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Tang guang teng
|
傣藥名 | 嘿蒿烘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蘿藦科植物通光藤的藤莖。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通光藤 Mirsdenia tenacissima(Roxb)Wight et Arn.
落葉粗壯藤本,長2~6m。全株有乳汁液。根粗壯,木質(zhì),圓柱形,長而少分枝,外皮灰褐色。藤莖粗長,下部圓柱形,有縱溝,淡黃褐色,上部綠色,扁圓筒形,兩面均有1條明顯對生的縱溝,密生淡黃色絨毛。單葉對生;葉柄長4~6cm;葉片近心形,長8~14cm,寬5~9cm,先端漸尖,全緣或稍波狀,下面有淡黃色絨毛。小花紅黃色或黃綠色,傘形狀聚傘花序,花萼、花冠均5深裂,花冠裂片外被密毛,副花冠5,錐形。蓇葖果成對,角狀紡錘形,長5~9cm,果皮極厚,密被發(fā)黃色絨毛。種子多數(shù),頂端有絲光毛;ㄆ谙募,果期11月。
生于海拔600~2200m的疏林中。分布于貴州、云南南部。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刮去外層栓皮,切片曬干備用。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莖含llα-O一巴豆酰一12β-O一乙酰通光藤苷元B(llα-O-tigloyl-12β-O-acetyltenacigenin B),11α-O一苯甲酰一12β-O一乙酰通光藤苷元 B(llα-O-benzoyl-12β-O-acetyltenacigeninB),llα-O-2一甲基丁酰一12β-O一乙酰通光藤苷元 B(llα-O-2-methylbutyryl-12β-O-acetyltenacigenin B),llα-O-2一甲基丁酰一12β-O一巴豆酰通光藤苷元 B(llα-O-2-methylbutyryl-12β-O-tigloylte-nacigenin B),llα-O-2一甲基丁酰一12β-O一苯甲酰通光藤苷元 B(11α-O-2-methylbutyryl-12β-O-benzoyltenacigenin B)和 11α,12β-O,O一二巴豆酰一17β一通光藤苷元 B(11α,12β-O,O-ditigloyl-17β-tenacigenin B)[1],通光藤苷(tenacissoside)A、B、C、D、E[2],通光藤苷元甲、乙、丙(tenacigenin A、B、C),通關(guān)素(tenacissigenin)[3,4]。
|
藥理作用 | 1.抗腫瘤作用 本品莖制備的靜脈注射液有明顯抗腫瘤作用,其對大鼠癌肉瘤W256、小鼠肉瘤S180、宮頸癌U14、肝癌HSC及艾氏腹水癌EAC均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其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堿[1,2]
2.平喘作用 本品所含通光素、通光藤總苷及其水解物、皂化物均有明顯平喘作用,對豚鼠離體氣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作用,并有拮抗組胺的作用[3]。通光藤苷腹腔注射,對組胺噴霧引喘豚鼠有一定平喘作用[4]。還有一定祛痰、鎮(zhèn)咳作用。臨床上用通光素治療喘息型慢性氣管炎患者可見淋巴細(xì)胞轉(zhuǎn)化率明顯升高,血清IgG含量明顯下降[3]。
3.其他作用 通光藤苷靜注,對麻醉犬有短暫而輕度的降壓作用,無快速耐受現(xiàn)象,降壓作用與中樞無關(guān);離體兔耳血管灌流試驗證明能擴張血管,但離體兔心灌流未見冠脈擴張。此外,通光藤苷對銅綠假單胞菌有一定抗菌作用[4]。
4.毒性 小鼠灌服1.5g/kg通光藤苷不引起死亡,靜注的LD5O為247士29mg/kg[4]。
|
性味 | 味苦,性家。入水、土、風(fēng)塔。
|
功效 | 理氣止痛,降逆止嘔,補土消食,利水解毒。
|
主治 | 主治“接崩短嘎,乃短兵內(nèi)”(脘腹脹痛,腹部包塊),“短混列哈,冒開亞毫”(惡心嘔吐,不思飲食),“斤檔斤匹”(食物中毒),“毛勞”(飲酒過度)。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或用水磨汁服,5~20g。
|
注意事項 |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化學(xué)成分
[1]Luo S Q,et a1.Phytochemistry,1993,34(6):1615
[2]Shuji M,et a1.Phytochemistr,1986,25(12):2861
[3]楊仁訓(xùn),等.云南植物研究,1981,3(3):271
[4]羅思齊,等.化學(xué)學(xué)報,1982,40(4):321
藥理
[1]武漢醫(yī)學(xué)院藥學(xué)系藥物研究室,等.武漢醫(yī)學(xué)院學(xué)報,1976,(4):89
[2]葉棟樞,等.醫(yī)學(xué)研究通訊,1984,(7):9
[3]中國人民解放軍63醫(yī)院.云南醫(yī)藥,1984,5(2):92
[4]江蘇新醫(yī)學(xué)院.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上海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1977:1976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