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中醫(yī)雜志1987,(1):41 |
劑型 | 湯劑 |
藥物組成 | 百合15g,甘草6g,柴胡10g,郁金10g,烏藥10,川楝10g,黃芩10g,丹參10g。 |
加減 | 吞酸加生牡蠣或瓦楞子;嘈雜加沙參;得堿痛甚者加烏梅或五味子;刺痛不移加桃仁;大便色黑如柏油樣加生蒲黃;胸背脹與徹背痛加丸香蟲(少量);胃脘攣急而痛加白芍;腹脹如盤,嘔吐頻作加枳實、白術(shù);大便秘結(jié)加火麻仁。 |
功效 | |
主治 | 胃脘痛,慢性膽囊炎等。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治療組服肝胃百合湯,1個月為1療程,一般服1-3個療程。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 | |
臨床應(yīng)用 | 1.胃脘痛:肝胃百合湯組(治療組)121例,其中男性85例,女性36例;年齡10-60歲;胃、十二指腸潰瘍57例,慢性淺表性胃炎62例,慢性萎縮性胃炎1例,胃粘膜脫垂1例。甲氰咪胍組(對照組)30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例;年齡18-68歲;胃、十二指腸潰瘍26例,慢性淺表性胃炎4例。全部患者均符合1984年全國中國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會脾胃病會議擬定的“胃脘痛診斷標(biāo)準(zhǔn)”。并均經(jīng)胃鏡或X線鋇餐確診為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及胃粘膜脫垂。按全國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會1984年脾胃病會議擬定的“胃脘痛療效評定標(biāo)準(zhǔn)”。治療組臨床治愈占52.9%,總有效率為92.6%;對照組服甲氰咪胍后,臨床治愈占50.0%,總有效率為90.0%。對潰瘍病療效:治療組臨床治愈占45.6%,總有效率為89.5%;對照組臨床治愈占46.2%,總有效率為88.5%。治療組復(fù)查50例,其中愈合26例,占52.0%;有效15例,占30.0%;無效9例,占18.0%。對照組復(fù)查21例,愈合8例,占38.1%;有效7例,占33.3%;無效6例,占28.6%。 2.萎縮性胃炎:用本方,胃脘灼熱加蒲公英;疼痛徹及胸背加九香蟲;伴腸上皮化生者加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脾氣虛者去黃芩、川楝子,加淮山藥、太子參;便結(jié)加胡麻仁;納呆加山楂或麥芽。治療萎縮性胃炎54例,治療前后均經(jīng)纖維胃鏡及病理檢查確診為萎縮性胃炎。其中男性25例,女性29例;年齡32-68歲;病程l-20年。病理檢查:重度14例,中度28例,輕度12例,伴腸上皮化生者24例。胃鏡檢查:粘膜紅白相間以白為主者28例,花斑狀改變者14例,血管顯露者12例。療效標(biāo)準(zhǔn)參照全國中醫(yī)內(nèi)科學(xué)會第3次全國脾胃會議“胃痞療效標(biāo)準(zhǔn)”。結(jié)果:顯效29例,好轉(zhuǎn)21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2.6%。治療后胃粘膜病理變化:54例中39例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4例腸上皮化生者有18例消失。 3.慢性膽囊炎:用本方加減:柴胡15g,黃芩10g,百合15g,丹參15g,烏藥13g,川楝子10g,郁金15g,金錢草30g。胸背脹痛甚者加瓜蔞殼15g,薤白15g,噯氣頻者加陳皮10g,廣木香10g;泛酸加烏賊骨10g;黃疸加茵陳20g。日1劑水煎服。治療慢性膽囊炎92例中,男30例.女62例;年齡17-60歲;病程1-10年。均經(jīng)膽囊造影,B超檢查證實為慢性膽囊炎。結(jié)果:癥狀和體征全部消失,體溫正常為顯效,共65例;癥狀和體征減輕或接近正常為好轉(zhuǎn),共27例。 |
藥理作用 | |
毒性試驗 | |
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生產(chǎn)廠家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