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楝葉吳茱萸 、紅花樹、臭油林、野米辣、擦樹。 |
漢語拼音 | shu yao zi |
英文名 | Fruit of Dyebark Evodia |
藥材基原 | 為蕓香科植物小花吳萸的果實。 |
動植物形態(tài) | 小花吳萸 喬木,高達20m。當(dāng)年生技密被深黃色絨毛,二年生枝幾無毛,有細(xì)小皮孔。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對生,連葉柄長15-35cm;葉柄 長3-7cm,葉柄及葉軸密被深黃色微硬絨毛;小葉柄長2-4mm;小葉片紙質(zhì),7-11,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5-12cm,寬3-7cm,先端短漸尖,基部寬楔形至近圓形,兩側(cè)略不等,全緣或為淺波狀,上面被短柔毛至幾無毛,下面密生細(xì)小的乳頭狀凸起,同時被短柔毛。雌雄異株;聚傘圓錐花序項生,花序長10-12cm,寬12-18cm,花軸及花梗密被深黃色絨毛及腺毛;雄花的萼片5,廣卵形,長約0.5mm,被柔毛;花瓣5,長圓形或披針形,長約3mm,雄蕊在開花時較花瓣長1倍;雌花的退化雄蕊鱗片 狀;子房上位,扁圓形,細(xì)小。成熟心皮5-4,也有3-2。蓇葖果,每個果瓣有1顆種子。種子黑色,卵球形,長約2mm;ㄆ6-7月,果期9-11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湖南、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7-8月采收幼果,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溫 |
歸經(jīng) | 肝;胃經(jīng) |
功效 |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
功效分類 | 行氣藥;止痛藥 |
主治 | 胃脘痛;腹脹;頭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2.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植物名實圖考》:治心痛,滯氣。 2.《貴州植藥調(diào)查》:根、果實,治胃痛。 |
考證 | 出自《植物名實圖考》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Evodia austrosinensis Hand.Mazz.[E.bodinieri(non Dode)Merr.] |
科屬分類 | 蕓香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