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豆 蔻(《開寶本草》)
白
豆蔻為
姜科植物
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實(shí)。主產(chǎn)于越南、泰國等地,我國廣東、廣西、云南等地亦有栽培。原植物生于氣候溫暖、潮濕、富含腐殖質(zhì)的林下。味辛,性溫。歸肺、脾、胃經(jīng)。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臨床用名白豆蔻。
【本草匯言】
《本草圖經(jīng)》:古方治胃,冷吃食即欲吐及
嘔吐,六物湯皆用
白蔻,大抵胃主冷,即相宜也。
《藥類法象》:氣熱,味大辛。
蕩散肺中滯氣。主積冷氣,寬膈,止反胃吐逆,消谷,下氣,進(jìn)食。
《藥性賦》:味辛,性溫,無毒。升也,陽也。其用有四:破肺中滯氣,退目中云氣,散胸中冷氣,補(bǔ)上焦元?dú)狻?br >《湯液本草》:氣熱,味大辛,味薄氣厚,陽也。辛大溫,無毒。
入手太陰經(jīng)。
《珍》云:主積冷氣,散肺中滯氣,寬膈,止吐逆,治反胃,消谷下氣進(jìn)食。
《心》云:專入肺經(jīng),去白睛翳膜,紅者不宜多用。
《本草》云:主
積聚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液》云:入手太陰,別有清高之氣,上焦元?dú)獠蛔,以此補(bǔ)之。
《本草發(fā)揮》:潔古云:蕩散肺中滯氣,寬膈,進(jìn)飲食!吨髦蚊卦E》云:性熱味辛,氣味俱薄,輕清而升,陽也。其用有五:肺經(jīng)本經(jīng)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感寒
腹痛三也,溫暖脾胃四也,赤眼暴發(fā),白睛紅者,用之少許五也。
《本草經(jīng)疏》:白豆蔻感秋燥之令,而得乎地之火金,故其味辛,其氣大溫,其性無毒。好古大辛熱,味薄氣厚,輕清而升,陽也,浮也。入手太陰,亦入足陽明經(jīng)。味大辛也,氣大溫也,宜其主積冷氣,及傷冷吐逆,因寒反胃也。暖能消物,故又主消谷,溫能通行,故主下氣。東垣用以散肺中滯氣,寬膈進(jìn)食,去白睛翳膜,散滯之功也。
簡(jiǎn)誤:白豆蔻辛溫,其治在因寒嘔吐反胃,其不因于寒及陽虛者,皆不得入。故凡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法咸忌之。
《本草蒙筌》:味辛,氣大溫。味薄氣厚,陽也。無毒。入手太陰肺經(jīng),別有清高之氣。散胸中冷滯,益膈上元陽。溫脾土卻疼,退目云去障。止
翻胃嘔,消積食膨。
《本草乘雅》:草實(shí)之中,名豆蔻者凡三,形色功能,各有同異。入足太陽、陽明府藏,手少陽三焦則一也。氣味辛大溫,充腎間生陽,鼓肺氣呼吸,宣五谷味,主納主出者,白豆蔻也。氣味辛溫,秉剛 之用,溫中化食,宣五欲五畜味,為養(yǎng)為充者,
肉豆蔻也。氣味辛澀溫,宣攝中氣,溫中,益上焦,受納水谷,治心腹痛,嘔吐,去臭氣,宣五谷五果五菜味,為養(yǎng)為為益者,豆蔻也。豆蔻,輔中益上,以宣為體,以攝為用。綴實(shí)在莖下,亦具有密義,雖與
縮砂密同歸于退藏,至體用則迥別矣。縮砂密,以攝為體,以宣為用,順時(shí)序之升沉,故用舍自徭。豆蔻,效降肅之聚斂,終屬勉強(qiáng),設(shè)久服盡劑,恐反亟奪其生陽,有余于用,不足于體。故爾,唯白豆蔻三緣合和,體用平均,堪為匹配。但縮砂密專司于下,遍及上中;白豆蔻專司于中,遍及上下。
白豆蔻,谷府之受盛水谷,以成醞釀,若釜中之糜爛有形也。其所以成醞釀?wù),藉腎間動(dòng)氣曰先天。又若釜底之灼然薪炭耳。更藉肺氣吸呼曰后天。又若釜底薪炭,輪機(jī)動(dòng)扇,乃得灼然薪央耳。白者肺色,潔白以成休德也。豆者腎谷,受盛T5”,7SS〗月KG-*3〗賁肉之釜也,味大辛,氣大溫,寧非火然泉達(dá)之機(jī)乎。蔻者,寇也,當(dāng)其完聚而即寇之也。是以醞釀成精氣,當(dāng)其完聚。肺即冠之轉(zhuǎn)灌溉,朝百脈,留四藏,歸權(quán)衡,成休德矣。主治證名,能以此反復(fù)推度,便可迎刃而解。
《藥性解》:白豆蔻,味辛,性溫,無毒,入肺、脾、胃三經(jīng)。主消寒痰,下滯氣,退目中翳,止嘔吐,開胃進(jìn)食,除冷瀉痢及腹痛心疼。白而圓滿者佳。
按:白豆蔻辛宜入肺,溫為脾胃所喜,故并入之。大抵辛散之劑,不能補(bǔ)益,《藥性》稱其補(bǔ)上焦元?dú)猓譄o是理,但不甚刻削耳。世俗不察而信之,誤人不少。治寒氣神效。肺胃中有火及虛者忌之。
《藥鑒》:氣熱味辛,輕清而升,氣味俱薄,無毒,陽也。其用有五:肺經(jīng)本藥,一也。散胸中滯氣,二也。除感寒腹痛,三也。溫暖脾胃,四也。赤眼暴發(fā),白睛紅,用少許即愈,五也。
《景岳全書》:味辛,氣溫,味薄氣厚,陽也。入脾肺兩經(jīng),別有清爽之氣。散胸中冷滯,溫胃口止疼,除嘔逆翻胃,消宿食膨脹,治
噎膈,除
瘧疾,解酒毒,祛穢惡,能退翳膜,亦消痰氣。欲其速效,嚼咽甚良,或?yàn)樯⒁嗝睢?br >《本草備要》:宣,行氣暖胃。
辛熱。流行三焦,溫暖脾胃,三焦利,脾胃運(yùn),則諸證自平矣。而為肺家本藥。肺主氣。散滯氣,消酒積,除寒燥濕,化食寬膨。治脾虛瘧疾,感寒腹痛,吐逆反胃,肺胃火盛及氣虛者禁用。白睛翳膜,白睛屬肺,能散肺滯。太陽經(jīng)目眥紅筋。太陽脈起目眥。
《本經(jīng)逢原》:白豆蔻辛香上升,入脾、肺二經(jīng)。散肺中滯氣,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yíng)衛(wèi)一轉(zhuǎn),諸證自平。古方治胃冷積氣,嘔逆反胃,消谷下氣,寬膈進(jìn)食,解酒毒,皆相宜也。若火升作嘔,蘊(yùn)熱作痛者勿服。
《本草求真》:[批]宣散肺分寒滯,溫暖脾胃。
白豆蔻專入肺、脾、胃,兼入大腸。本與縮砂密一類,氣味既同,功亦莫?jiǎng)e。然此另有一種清爽妙氣,上入肺經(jīng)氣分,而為肺家散氣要藥。且其辛溫香竄,流行三焦,溫暖脾胃,而使寒濕膨脹,虛瘧吐逆,反胃腹痛,并翳膜必白睛見有白翳方用。目眥紅筋等癥悉除。不似縮砂密辛溫香竄兼苦,功專和胃醒脾調(diào)中,而于肺腎他部則止兼而及之也。是以肺胃有火,及肺胃氣薄切忌。故凡用藥治病,最宜審諒氣味,分別形質(zhì),以為考求,不可一毫忽略,竟無分別于其間耳。
《得配本草》:辛,大溫。味薄氣厚,輕清而升,陽也、浮也。入手太陰經(jīng)。散胸中滯氣,去感寒腹痛,溫脾暖胃。治赤眼暴發(fā)。去太陽經(jīng)目?jī)?nèi)大眥紅筋。楊士瀛云:白豆蔻治脾虛瘧疾,嘔吐寒熱,能消能磨,流行三焦,營(yíng)衛(wèi)一轉(zhuǎn),諸證自平。
火升作嘔,因熱腹痛,氣虛諸癥,皆禁用。
《本草分經(jīng)》辛,熱。肺經(jīng)本藥,流行三焦,溫暖脾胃,散滯氣,消酒積,除寒濕,化食寬膨。
【現(xiàn)代藥理研究】
1. 白豆蔻的揮發(fā)油有健胃、驅(qū)風(fēng)、止吐等作用。
2. 白豆蔻的水煎劑低濃度對(duì)平滑肌有興奮作用,而揮發(fā)油飽和水溶液呈抑制作用。
3. 白豆蔻還具有芳香健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