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ya gong shu z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樟科植物鴨公樹的種子。 |
動植物形態(tài) | 鴨公樹喬木,高8-18m。小枝綠黃色,除花序外,其他各部均無毛;頂芽卵圓形。葉互生或聚生于枝頂呈輪生狀;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橢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8-16cm,寬2.7-9cm,先端漸尖、基部銳尖,革質,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粉綠色。傘形花序腋生或側生,多個密集;花單性,雌雄異株;花破裂片4,卵形或長圓形;外面基部及中肋被柔毛,內面基部有柔毛;雄花能育雄蕊6,花絲長約3mm,基部有柔毛,退化子房卵形,無毛,花柱有稀疏柔毛;雌花退化雄蕊基部有柔毛,子房卵形,無毛,花柱有稀疏柔毛,柱頭盾狀。果橢圓形或近圓形,長約1cm,直徑約8mm;果梗長約7mm;略增粗;ㄆ9-10月,果期12月。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谷或丘陵地的疏林中。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冬季采摘成熟果實,取種子,除去雜質,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構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辛;溫 |
歸經 | |
功效 | 行氣止痛;利水消腫 |
功效分類 | 行氣止痛藥;利水消腫藥 |
主治 | 胃脘脹痛;水腫 |
用法用量 | 內服:煎湯,6-9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Neolitsea chuii Merr. |
科屬分類 | 樟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