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Jiang huang
|
維藥名 | 則其外
|
別名 | 艾如庫斯賽排爾、再爾德 確比、艾里地《拜地依藥書》。
|
考證 | |
中藥材基原 | 為姜科植物姜黃的根莖。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姜黃 Curcuma longa 1.
多年生草本,高80~120cm。須根粗壯,末端膨大成紡錘狀的塊根。根莖肥厚,主根莖呈卵形或陀螺狀,側(cè)生根莖指狀,斷面橙黃色。葉4~7片,二列,葉柄與葉片等長或稍短;葉片狹橢圓形,長20~50cm,寬5~1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下延至葉柄,上面黃綠色,下面淺綠色,無毛。穗狀花序,圓柱狀,于葉鞘中央抽出,長12~20cm,纓部苞片粉紅色或淡紅紫色,長橢圓形,長4~6cm,寬1~1.5cm,腋內(nèi)無花,中下部小苞片卵形至近圓形,長3~4cm,先端圓或鈍尖,嫩綠色或綠白色,腋內(nèi)有花數(shù)朵;有小苞片數(shù)枚,長橢圓形,透明白色;花萼筒綠白色,具3齒;花冠管長約1.5cm,漏斗形,喉部密生柔毛,裂片3,淡黃色,上方1片較大,橢圓形,先端卷褶略成兜狀,兩側(cè)裂片長橢圓形,長約1cm;側(cè)生退化雄蕊花瓣狀,黃色;唇瓣近圓形,長約1.2cm,外折,先端具不明顯的3淺裂,黃色,其中間棕黃色;能有雄蕊1枚,花絲短兩扁平,有明顯的縱肋,基部寬,與側(cè)生退化雄蕊連生,花藥長圓形,基部有距;子房下位,外被柔毛,花柱細(xì)長,基部有2個棒狀體,柱頭稍膨大,略呈唇形。蒴果球形,3室。
喜生于肥沃疏松的土壤地。我國分布于福建、廣東、廣西、四川、云南、湖北、陜西、江西、臺灣等地;國外印度、孟加拉國、馬來西亞等地亦有分布。
|
栽培與養(yǎng)殖 | |
采收加工 | 于冬季11~12月份采挖根莖,去掉殘留莖葉和須根后,洗凈,鍋內(nèi)煮或蒸透,曬干或微火烘干;片姜黃應(yīng)洗凈切片,曬干。
|
藥材鑒別 | 根莖呈卵圓形、紡錘形或不規(guī)則圓柱形,有的略帶短分枝;長2~5cm,直徑1~3cm。表面棕黃色至淡棕色,粗糙,有皺縮紋理和留有葉痕的明顯環(huán)節(jié),并有圓形分枝根痕及須根痕。質(zhì)堅實,不易折斷,斷面棕黃色至金黃色,角質(zhì)樣,有蠟樣光澤,維管束呈點狀散在。氣香特異,味辛而微苦。
顯微鑒別 根莖橫切面:表皮細(xì)胞1列,長方形,壁稍厚,少見,多數(shù)為木栓層所代替,木栓細(xì)胞矩形,切線延長4~10余列;皮層寬廣,有葉跡維管束;內(nèi)皮層明顯。中柱鞘為l~2列細(xì)胞;維管束有限外韌型,近中往鞘處較多,向內(nèi)漸少。本品薄壁細(xì)胞含淀粉料及棕色色素;薄壁組織中散有油細(xì)胞。
粉末特征:呈棕黃色。薄壁細(xì)胞含糊化淀粉粒,黃色,多為散在,也有數(shù)個相集,類圓形,多角形或不規(guī)則,表面不平,直徑60~130μm,有時亦可見未糊化長圓形淀粉粒;導(dǎo)管為梯紋、網(wǎng)紋和螺紋,直徑16~80μm,深黃色,遇水合氯醛則黃色消失;油細(xì)胞少數(shù),類圓形或橢圓形,直徑70~90μm,腔內(nèi)充滿綠黃色油狀物;草酸鈣小方晶少,呈類方形或桿狀,長達(dá)10μm,直徑約5μm;木柱細(xì)胞淡黃色,矩形或多角形,常多層重疊;鱗葉上的非腺毛,黃色至深黃色,單細(xì)胞,直徑至38μm,壁厚至8μm。
理化鑒別(1)取本品粉末少量,置濾紙上,滴加乙醇及乙醚各1滴,待干,除去粉末,濾紙染成黃色,加熱硼酸飽和溶液1滴,則漸變?yōu)闄M紅色,再加氨試液1滴,則變成藍(lán)黑色,后漸變?yōu)楹稚,久置,則又變?yōu)槌燃t色。
(2)取本品細(xì)粉10mg,加醋酐2ml,振搖后加硫酸l~2滴,在熒光燈(365nm)下呈血紅色。
|
化學(xué)成分 | 本品含揮發(fā)油4%~6%,油中主要成分為姜黃酮(turmerone)58%,芳姜黃酮(arturmerone),姜烯(zingibe-rene)25%,水芹烯(Phellandrene),香檜烯(sabinene)l%,桉油素1%,龍腦0.5%以及少量的樟腦;黃色物質(zhì)為酸性姜黃素(cur-umin)1.8%~5.4%,去甲氧基姜黃素(desmethoxycurcumin)和雙去甲氧基姜黃素(bisdesrnethoxycurcumin),此外還含齊墩果油脂(oleoresin),阿拉伯糖1.1%,果糖12%、葡萄糖28%,脂肪油1.74%~3.32%,總灰分4.7%~8.2%以及十四、十七、十八碳酸等[1]。
|
藥理作用 | 1.降血脂作用 姜黃醇或醚提取物、姜黃素和揮發(fā)油灌胃,對實驗性高脂血癥大鼠和兔都有明顯的降血清膽固醇和β-脂蛋白等作用,并能降低肝膽固醇,糾正α-和β-脂蛋白比例失調(diào),但對內(nèi)源性膽固醇無影響。姜黃降血漿三酰甘油的作用更顯著,并能降低實驗性高脂血癥大鼠主動脈三酰甘油和膽固醇含量,提示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1]。 2.利膽作用 姜黃提取物、姜黃素、揮發(fā)油、姜黃酮、姜烯、龍腦和倍半萜醇等,都有利股作用,能增加膽汁的生成和分泌,并能促進膽囊收縮,尤以姜黃素的作用最強。姜黃煎劑和浸劑利膽效果較弱[1]。 3.抗炎、抗微生物作用 姜黃素和揮發(fā)油有很強的抗菌作用;實驗證明姜黃素對角叉萊膠引起的大鼠和小鼠足腫脹有明顯的抗炎作用;去腎上腺后,此作用則減弱,但并不降低腎上腺內(nèi)的膽固醇和維生素C的含量,亦未見對腎上腺皮質(zhì)有刺激作用;故其抗炎機制尚待研究、體外試驗,姜黃素1:100O 000濃度時,對細(xì)菌有抑制作用,其揮發(fā)油還有很強的抗真菌效果。姜黃能延長接種病毒小鼠的生存時間,改善肝臟實質(zhì)性病理損傷。姜黃素還能防止大鼠甲酸性足腫時的血清ALT和AST升高[1]。 4.對心血管的作用 姜黃醇提取液對離體及在位蛙心呈抑制作用。注射于犬,可致血壓下降,呼吸興奮;其降壓作用不受阿托品和切斷迷走神經(jīng)所影響;較大劑量則可虛脫致死。如先注射麥角流浸膏,降壓作用倒轉(zhuǎn)為升壓。其煎劑和浸劑對血壓和呼吸無明顯影響。實驗證明,姜黃提取物灌胃,能對抗垂體后葉素靜往引起的大鼠心電圖、T波等變化,姜黃素灌服,能增加小鼠心肌營養(yǎng)性血流量,提示有抗心肌缺血的作用[1]。 5.抑制血小板凝集、增加纖溶活性的作用 血小板凝集功能和纖溶活性與動脈粥樣硬化、心絞痛及心肌梗死的發(fā)病關(guān)系密切。實驗證明,姜黃提取物和姜黃素能增強纖溶活性,抑制血小板凝集[1]。 6.毒性 中、外文獻均稱姜黃無毒。小鼠每只灌服姜黃醇浸液40~100g(生藥),觀察3d,未發(fā)生死亡。姜黃浸膏0.5g/kg、2.5g/kg,拌入飼料中喂大鼠,共30d,體重、食量和活動未見異常。取心、肝、腎、主動脈、腎上腺作病理組織學(xué)檢查,均未見病理改變。姜黃素小鼠灌胃的LD50大于2g/kg。姜黃煎劑和浸劑對小鼠和豚鼠離體子宮和家兔子宮瘺有陣發(fā)性興奮作用,使子宮瘺陣發(fā)性收縮加強,持續(xù)5~7h。姜黃能引起動物早期妊娠流產(chǎn),機制很可能是由于抗孕激素活性和宮縮作用所致[1]。 |
炮制方法 | |
性味 | 二級干熱,味苦、辛。
|
功效 | 生干生熱,化瘀愈傷,消炎退腫,散氣止痛,止咳平喘,補肝明目,凈血止癢。
|
主治 | 主治濕寒性或黏液質(zhì)性疾病,如跌打損傷,各種炎腫,水腫,眼痛,牙痛,咳嗽,氣喘,沙眼,視力減退,白內(nèi)障,各種皮膚病等。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l~3g。外用:適量。可入湯劑、蜜膏、片劑等,眼粉、敷劑等制劑。
|
注意事項 | 本品對心臟有害,矯正藥為檸檬汁、橙汁。
|
代用藥 | |
附方 | |
制劑 | |
參考文獻 | 化學(xué)成分 [1]劉勇民,等.維吾爾藥志(下冊).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K),1999.619 藥理 [1]劉勇民,等.維吾爾藥志(下冊).烏魯木齊:新疆科技衛(wèi)生出版社(K),1999.620 |
維藥名出處 | 《拜地依藥書》
|
參考 | 《中華本草》民族藥卷:維吾爾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