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羅大倫
今天收到了很多朋友的祝福短信,謝謝大家了,也祝福大家節(jié)日快樂,因為你們,我的生活變得充實而有趣,衷心祝福網絡上的朋友們!現在向我咨詢孩子身體問題的人特別的多,經常是通過各種關系找到我,我想,還有更多朋友是找不到我的,這樣,我就把小孩子的調理方法寫寫吧,可能有些重復絮叨,但是,總想把這個事情給說透啊。我的觀點是:小孩子的身體調理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在疾病急性發(fā)作的時候,可以用藥,但是原則是方子盡量小,力到為止,否則藥物皆有偏性,容易傷到孩子,所以我們要盡量用最少的藥味數,最小的分量,不可貪多貪大。很多家長在找到我的時候,一般都會帶著以往的病歷,我翻開病歷,看到很多方子,藥物的味數和分量比大人的還大,這讓我很擔心,其實我仔細問這些家長,結果往往是這些藥物服用了很長時間都沒有任何效果,試想:這些藥物沒有起到治病的作用,那么會不會起到相反的作用呢?下面我們談論孩子身體調理的第二個階段:在疾病的平穩(wěn)期,盡量采用食療的方式,盡量采用推拿,按摩等方式,這樣平穩(wěn),而且可以在平緩之中,見到日日改善的效果,這是我最推崇的方式。需要提醒各位朋友的是,治療一個孩子,如果按照時間來分配的話,可以這樣說,一百天里,可能只有五六天是在治療急癥,服用了藥物,剩下的九十幾天都是食療的,都是通過外治或者鍛煉的方式來調理的。所以,各位家長朋友需要了解的是,在絕大多數的時間里面,我們家長都需要通過食療、鍛煉身體等的方式來調理孩子的身體的。這個觀念我一定要傳播給家長們,否則會有很多孩子被長期服藥的。為什么我這么強調要通過食療來調理呢?因為我發(fā)現,在找我調理身體的孩子中,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就是脾胃出現問題的居多,這很讓我費解,很多非常復雜的病,最后診斷再三,還是從脾胃那里找到發(fā)病的根源。這種現象的出現,逐步讓我形成了一個調理思路,就是在看到患兒的時候,本能地先從脾胃方面尋找診斷依據,尋找病因病機,結果發(fā)現,往往療效出人意料。舉個例子吧,其實最近給很多孩子調理了身體,但是因為太忙,沒有時間整理這些資料,就隨便舉個例子,前些日子,有位朋友找我,他孩子是鼻炎,鼻子總是感覺堵,有鼻涕,當他把孩子帶來的時候,其實我反而倒是沒有關注鼻炎的各種癥狀,我只是注意看這個孩子的臉色,這是向望診大師王鴻謨老師學習的思路,這個孩子給我最突出的表現,就是脾胃不足,雖然看著這個孩子在沙發(fā)上跳來跳去的,感覺精神頭很足,但是他的臉色告訴我,他的脾胃有問題。這里要告訴大家的是,孩子們貪玩,他們的生機很強,所以總是很活潑的,這個不是正氣是否足的依據,很多脾胃不足的孩子,一樣的多動。一般如果孩子蔫了,那除了急癥,就是真的出大問題了。所以這個孩子的調理,就是開始的時候用了點通竅的藥物,沒用幾天,后來就直接調理脾胃了,結果,過來一段時間,家長告訴我,孩子的鼻炎基本沒有什么癥狀了。這樣的情況很多,這樣就促使我總結,下面和大家聊聊。脾胃和肺的關系,現在讓家長最頭疼的,往往就是呼吸系統(tǒng)的問題,當然,
感冒誰都會有,但是絕大多數的人,感冒好了也就好了,可是偏偏有的孩子,感冒之后,往往是各種復雜的呼吸系統(tǒng)的問題,什么鼻炎,什么哮喘,頑固性
咳嗽等,不一而足,這是為什么呢?原來,這往往就是脾胃不足導致的,在中醫(yī)里面,脾胃屬土,肺屬金,在五行里面,土生金,也就是說,土是金的母親,這樣,脾胃和肺的關系就明晰了,原來脾胃是肺的母親,中醫(yī)里面有個習俗,就是“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按照這個治療原則,如果肺虛,那么就要補肺的母親——脾胃。這就是中醫(yī)的奧秘,很多人問,如果直接補肺不就可以了嗎?為什么要繞個彎子,先補脾胃呢?原來,這就是我們老祖宗的聰明之處,您想,一棵樹,葉子枯萎了,您是先澆樹根,還是先澆樹葉呢?就是這個道理,要滋補一個臟器,我們先滋補它生發(fā)的源泉,這就是一種智慧。還有脾胃和肝的關系,這個我以前談論過了,錢乙說的好:“土虛則木搖”,這是很多肝經問題的一個方面,很多肝經的問題,如果追溯,可以找到脾胃的問題。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脾胃和腎的關系,這兩者一個是先天之本,一個是后天生化之源,我們腎里面的腎精,是從先天繼承來的,但是,在出生以后,就要靠飲食吸收的精微物質,和呼吸吸入的精微物質結合,再結合先天之精,最后形成腎精,儲藏在腎中,這是我們生在的根本,所以如果脾胃虛弱,則會影響腎精,導致孩子生在緩慢。那么,該怎么調理脾胃呢?我主要是使用食療的方法,因為脾胃本來就是運化飲食的,所以食療更
加合適,在中醫(yī)里面,有很多藥食同源的好東西,這些東西,既是藥物,也是我們平時吃的食物,所以比較平穩(wěn)。脾胃出現問題,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是積滯,一是虛弱。所謂的積滯,就是本來應該運化的食物,沒有完全運化,結果形成了積滯,這種積滯,是一種病理性物質的停滯,并不一定就是食物停留在脾胃中了,有的家長問我,給孩子吃的已經非常少了,怎么還有積滯?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是:積滯并不一定是食物停留,可能還是一些其他的病理性產物,有的食積孩子就是胃口不好,不吃東西,非常的瘦弱,面黃肌瘦,肚子大,而有的孩子則表現為非常的能吃。明代有位著名的醫(yī)學家叫薛立齋,我在《這才是中醫(yī)》里面寫過的,這位是太醫(yī)院的院長,他的父親也是御醫(yī),他父親之所以入太醫(yī)院,就是因為擅長兒科,他們家傳的,就是宋代名醫(yī)錢乙的學術思想,所以可以說,薛立齋對兒科是非常精通的,他在他的兒科專著《保嬰撮要》中說:“凡小兒積滯或作痛,皆由乳哺不節(jié),過餐生冷,脾胃不能克化,停滯中脘,久而成積;蛞蝻柺臣磁P,脾失運化,留而成積”。他說的食積的原因,是因為喂養(yǎng)不當,比如過去古代講究哺乳之后不能馬上喂食,喂食之后不能馬上哺乳,就是不能混食,又比如孩子最好不能多吃生冷,現在很多孩子從冰箱里拿出來東西就吃,還有薛立齋提出,不能吃飽就躺著睡覺(飽食即臥),這個恐怕很多人都沒有注意,這樣會傷脾的,小孩子喂飽了就睡覺,這恐怕也是很多家庭的習慣吧。這種食積,調理的藥食同源之品,可以用焦三仙,這是焦
山楂、焦
麥芽、焦
神曲的合稱,如果加上焦
檳榔,就叫焦四仙,另外常用的是
萊菔子,這就是
蘿卜籽,具有下氣導滯的作用,還可以化痰,有的時候,我還會使用
雞內金,這個雞內金如果生用,化瘀的力量比較強,我們給孩子用,通常用炒的雞內金,中藥的名字叫炒雞內金。其實您看再大的中醫(yī)大師,用的也就是這么多藥物,最后講究的,可能就是用哪味藥,分量多大了,但是只要辯證準確,大的方向就不會出問題。這些東西都比較平和,是我們比較熟悉的藥食同源之物,所以給孩子調理是比較合適的。這是對于有積滯的孩子的調理,下面會講脾胃虛弱的孩子的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