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白奴花、巖菠菜、石蓮 |
漢語拼音 | yan jin ca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巖梅科植物巖匙的全草。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多年生草本,高10-25cm。根莖長(zhǎng),近直立,粗3-4mm,有寬卵狀鱗片,頂端發(fā)出6-10片成蓮座狀的葉叢。葉基生;葉柄與葉片等長(zhǎng)或略超過葉片;葉片革質(zhì),倒卵狀匙形,長(zhǎng)約5-10cm,寬2.5-3.5cm,先端寬鈍形,有凸尖,向基部漸狹成狹楔形并下延于葉柄,無毛,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葉脈兩面不甚明顯,全緣;ㄝ汩L(zhǎng)往往幾等于葉,花后伸長(zhǎng),有花8-12朵,成傘形總狀花序;花梗長(zhǎng)6-11mm,常帶紅色,有短硬毛,基部有1大苞片,中部有2小苞片;花白色,兩性;萼片5,卵形,長(zhǎng)4-5mm,宿存;花冠鐘狀,5深裂,裂片舌形;雄蕊5,花絲頗寬,下都有微睫毛,與花冠裂片對(duì)生;子房扁球形,3室,花柱單一,長(zhǎng)等于花冠(在果期伸長(zhǎng)到9mm)蒴果圓球形,直徑3mm,包于萼內(nèi);ㄆ5-7月,果期7-9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四川、貴州、云南、西藏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林下陰處。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夏、秋季采收,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地上部分含有巖筋菜素(berneuxin),21-巴豆 ;袢镌磉霸21-tigloylbarringtogenol)C,2α,3α-二羥基熊果酸(2α,3α-dihydroxyursolic acid)和2α,3β-二羥基熊果酸(2α,3β-dihydroxyursolic acid)[1]。 根中含有貓眼草黃素(chrysosplenetin)B,22,23-二氫菠菜甾酮(22,23-dihydrospinasterone),菠菜甾醇(spinasterol)及22,23-二氧菠菜甾醇(22,23-dihydrospinasterol)[2]。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性微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祛風(fēng)散寒;止咳平喘;活血通絡(luò) |
功效分類 | 祛風(fēng)藥;平喘藥 |
主治 | 風(fēng)寒感冒;咳嗽;哮喘;跌打損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6~9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出自《四川常用中草藥》。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Berneuxia thibetica Decne.[Shortia thi- betica (Decne.)Franch.;Berneuxia yunnanensis Li] |
科屬分類 | 巖梅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