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清·《溫病條辨》。浙衛(wèi)藥標(85)103號。 |
劑型 | 針劑;沖劑;湯劑 |
藥物組成 | 玄參、麥冬、細生地。 |
加減 | |
功效 | 滋陰清熱,潤燥通便。 |
主治 | 陽明溫病,津液耗傷,癥見大便秘結,口渴,舌干紅,脈細稍數(shù)或沉而無力。用于治療便秘,口腔炎,牙周炎,鼻出血,牙齦出血,糖尿病,乙型腦炎,妊娠惡阻,亦用于治療脫水的病人補充體液。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湯劑:日1劑水煎服。沖劑;每次1袋,日2-3次口服或遵醫(yī)囑。 |
用藥禁忌 | 本方增液有余,攻下不足,是為津液少,而燥結不甚者而設,若陽明里實熱結所致便秘,則非所宜,如津液不足,燥結正甚者亦非本方所能勝任。 |
不良反應 | |
臨床應用 | 1.治療放療所致口腔反應:用本方,陰虛加銀花、花粉;鼻衄加黃芩、黃連;食少惡心加蘆根、蒼術。水煎服。治療效療所致口腔反應120例,男101例,女19例。1例為喉癌,其余為鼻咽癌,于放療1周后出現(xiàn)口腔粘膜炎癥或潰破,牙齦紅腫等反應。結果:臨床治愈41例,顯效65例,好轉13例,無效1例。 2.小兒病毒性感冒:用本方加味:胃腸道癥狀明顯者使用1號方:玄參10g,麥冬10g,生地10g,元明粉6g(沖服);體弱者加黃芪12g;無胃腸道癥狀或不明顯使用Ⅱ號方:玄參10g,麥冬10g,生地10g,元明粉3g(沖服),大青葉10g,板益根10g,遠志10g,薄荷6g(后入);咳嗽甚者加杏仁泥4g,川貝4g。日5次(晝3次,夜2次)服,再濃縮至25ml,每次5ml,半歲以下,藥量酌減。治療小兒病毒性感冒50例,男23例,女27例;年齡9個月至7歲;病程最短2小時,最長48小時。結果:痊愈17例(34%),顯效18例(36%),有效13例(26%),無效2例(4%),總有效率96%。服藥期間未發(fā)現(xiàn)副作用。 |
藥理作用 | 主要有增強免疫,提高機體適應性,抗炎,降低血管通透性,提高耐缺氧能力等作用。 1.增強免疫:生地、麥冬等滋陰藥能對抗接受大劑量環(huán)磷酰胺小鼠的外周血液白細胞的減少。玄參、生地、麥冬等具有調正“陰虛”動物模型的核酸合成率的作用,當用于核酸合成率高于正常時能使之降低,用于核酸合成率低于正常時能使之升高。 2.抗炎:增液湯制成注射劑對蛋清引起大鼠關節(jié)腫及巴豆油涂小鼠耳殼皮膚刺激引起的炎癥均有非常顯著抗炎作用。單味生地水煎劑對甲醛引起大鼠關節(jié)腫有明顯抗炎作用。 3.降低血管通透性:增液注射劑有非常明顯降低毛細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4. 提高耐缺氧能力:增液注射液能延長小鼠常壓耐缺氧存活時間。單味麥冬注射液能提高皮下注射異丙腎上腺素的小鼠在低壓缺氧條件下的存活數(shù)。麥冬能對抗垂體后葉素引起動物心電圖T波變化。并能降低心率失常發(fā)生率,增加心臟冠脈流量和心肌營養(yǎng)血流量,使已經顯著受損的動物心肌細胞較快地獲得修復。 |
毒性試驗 | 小鼠口服LD50為555mg/kg,腹腔注射為323mg/kg。地黃水煎浸膏劑和酸浸液給小鼠灌胃每日60g/kg,連續(xù)3日,觀察1周,未見動物死亡及不良反應,大鼠每日灌胃1次地黃水煎浸膏劑或醇浸劑18g/kg,觀察半個月,未發(fā)現(xiàn)動物行為、體重、血清非蛋白氮、谷丙轉氨酶有明顯的改變;肝、腎組織也未見明顯的病變。 |
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生產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