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花雞公、一口血、楓香細辛、蜈蚣七、血蜈蚣、虎爪、水黃連、水蜈蚣、風吹不動、酸猴兒。 |
漢語拼音 | shui ba jiao |
英文名 | Rhizoma Begoniae Pedatifidce |
藥材基原 | 為秋海棠科植物掌裂葉秋海棠的根莖。 |
動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肉質草本,高35-40cm。無莖,根狀莖粗而橫走。通常有1-2葉;葉柄超過葉片長近2倍,疏被褐色長柔毛;葉片近圓形,長寬各12-15cm掌狀深裂達基部不遠處,基部心形,近對稱;裂片5-6,長圓狀披針形,先端長漸尖,基部兩側1片較短,中部的最長,再分裂,邊緣有疏鋸齒。2歧聚傘花序有5-6花,總花梗從根莖生出,長25-34cm,無毛;花淡紅色,直徑3-4cm,雄花花被片4,2大2小;雌花花被片5,4大1小,寬卵狀李鵬圓形;子房2室。蒴果有3翅,其中有一翅特中輥大,長圓形,長寬約1.2cm。果期9-10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西南及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林下的陰濕地。 |
藥用植物栽培 | 生物學特性 培溫暖、潮濕、涼爽的環(huán)境。怕烈日直射,耐濕,忌干旱。以含腐殖質豐富而疏松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 栽培技術 用種子繁殖。秋季采收成熟飽滿的種子,曬干后即播種。種子與草木灰或細土拌均勻撒播于苗床上,覆細土0.5cm,蓋草,澆水保濕。出苗揭去蓋草,待苗高10cm左右,按行株距30cm×30cm開穴,每穴栽2-3株,緊壓,澆足定根水。 田間管理 幼苗出土后,有時中耕除草,每年春夏間和秋冬間各追施草木灰、廄肥或堆肥1次,種植地要經常保持半蔭蔽和潮濕的生長環(huán)境。 |
采收和儲藏 | 9-10月采挖,除去莖葉、根須及泥沙,洗凈,切片,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根莖粗而橫走,呈不規(guī)則長塊狀,長2-6cm,直徑0.5-1cm。表面紅棕色或棕褐色,密生須根,并有鱗片及芽。質硬,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性,顯淺黃色,略帶褐色。氣微,味酸。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酸;性涼 |
歸經 | |
功效 | 活血目血;利濕消腫;止痛;解毒 |
功效分類 | 祛風藥;活血藥;利水藥;解毒藥 |
主治 | 吐血;尿血;崩漏;外傷出血;水腫;胃痛;風溫痹痛;跌打損傷;瘡癰腫毒;蛇咬傷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研末,6-9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撒。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1.《分類草藥性》:治黃腫。 2.《四川中藥志》:能散血止血。治腎病黃腫、蛇咬傷及婦女火疳、熱疳。 3.《江西草藥》:祛風活血,利水消腫。 |
考證 | 出自《分類草藥性》。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Rhizoma Begoniae Pedatifid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Begonia pedatifida Levl. |
科屬分類 | 秋海棠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