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浮沉
浮沉者,陰陽之性也!峨y經(jīng)》;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其脈在中。陽性浮而陰性沉,呼出為陽,心肺之氣也,吸入為陰,腎肝之氣也。
心肺之脈俱浮,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腎肝之脈俱沉,沉而濡實者,腎也,沉而牢長者,肝也。脾居朝陽之中,其氣在呼吸之交,其脈在浮沉之半,其位曰關(guān)。關(guān)者,陰陽之關(guān)門,陰自此升而為寸,陽自此降而為尺,闔辟之權(quán),于是在焉,故曰關(guān)也。
陽盛則寸浮,陰盛則尺沉,陰盛于里,陽盛于表。仲景脈法:浮為在表,沉為在里,一定之法也。然浮沉可以觀表里,不可以定陰陽。三難:關(guān)以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此陰乘之脈也。關(guān)以后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此陽乘之脈也。陽乘陰位,則清氣不升,故下覆于尺,陰乘陽位,則濁氣不降,故上溢于魚。溢者,浮之太過而曰陰乘,覆者,沉之太過而曰陽乘,是則浮不可以為陽,而沉不可以為陰。浮沉之中,有虛實焉。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是陽虛于表而實于里也,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是陽虛于里而實于表也。浮大晝加,沉細夜加,浮大晝死,沉細夜死。診者當于浮沉之中參以虛實也。
---1,九分而浮,一寸而沉
這里的意思是指把脈的輕重程度,是否浮沉就在九分和一寸之間確定太過與不及?
2,遂上魚為溢,入尺為覆
上魚是上魚際之意,入尺何解?
3,陰乘,浮之太過而曰陰乘;陽乘……
浮之太過說明陰之不及還是陽之不及?
[ Last edited by 蓮華 on 2006/6/26 at 17:17 ]
---在下的陋見:
1、此句當活看,下指輕重,全憑醫(yī)者,雖有三六九菽之說,然各人不同,難以定論,更何況胖瘦有別,故有“瘦人責沉,肥人責浮”之論,黃師此處僅示以浮沉之規(guī)矩,既言九分之浮,定有一分之沉,如見一寸之沉,當知一分之浮,是為平人,陰陽合抱之理也。浮沉獨見,當知有病。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若執(zhí)一分一寸之別,必死于句下。
2、下尺當是《內(nèi)經(jīng)》所言“下竟下”者。
3、浮法天,當知浮為陽位,浮之太過,必是陽之不及,方為陰乘。
---謝謝花滿樓,3最為難解,雖明白意思,但終究要把思路理清
浮為陽位,浮之太過,卻不是陽之太過,而是陽之不及,此為關(guān)鍵
為什么"浮之太過,不是陽之太過,而是陽之不及"?
---久等了,小生最近懶散了,不看經(jīng)典久已。
1
九分而浮,一寸而沉
答:寸關(guān)尺三部,診斷時,用三指按之。
三指并排,共計一寸九分長度。
前九分為寸,后一寸(十分)為尺,中間即是關(guān)。
【九分而浮,一寸而沉】=【寸而浮,尺而沉】
-----此處需先明白寸關(guān)尺的總長度,請參考《類經(jīng)◎脈色類第二◎部位》篇
2,遂上魚為溢,入尺為覆
寸再向上,走入魚際,這個樓主知道了吧?
入尺,即從尺澤穴(肘中)到魚際的長度共計一尺一寸,而剛才講了,魚際后九分為寸部,寸后為尺部,故從尺部后至肘中,僅九寸。
這里涉及到整個切脈部位的長短多少,還是要看《類經(jīng)◎脈色類第二◎部位》。
3陰陽相乘:
這個問題比較簡單,
陽乘陰位:就是一寸九分的寸口部位,向下偏向于肘中。
陰乘陽位:就是一寸九分的寸口部位,向上偏向于魚際。
---補充說一下,內(nèi)經(jīng)的章句,不是繁瑣的文字游戲而是簡明的數(shù)理模型。譬如這個寸口脈位,就是一個【一寸九分】的數(shù)里模型。
我們的圍棋棋盤,號稱【縱橫十九道】,【十九】這個數(shù)字,簡稱曰【章】。
---感謝儒釋道
但還有一問:
為何“浮之太過,是陽之不及”
這句話是我向來諸多疑問的一個根本。
---【浮之太過而曰陰乘】————為什么陰乘呢?為什么陰欺負陽呢?就是因為【陽之不及】,陽自己不強,就要被陰欺負,被陰乘嘛。
所以說:【浮之太過,是陽之不及】
這里暫時吧【乘】,理解為【欺負】,幫助你記憶啊。
---釋道,是我沒有說清.
陽之不及,為陰所乘,我是明白的
但為何
陽之不及就浮之太過呢?
---陽是“衛(wèi)外而為固”
衛(wèi)外就是陽之性情,所以浮為陽。浮之太過是生發(fā)太過,如果說生發(fā)太過是陽之太過則比較好理解,但說陽之不及就比較不好理解了。在下心中有幾個解釋,但都不能說服自己,恕在下愚魯,希望求解
[ Last edited by 蓮華 on 2006/6/28 at 1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