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叩診
叩診的目的在于確定心臟及大血管的大小、形狀及其在胸臟內(nèi)的位置。心臟及大血管為不含氣器官,叩診時呈絕對濁音(實音),而心臟被肺復(fù)蓋部分則叩診呈相對濁音。因相對濁音反映心臟的實際大小和形狀,所以叩診相對濁音界較絕對濁音界有較重要的臨床意義(圖8-1-1,8-1-2)。
圖8-1-1 心臟邊界與肺臟重疊關(guān)系示意圖
圖8-1-2 心臟的絕對濁音界和相對濁音界示意圖
。ㄒ)叩診方法
叩診時,病人應(yīng)采取仰臥或坐位,姿勢要端正,以避免因體位而影響心臟叩診的準(zhǔn)確性。一般常用指指叩診法,將左手中指橫置于肋間,也可與肋間垂直(圖8-1-3)。叩診應(yīng)依一定順序進行。心左界的叩診法:一般可自下而上,自外而內(nèi)。先觸及心尖搏動,在心尖搏動外2~3cm處,由外向內(nèi)沿肋間進行叩診。心尖搏動不清楚者,可從左腋前線第五肋間處開始叩診,依次按肋間上移,叩診每一肋間的清音變濁音并作記號,直至第二肋間。連接各肋間的記號,即為心濁音界的左界。然后左側(cè)可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從肝濁音界的上一肋間開始自外而內(nèi),依次按肋間上移至第二肋間,叩出每個肋間由清音變濁音處,并做上記號,連接各肋間的記號,即為心濁音界的右界。再用硬尺平放于胸骨上(不能用軟尺斜放或隨胸壁的曲度而屈轉(zhuǎn)測量),測出各肋間的濁音界距前正中線的距離,并記錄之。
圖8-1-3 叩診心臟濁音界時板指的位置
。ǘ)正常心濁音界(相對濁音界)
正常人心濁音界隨年齡、體型而異。一般左心界在第二肋間幾乎與胸骨左緣相合,距前正中線約23;第二肋間距前正中線約3.5~4.5cm,此處相當(dāng)于心腰部,如超出此范圍則表示心腰部擴大;第四肋間距前正中線約5~6cm;第五肋間距前正中線約7~9cm,正常不超過鎖骨中線(正常成人前正中線至左鎖骨中線的距離為8~10cm)。心右濁音界相當(dāng)于胸骨右緣、正常人心臟左、右相對濁音界至前正中線的平均距離見表8-1-2
表8-1-2 正常心臟相對濁音界
右(cm) | 肋間 | 左(cm) |
2-3 | Ⅰ | 2-3 |
2-3 | Ⅱ | 3.5-4.5 |
3-4 | Ⅲ | 5-6 |
Ⅳ | 7-9 |
(記錄時應(yīng)注明鎖骨中線距前正中線的cm數(shù))
心界的組成部分
心左界起自至第二肋間處相當(dāng)于肺動脈段;向左下延伸至第三肋間處,相當(dāng)于左心房的心耳部;再向下一肋間則為左心室。心右界起自右第一肋間相當(dāng)于上腔靜脈;向下一肋間延伸除心尖部分為左心室外,余均為右心室組成,心上界相當(dāng)于第三肋間下緣的水平。第一、二肋間水平的胸骨部分濁音區(qū)稱為心底部濁音區(qū),相當(dāng)于大血管投射在胸壁上的范圍。主動脈結(jié)與左心室緣之間的輕度凹陷部分稱為心腰部。(圖8-1-4)。
圖8-1-4 心臟各部在胸壁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