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站地圖
您現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理論教學 > 基礎學科 > 流行病學 > 正文: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

  病原體在長期演化過程中不但適應在機體的一定部位發(fā)育、繁殖,并且也適應在宿主機體外的自然條件下暫時存活,爾后再侵入一個新宿主,循此世代綿延,以維持病原體作為一個生物種的存在。此種更換宿主的過程,在流行病學中稱為傳播機制(mechanism of transmission)。各種傳染病的傳播機制可概括為三個階段:①病原體自宿主機體排出;②病原體停留在外界環(huán)境中;③病原體侵入新的易感宿主體內。

  傳播機制的第一階段與病原體在宿主體內定位有關。例如,痢疾霍亂的病原體是經口進入體內而定位于腸道,之后,經過繁殖,病原體從定位處隨糞便排出。傳播機制的第二階段是第一階段的繼續(xù),它直接受第一階段的制約,間接受病原體在體內定位的影響。例如,痢疾及霍亂的病原體均定位于腸道,它們都隨糞便排出體外,但霍亂弧菌在小腸粘膜寄生,痢疾桿菌在大腸粘膜上寄生,由于定位的細微差別,兩種病原體被排出的頻率及隨同的排泄物性質又有不同。

  病原體更換宿主在外界環(huán)境下所經歷的途徑,稱為傳播途徑(route of transmission mode of transmission,mode of spread)。具體說,傳播途徑是指病原體內傳染源排出,侵入另一易感機體所經過的途徑。

  (一)經空氣傳播

  經空氣傳播(ai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下列三種方式:

  1.經飛沫傳播(droplet transmission)呼吸道傳染病的病原體存在于呼吸道粘膜表面的粘液中或纖毛上皮細胞的碎片里,當病人呼氣、大聲說話、嚎哭、打鼾、咳嗽、打噴嚏時,可從鼻咽部噴出大量含有病原體的粘液飛沫,體積較。s15~100μm),在空氣中懸浮的時間不久(通常不超過幾秒鐘)。飛沫傳播的范圍僅限于病人或攜帶者周圍的密切接觸者。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百日咳等均可經此方式傳播。擁擠的臨時工棚、看守所或監(jiān)獄、旅客眾多的船艙、車站候車室是發(fā)生此類傳播的常見場所。

  2.經塵埃傳播 含有病原體的分泌物以較大的飛沫散落在地上,干燥后成為塵埃。落在衣服、床單、手帕或地板上。當整理衣服或清掃地面時,帶有病原體的塵埃飛揚而造成呼吸道傳播。凡耐干燥的病原體,皆可經此方式傳播,如結核桿菌、炭疽芽孢等。

  經空氣傳播的傳染病大多有季節(jié)性升高的特點,一般多見于冬春季。在缺乏免疫預防的人群中,人們常在兒童時期感染而獲得免疫力,對免疫力持久的疾病,以兒童多見,故常稱為“兒童傳染病”。影響空氣傳播的因素很多,與人口密度、居住條件及易感者在人群中所占的比例三者有關。

 。ǘ)經水傳播

  經水傳播(water-borne transmission)包括兩種傳播方式。一類是由飲用糞便污染的水之后而引起的疾病,另一類是由于與“疫水”(感染的水體)接觸而引起的疾病。

  經飲水傳播的疾病有霍亂、傷寒、細菌性痢疾及甲型肝炎等。它的流行強度取決于水源類型、供水范圍、水受污染的強度及頻度、病原體在水中存活時間的長短、飲水衛(wèi)生管理是否完善及居民衛(wèi)生習慣等。

  經飲水傳播常呈爆發(fā)或流行,病例分布與供水范圍相一致,有飲用同一水源的歷史,除哺乳嬰兒外,不拘年齡、性別、職業(yè),凡飲用生水率相似者其發(fā)病率無差異,暴飲生水者,發(fā)病尤多。在水型流行中很難從水中檢出病原體。如停止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或經凈化后,流行或爆發(fā)即可平息。如水源經常被污染時,病例可終年不斷,發(fā)病呈地方性特點。

  經接觸疫水(感染水體)傳播的疾病,如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其病原體主要經皮膚粘膜侵入體內。此類疾病的流行特征是病人有接觸疫水的歷史,如在流行區(qū)游泳、洗澡、捕魚、收獲、搶險救災等暴露于疫水而遭受感染。呈地方性或季節(jié)性特點,一般在水網地區(qū)較常見,若大量人群在流行區(qū)與疫水接觸后,可呈爆發(fā)或流行。

 。ㄈ)經食物傳播

  所有腸道傳染病、某些寄生蟲病及個別呼吸道病(如結核病、白喉等)可經食物傳播(food-borne transmission)。

  引起食物傳播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另一種是食物在不同條件下被污染。

  食物本身含有病原體的情況:如感染絳蟲囊蟲的牛、豬,患炭疽的牛、羊,患結核或布魯菌的乳牛所產的奶,沙門菌感染的家畜、家禽和蛋,攜帶甲型肝炎病毒的毛牡蠣、蛤、貝殼等水生物等。如食用未煮熟或未經消毒的上述食物,即可受到感染。如1988年1至3月,上海市發(fā)生大規(guī)模肝炎流行,急性肝炎病人達20余萬人。從病人糞便中分離出甲型肝炎病毒,故證實這次流行為甲型肝炎流行。調查發(fā)現,這次流行是由于當地居民有生吃或半生吃毛蚶的飲食習慣。毛蚶等貝類水生物養(yǎng)殖區(qū)水體因受污染而引起這次大規(guī)模甲型肝炎流行。

  食物在生產、加工、運輸、貯存、飼養(yǎng)與銷售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均可被污染。常見的原因有:①污染的手直接接觸而使之污染,如痢疾桿菌、傷寒桿菌、沙門菌及葡萄球菌等;②用污染的水洗滌水果、蔬菜、食具等;③經空氣、飛沫、塵埃使食品污染;④攜帶病原體的昆蟲、鼠類及其排泄物直接污染食物;⑤生吃經含有病原體的糞便施肥、灌溉而未洗凈的瓜果、蔬菜及水生動植物等。

  食物傳播與食物性質、污染程度、飲食習慣及食品生產、加工、運輸、貯存有關。

  經食物傳播的傳染病的流行特征:①發(fā)病者吃過污染的食物,不吃者不發(fā)。虎谝仔纬杀l(fā),累及人數與吃污染食物的人數有關;③停止供應污染食物后,爆發(fā)即可平息。

  (四)接觸傳播

  接觸傳播(contact transmission)包括兩類傳播方式:

  1.直接接觸傳播(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指傳染源與易感者接觸而未經任何外界因素所造成的傳播。例如,性病、狂犬病、鼠咬熱等。

  2.間接接觸傳播(indirect contact transmission)又稱日常生活接觸傳播,是指易感者接觸了被傳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物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而造成的傳播。被污染的手在間接接觸傳播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例如,接觸被腸道傳染病患者的手污染了的食品經口可傳播痢疾、傷寒、霍亂、甲型肝炎;被污染的衣服、被褥、帽子可傳播疥瘡、癬等;兒童玩具、食具、文具可傳播白喉、猩紅熱;洗臉用被污染的毛巾可傳播沙眼、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便器可傳播痢疾、滴蟲病;動物的皮毛可傳播炭疽、布魯菌病等。

  間接接觸傳播所引起的傳染病,病例多呈散發(fā)、亦可形成家庭或同室內傳播;無明顯季節(jié)性,流行亦較緩慢;通常多見于個人衛(wèi)生習慣不良、衛(wèi)生條件不佳者。如切實改善公共衛(wèi)生條件及個人衛(wèi)生習慣后,可以減少或制止發(fā)病。

[1] [2] [3] 下一頁

關于我們 - 聯(lián)系我們 -版權申明 -誠聘英才 - 網站地圖 - 醫(yī)學論壇 - 醫(yī)學博客 - 網絡課程 - 幫助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2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備12017320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站 中網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