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lei zhu hua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龍膽科植物輻狀肋柱花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一年生草本,高15-40cm。莖4棱,不分枝或少分枝,綠色或帶紫色。葉對生;無柄;葉片狹長披針形、披針形至線形,長至4.3cm,寬1.5-4mm,先端急尖,基部鈍,半抱莖,中脈在兩面均顯著;斏鸵干,直徑2-3cm,花枝不等長,長可達(dá)8cm;花萼深4裂,較花冠稍短或等長,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稍不整齊,長8-22mm;花冠輻狀,淡藍(lán)色,具深色條紋,花4深裂,裂片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形,先端鈍或急尖,基部兩側(cè)各具1個蜜腺,蜜腺管形,邊緣具不整齊的流蘇狀裂片;雄蕊4,著生于花冠筒基部,與裂片互生,花絲線形,花藥藍(lán)色,狹長圓形;子房劍形,無柄,長1.2-1.4cm,柱頭小,三角形,下延至子房基部。蒴果狹橢圓形或倒披針狀橢圓形。種子淡褐色,圓球形,光滑;ā⒐8-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東北、華北、西北至西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海拔1400-4200m的山坡草地及水溝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夏、秋季采收,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根呈細(xì)圓柱形,有多數(shù)須根,黃色,斷面黃白色。莖具4縱棱,有分枝,節(jié)明顯,節(jié)間長2-7cm,表面黃綠色或紫褐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中空。葉多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條形或條狀披針形,先端尖,基部略抱莖,全緣,面 有一突起的脈紋,綠色。聚傘花序,花具花梗,長2-5cm,具4棱,萼片5,狹條形,先端尖,花冠淡藍(lán)紫色,裂片5,長圓狀橢圓形,具7條深色脈紋。蒴果條形,淺棕褐色,先端2裂。氣微香,味苦。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全草含木犀草素-7-O-吡喃葡萄糖甙(cinaro- side),葒草素(orientin)等黃酮類化合物[1]。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苦;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利濕;解毒 |
功效分類 | 清熱燥濕藥 |
主治 | 黃肝型肝炎;外感頭 痛發(fā)熱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味苦、性寒,有清熱利濕功能,用于黃疸型肝炎,頭痛發(fā)熱等癥。 |
考證 | 始載于《內(nèi)蒙古植物志》。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Lomatogonii Rotati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Lomatogonium rota- tum(L.)Fries ex Nym [Swertia rotata L.] |
科屬分類 | 龍膽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