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膽湯方出自《千金要方》,由
半夏、
枳實、
陳皮、
竹茹、
甘草、生
姜六味藥組成,主治“大病后虛煩不得眠”,并且指出其病因是“膽寒故也”。寒者溫之,故方中
生姜、陳皮用量獨重。
宋代陳無擇《三因方》中溫膽湯凡“三見”,其中,見于“虛煩”和“驚悸”的兩方用藥相同,即用《千金》原方加
茯苓、
大棗,生姜則由原來的四兩減為五片。指證不再說是“膽寒”,而說是“氣郁生涎(痰),變生諸證”,主治也擴(kuò)充為“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詳,或異象惑……或短氣悸乏,或復(fù)
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三因方》這一調(diào)整,遂使溫膽之性由溫而平,臨床運用也更廣泛了,后世所沿用溫膽湯,也大都為《三因方》的溫膽湯。
歷代醫(yī)家由于未能搞清這一嬗變關(guān)系,所以不免曲為之說。如吳崑說,為什么叫溫膽?是因為膽為甲木,陽中之少陽,少陽以溫為常候,所以叫“溫膽”。吳謙《醫(yī)宗金鑒》說:命名溫者,是溫和的溫,不是溫涼之溫。羅東逸甚至說,和就是溫,因此“溫之者實涼之也”。吳、羅所說的溫膽湯,都是《三因方》的溫膽湯。他們不知《三因方》雖沿用《千金》溫膽之名,但已經(jīng)部分地改變了原方性質(zhì),成為平調(diào)膽胃之劑,主治也由“膽寒”而移至“痰涎”和“氣郁”變生的諸證上了。
而正因為《三因方》的溫膽湯不偏熱,也不偏寒,中正平和,所以臨床用它較多。如神經(jīng)官能癥、內(nèi)耳
眩暈癥、胃炎、氣管炎、冠心病、
高血壓病、尿毒癥早期、
妊娠劇吐等凡屬七情所傷,氣機(jī)紊亂,痰多嘔逆而苔膩、脈滑者,投之輒效,而且可隨寒熱虛實等具體病情加減變化。如偏寒者可加大生姜、陳皮之量,即恢復(fù)《千金》方法;偏熱者可加芩、連,即《醫(yī)宗金鑒》中風(fēng)門的清熱化痰湯法;單加
黃連則名
黃連溫膽湯,見《六因條辨》;虛則減竹茹,加
熟地、
人參、
五味子、
棗仁、
遠(yuǎn)志,是為十味溫膽湯,見《世醫(yī)得效方》及《證治準(zhǔn)繩》。俞根初《通俗
傷寒論》更收溫膽湯減去姜、棗,加
青蒿、
黃芩、
碧玉散,變?yōu)榍鍨a膽火,和胃化痰之方,治療傷寒病在少陽,膽火內(nèi)熾,濕熱阻遏三焦而見寒熱如瘧,胸痞作嘔者。他干脆連方名也改了,這就是有名的蒿芩
清膽湯。
王孟英見溫?zé)岵☆H多邪熱入里,重灼津液為痰,以至痰熱留戀三焦,氣機(jī)窒閉,而見寒熱,胸悶,脘悶不食,眩暈,嘔惡,二便不暢,苔黃白而膩者,此病已離表,無汗之之理;病在氣分,但又非白虎、承氣證,于是他針對上述邪留三焦的病理變化提出:“所謂清氣者,但宜展氣化以輕清的治法,師溫膽湯之意而變通之。常用藥如
栝樓、
薤白、
旋覆花、
杏仁、
貝母、
紫苑、竹茹、
枳殼、
桔梗、
川楝子、
淡豆豉、
海蜇、蘆松、苡仁、
花粉、
梔子、
郁金、
黛蛤散、
滑石、
通草之屬,平淡而遠(yuǎn)溫燥,轉(zhuǎn)樞機(jī)而開痰路。肺不受痰熱之?dāng)_,則肺氣清寧,治節(jié)復(fù)矣,氣化行矣。我們讀王氏醫(yī)案,有許多濕熱重證及內(nèi)科雜病之屬痰熱互結(jié)的患者,經(jīng)用上述方藥,每收良效。孟英心思靈動,不拘于方,他曾經(jīng)譏笑過吳鞠通、章虛谷輩“拘守其跡,豈是心傳!”從他的用藥來看,就基本上找不到溫膽湯的影子了。神化無跡,此之謂乎
-------------------
-------------------
-------------------
-------------------
不錯, 不錯, 溫膽湯的來龍去脈講的比較清晰!
收藏~
-------------------
這個連接29#樓有方子, 很詳細(xì).
http://www。hhjfsl。com/jfbbs/read.php?tid=11292【溫膽湯】(南北朝.姚僧垣《集驗方》):
唐.王燾《外臺秘要.病後不得眠方二首》
《病源》:大病之後,腑臟尚虛,榮衛(wèi)未和,故生冷熱。陰氣虛,衛(wèi)氣獨行于陽,不入于陰, 故不得眠。若心煩而不得睡者,心熱也;若但虛煩而不得臥者,膽冷也。(出第三卷中)
《集驗》溫膽湯:療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此湯方:生姜四兩,半夏二兩,洗,
橘皮三兩,竹茹二兩,枳實二枚,炙,甘草一兩,炙。上六味切, 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去滓,分三服。忌
羊肉、
海藻、
菘菜、餳。(出第五卷中)
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十二.膽腑.膽虛實第二》
膽虛寒左手關(guān)上脈陽虛者,足少陽經(jīng)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搖,躄不能起,僵仆,目黃失精[目巟],名曰膽虛寒也。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宜服溫膽湯方: 半夏、竹筎、枳實各二兩,橘皮三兩,生薑四兩,甘草一兩。右六味[口父]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宋、陳言《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之九.虛煩證治》溫膽湯
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此藥主之。又治驚悸。
半夏湯洗七次、竹茹、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陳皮三兩,甘草一兩,炙,茯苓一兩半,上為銼散。每服四大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
宋.嚴(yán)用和《濟(jì)生方》
治心虛膽怯,觸事易驚,夢寐不祥,異象感惑,遂致心驚膽怯,氣鬱生涎,涎與氣搏,復(fù)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fù)自汗,四肢浮腫,飲食無味,心虛煩悶,坐臥不安。半夏湯泡七次、竹茹、枳實去皮,各二兩,陳皮去白,三兩,白茯苓去皮,一兩半,甘草炙,一兩上[口父]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姜五片,棗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
千金要方: 半夏、枳實、竹茹各二兩, 陳皮三兩, 生姜四兩, 甘草一兩, 一共6味藥方, 方中生姜、陳皮用量獨重.
三因方: 半夏、枳實、竹茹各二兩, 陳皮三兩, 甘草一兩, 茯苓一兩, 生姜5片, 大棗1枚, 一共8味藥, 原方加茯苓、大棗,生姜則由原來的四兩減為五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