于九,濁味猶存,陰體尚在,則不能透骨驅風而卻病也。此陰陽清濁之義,惟明者求之。(唐江陵節(jié)度使成訥進 丸,知益州張詠進 丸,事考并見痛風門。)
點擊查看:<<醫(yī)方考>>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