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地麻黃、地杉樹、鴨腳瓜子草 |
漢語拼音 | su mi cao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粟米草科植物粟米草或簇花粟米草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1.一年生草本,高10-30cm,全體無毛。莖鋪散,多分枝。基生葉蓮座狀,倒披針形;莖生葉常3-5片輪生或?qū)ι樞位驐l狀披針形,長1.5-3cm,寬3-7mm;葉柄短或近無柄。二歧聚傘花序頂生或腋生;花柄長2-6mm;萼片5,宿存,橢圓形或近圓形;無花瓣;雄蕊3;子房上位,心皮3。蒴果卵圓形或近球形,長約2mm,3瓣裂。種子多數(shù),腎形,黃褐色,有多數(shù)瘤狀突起。花果期8-9月。 2.與粟米草的區(qū)別在于:葉片匙形、線狀倒披針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長1-2.5cm,寬3-6mm,基部狹長,先端鈍或急尖,邊緣中部以上有疏離小齒。花簇生;種子表面有顆粒狀突起,具假種皮和種阜;宿萼稍長于果實。 |
資源分布 | 1.分布于山東以南至西南。 2.分布于臺灣、廣東、海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1.生陰濕處或田邊。 2.草生于曠野或海岸沙地上。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秋季采收,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1.地上部分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齊墩果酸(oleanolic acid),粟米草精醇(mollugogenol)A、B、D,L-鼠李糖基-D-葡萄糖基粟米草精醇(L-rhamnopyrano-syl-D-glucopyranosyl mollugogenol)A,牡荊素(vitexin),圣草素(eriodictyol),芹菜定-5-O-葡萄糖甙(apigenidin-5-0-glucoside),蹄紋天竺素-3,5-二-O-葡萄糖甙(pelargonidin-3,5-di-O-glucosi-de),粟米草素(mollupentin),6-C-β-D-吡喃木糖基-8-C-α-L-吡喃阿拉伯糖基芹菜素(6-C-β-D-xylopyranosyl-8-C-α-L-ara-binopyranosylapigenin)。 2.含牡荊素(vitexin),牡荊素-7-葡萄糖甙(vitexin-7-glucoside)和2"-對-香豆酰牡荊素-7-葡萄糖甙(2"-p-coumaroylvitexin-7-glucoside)。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粟米草地上部分對黃瓜芽枝霉有抗真菌作用,其有效成分為粟米草精醇A。粟米草精醇A尚有較強的殺精干作用,當(dāng)其濃度為0~300μg/ml時,對精子的運動和生存力有劑量和時間相關(guān)性作用,在300μg/ml時達最大作用。粟米草精醇A與精子共孵60min后,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被抑制,精子膜脂質(zhì)過氧化明顯增強,在電鏡下可見精子頭和尾區(qū)的膜明顯損害,精子頂體膜顯著腫脹和破壞。本植物的皂甙提取物對攀鱸(Anabas testudineus)的致死濃度為151.36×l0,在亞致死濃度(50×l0)時,能使攀鱸鰓上皮腫脹,毛細血管收縮,鰓上皮微水孔封閉,最后可使魚窒息而死亡。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淡;澀;性涼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化濕;解毒消腫 |
功效分類 | 清熱化濕藥;解毒消腫藥 |
主治 | 腹痛泄瀉;痢疾;感冒咳嗽;中暑;皮膚熱疹;目赤腫痛;瘡癤腫毒;毒蛇咬傷;燒燙傷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30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塞鼻。 |
用藥禁忌 | 《貴州民間藥物》:"忌辣椒、燒酒及姜、蔥。"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本品始載于《植物名實圖考》,云:"粟米草,江西田野中有之。鋪地細莖似篇蓄而瘦,有節(jié);三四葉攢生一處;梢端時間開小黃花如粟,近根色淡紅;根亦細韌。"根據(jù)以上記載及其附圖,所述與今粟米草相符。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1.Mollugo pentaphylla L. 2.Mollugo oppositifolia L. |
科屬分類 | 粟米草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