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傷寒論》是張仲景的臨床經驗總結,不僅僅是“勤求古訓,博覽眾方”的方證搜集整理。從
桂枝證的“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
發(fā)熱”可以感悟,如果不是臨床第一手材料,豈能寫的如此生動,更重要的是周全。
桂枝湯原方沒有加減的方證條文有18條,分別是第12、24、25、42、44、45、53、54、56、57、91、95、164、234、240、276、372、387條。
此僅舉例第23條,不是桂枝湯方證,看看醫(yī)圣寫的是怎樣的周密和嚴謹。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fā)。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
麻黃各半湯。”
“太陽病”,是在太陽時得病,首先交代了得病的起始時間!暗弥司湃铡,說明了得病后經過了多少時日。得病八九日如果病未愈者,表邪應該越過表部經界而傳里,這是一般規(guī)律。傳沒傳里呢?也就是過沒過經呢?看其當前的表現(xiàn),“如瘧狀,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這個表現(xiàn)類似
柴胡證的往來寒熱,若是柴胡證,肯定是傳里了。但是“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安粐I”是邪氣未入少陽,“清便欲自可”是邪氣未入陽明,這就證明沒有傳里,邪氣仍然在表部。如瘧狀發(fā)熱惡寒是“一日二三度發(fā)”,比桂枝證、麻黃證整日發(fā)熱惡寒為輕,說明邪氣衰減了。
“脈微緩者,為欲愈也”,這應該是由浮緊的脈象變?yōu)槲⒕徚耍瑳]有太陽證浮緊的脈象了,面色也沒有桂枝證的熱色,這個狀態(tài)就是欲愈的狀態(tài)。這是因為邪氣在表者,必然要有陰陽俱實,或陰虛陽實的表現(xiàn),表部陰陽俱實就會脈浮緊,表部陰虛陽實就會其熱上沖于面,這兩者都沒有,自然是“為欲愈”了。
“脈微而惡寒者”,脈微是陰氣虛,惡寒是陽氣虛,這個惡寒不是邪氣郁滯在表,影響表部供血的惡寒,而是里陽不足,陽氣不能達表的惡寒,脈微是血液虧竭了,或者說是血漿虧竭了,所以“不可更發(fā)汗、更下、更吐也”。陰氣和陽氣,血液和津液,都是同類的物質,只是根據其運行的部位來認定陰陽的。如行在脈中為血液為陰,行在脈外為津液為陽;蛐性谕、行在上為津為陽,行在內、行在下為液為陰。
“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這句應接在“脈微緩者,為欲愈也”句下。面色反有熱色者,就系桂枝證的“其面翕熱”,故曰“未欲解也”,并將病理原因說明“以其不能得小汗出”,不能得小汗出,說明是有小邪在表,表邪較輕,阻礙氣血流通不甚,故“身必癢”。如人的肢體若被重物所壓,被壓的肢體處會有麻癢感,這是血液流通不利的原因。若是邪氣重者,就當為身疼痛,或身重。如人有跌打損傷,跌打處就會疼痛,若有腫脹,還會有重感。因為是小邪在表,所以法當小發(fā)其汗。根據無汗需要用
麻黃湯,根據面有熱色的桂枝證,需要用桂枝湯,所以用兩方減半,宜
桂枝麻黃各半湯。
從此條也可知“但見一證便是”的重要性。根據“不得小汗出”一證,確定系麻黃湯證;根據“面有熱色”一證,確定系桂枝湯證;根據“一日二三度發(fā)”一證,確定邪氣衰減;于是確定法當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