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yǔ)拼音 | Ping wo tu san qi
|
傣藥名 | 帕崩板
|
別名 | |
中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平臥土三七的全草。
|
動(dòng)物礦物植物形態(tài) | 平臥土三七 Gynura procumbes(Lour.)Merr.
多年生草本,高約50cm。莖下部?jī)A斜,肉質(zhì),綠色或淡褐色,略具棱。葉互生,卵形或橢圓形,長(zhǎng)7~13cm,寬4.5~8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邊緣有不規(guī)則淺鋸齒,兩面有短粗毛。頭狀花序排列成疏散的傘房狀花序,頂生;總苞圓筒狀,苞片1列,綠色,近基部附有數(shù)枚較小的短苞片;花全部管狀,先端5裂,紫紅色或鮮黃色;雄蕊5;花柱基部小球狀,柱頭分叉,被毛。瘦果小,有棱線,冠毛多數(shù)。
生于海拔200m左右的荒地、次生林中。分布于廣西、云南等地。
|
采收加工 | 全年可采,洗凈,用鮮品。
|
藥材鑒別 | |
化學(xué)成分 | 葉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β一谷甾醇一3-O-β-D-吡喃葡萄糖苷(β-sitosterol-3-0一β-D-glucopyranoside),豆甾醇(stigmasterol)及豆甾醇一3-O-β-D-吡喃葡萄糖苷(sitgmasterol-3-O-β-D-glucoPyranoside)[1]。
|
藥理作用 | |
性味 | 味淡,性平。小毒。入水、土塔。
|
功效 | 清火解毒,消腫止痛,祛風(fēng)利水。
|
主治 | |
用法用量 | 外用:適量,鮮品搗爛敷。
|
注意事項(xiàng) | |
附方 | |
藥物分類(lèi) | 植物藥
|
參考文獻(xiàn) | 化學(xué)成分
[1]Sadikun A,et a1.C A,1996,125:323046p
|
傣藥名與別名出處 | 《西雙版納傣藥志》
|
參考 | 《中華本草》傣藥卷
|
網(wǎng) 名: | (必填項(xiàng)) |
評(píng)論內(nèi)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