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 | Han dong gua
|
傣藥名 | 埋歪
|
別名 | 八悶
|
中藥材基原 | 為樺本科植物尼泊爾榿木的樹皮、寄生和根。
|
動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尼泊爾榿木 Alnus nepalensis D.Don.
落葉喬木,高約10m。枝條有棱,樹皮粗糙,幼枝有黃色短柔毛。時近革質(zhì),倒卵形、卵形、長卵形或?qū)挋E圓形,長4~16cm,寬2.5~10cm,近全緣或有細(xì)鋸齒,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圓形或楔形,側(cè)脈8~16對;葉柄長l~25cm;▎涡;雄花為葇荑花序,多數(shù),下垂。果序極多數(shù),排列成圓錐狀;果苞木質(zhì),長約4mm,先端5淺裂;翅果長約2mm,膜質(zhì)翅寬為果的1/2或與果等寬;ㄆ6~10月,果期次年3~5月。
生于海拔1200~3200m的山坡林中、河邊陰濕處。分布于廣西、貴州、四川、云南和西藏等地。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采樹皮、根及其寄生洗凈,切碎曬干備用,或用鮮品。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根含羽扇豆醇(lupeol),白樺脂醇(betulin),白樺脂酸(betulinic acid),蒲公英賽醇(taraxerol),蒲公英賽酮(taraxerone),β一谷甾醇(β-sitosterol)[1]。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苦、澀,性涼。入水、土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生肌斂瘡,澀腸止瀉,調(diào)補(bǔ)水血,止血,利膽退黃。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樹皮10~30g;寄生15~30g;根30g。外用:樹皮適量,用水磨汁搽;或研粉撒。
|
注意事項(xiàng) | |
附方 | |
藥物分類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化學(xué)成分
[1]Talapatra S K,et a1.J Indian Chem soc,1983,60(2):203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德宏)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