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微生物診斷
根據(jù)結核菌感染的類型,應采取病灶部位的適當標本。如肺炎結核有采取咯痰(最好取早晨第一次咯痰,挑取帶血或膿痰);腎或膀胱結核以無菌導尿或取中段尿液;腸結核采取糞便標本,結核性腦膜炎進行腰脊穿刺采取腦脊液;膿胸、肋膜炎、腹膜炎或骨髓結核等則穿刺取膿汁。
(一)直接涂片染色
咯痰可直接涂片。用萋~納氏法染色,若鏡檢找到抗酸性桿菌,可能是結核桿菌,但通常應報告:“查到抗酸性桿菌”,因標本中可能混雜有非致病性抗性抗酸桿菌,單憑形態(tài)染色不能確定是結核桿菌,需進一步分離培養(yǎng)鑒定。如標本中結核桿菌量少,雜菌和雜質多時,直接涂片不易檢出(一般需要每毫升痰液含有結核桿菌10萬個以上才能檢出),應濃縮集菌后,再涂片染色鏡檢,以提高檢出陽性率。
無菌直接采取的腦脊液、導尿或中段尿可直接用離心沉淀集菌?┨岛图S便標本濃縮集菌因含雜功菌多,需用4%NaOH或3%HCL或6%H2SO4處理,然后,用離心沉淀法將結核桿菌濃縮聚集于管底,再取沉淀物涂片作抗酸染色檢查、分離培養(yǎng)或動物試驗。
(二)分離培養(yǎng)
結核桿菌生長緩慢,培養(yǎng)期長,當以酸堿中和濃縮集菌的沉淀物,接種于固體培養(yǎng)基上,以蠟封口防止干燥。37℃培養(yǎng)4~6周后檢查結果。根據(jù)生長緩慢,菌落干燥、顆粒狀、乳酪色象菜花狀,菌體染色抗酸性強,多數(shù)為結核桿菌。如菌落、菌體染色都不典型,則可能為非典型分枝桿菌,應進一步作鑒別試驗。
。ㄈ)動物試驗
常用豚鼠或地鼠鑒別凝似結核桿菌的分離培養(yǎng)物和毒力測定。取經(jīng)濃縮集菌處理的標本1.0毫升注射于豚鼠腹股溝皮下,經(jīng)3~4周飼養(yǎng)觀察,如出現(xiàn)局部淋巴結腫大,消瘦或結核菌素試驗陽性,可及時剖檢:若觀察6~8周后,仍未見發(fā)病者,也要剖檢。剖檢時應注意觀察淋巴結、肝、脾、肺等臟器有無結核病變。
五、防治原則
。ㄒ)預防接種
卡介苗接種是預防結核病的有效措施之一,廣泛接種卡介苗能大大地降低結核病的發(fā)病率。根據(jù)統(tǒng)計調查未接種組的發(fā)病率比接種組高4~5倍,嬰兒因免疫力低,為卡介苗接種的主要對象。6個月以內健康兒童可直接接種,較大兒童須作結核菌素試驗,陰性者接種。一般在接種后6~8周如結核菌素試驗轉陽,則表示接種者已產(chǎn)生免疫力。試驗陰性者應再行接種。皮內接種卡介苗后,結素試驗轉陽率可達96~99%,陽性反應可維護5年左右。
。ǘ)治療
結核病的治療在于控制疾病,促使病灶愈合,消除癥狀和防止復發(fā)?拱A藥物有制菌作用,但它們仍須通過體內免疫機理而起作用。常用的藥物有異菸肼(INH)、鏈霉素、對氨水楊酸鈉(PAS)、利福平、乙胺丁醇等。各種抗癆藥物如合并應用,有協(xié)同作用,且能降低耐藥性的產(chǎn)生,減少毒性。因耐藥菌株出現(xiàn)較多,因此由病人體內人分離的結核菌株在治療過程中應作藥敏試驗,以測定耐藥性的產(chǎn)生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