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1條文: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
當歸四逆湯主之。
這351條文,歷來醫(yī)家就有很多爭論,有認為脈細欲絕者是通脈四逆湯,但從
當歸四逆湯藥證來察脈,脈應(yīng)是沉細緊或弦,才符合條文,證與方與藥才相應(yīng)。
或是我淺見,不能洞明條文中脈細欲絕的原意。厥者,四肢冰冷,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是三陰證,但細看仲景條文就會發(fā)現(xiàn),導致厥者有很多種原因。如少陽經(jīng),陽氣被郁,脈沉弦,故出現(xiàn)厥,
四逆散;如陽明經(jīng),熱邪在里,郁結(jié)陽氣不通四肢故厥,
白虎湯;如太陰經(jīng),里濕郁阻陽氣不能通達四肢故厥,
茯苓甘草湯;如少陰經(jīng),
里陽虛弱不能溫熙四肢故厥,通脈四逆湯。等等!但在臨床上單憑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而用當歸四逆湯,個人認為很難發(fā)揮其療效。對條文感到不解之時,最好的辦法就是驗之臨床,臨床不會讓人說假話。
細辛這味藥可上可下,辛竄無比,此證用細辛此是寒邪盛,陽氣郁結(jié)在里不能通達四肢故厥。當歸四逆湯證如不是寒盛為主而導致血虛,那么藥與證不相應(yīng),寒盛,脈必緊。再看352條文:其人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
吳萸生
姜湯。并不是說細辛不治久寒,而是吳萸比細辛治久實寒者更好些,吳萸辛溫苦辣味重有破冰解凝之功,破者破寒,凝者寒凝,故吳萸所用之證必是寒邪盛者。
觀四逆湯-通脈四逆湯證其脈是沉微細,故應(yīng)急溫之,用甘溫以回陽救逆,哪又有誰遇上四逆湯-通脈四逆湯證而用當歸四逆湯治之呢?通脈四逆湯為何不是四逆湯加細辛吳萸成之,而是四逆湯加大
干姜用量成之稱為通脈四逆湯呢!因脈沉微欲絕,經(jīng)不起細辛吳萸辛散,故用大量干姜之辛合
附子以拔開陰霾,蕩除寒邪,用干姜之溫合甘草以守中。四逆湯-通脈四逆湯證為虛寒,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萸
生姜湯證為實寒,但在臨床上兩者又有不可分離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醫(yī)案:2011年5月13日,女25歲,脈沉緊-細澀,苔厚白,舌質(zhì)暗紅,指節(jié)青絲,臉色晦暗-看起來與年齡不符,四肢凍,睡眠差,大便硬,小便多,納差,常
腹痛,因丈夫有外遇,心情郁悶,來診時訴說了兩三個鐘,月事遲,有血塊,口略苦,略渴,口常爛。辯證為陽虛寒盛為主導致血凝血虛,濕氣叢生,少陽之火不能下降。
處方:附子60,生姜30,
炙甘草30,
桂枝30,
白芍30,當歸30,細辛15,吳萸30,
半夏30,茯苓30,
柴胡10,
黃芩6,一劑。5月14日復診,言癥狀沒什么變化,仍以上方一劑。5月15日復診,訴說昨晚已喝完一劑藥,12時許,腹大痛,全身大汗出,續(xù)而暴利三次,每次都是果凍狀青粘物,每下利一次腹痛就減輕些,今早臉色大變,由晦暗轉(zhuǎn)紅潤,心情特喜,此次復診面帶笑容,有說有笑,藥已中病,證有所好轉(zhuǎn),處方:附子30,生姜30,炙甘草30,桂枝15,白芍30,當歸30,細辛10,吳萸15,半夏15,茯苓30,
大棗7個,柴胡10,黃芩6,二劑。
5月17日復診,已好差不多,苔薄,指節(jié)略青紅,口渴,口苦,咽干,
脅痛,口爛,辯證為病有從陰出陽之勢。處方:柴胡15,黃芩10,炙甘草10,半夏15,
黨參15,大棗5個,生姜10,附子10,
牡蠣25,二劑。
后來電說病已好。
讀
傷寒論,百家注解各不相同,我尊重與吸取前的經(jīng)驗成果,但我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方能在臨床有所發(fā)揮。這是我對當歸四逆湯與吳萸生姜湯條文中脈細欲絕的解惑的個人見解,不夠全面,有很多不足之處望各位同仁指點與交流,給我提出你寶貴的臨床經(jīng)驗,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