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漢語拼音 |
xian qiu sh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食鹽的人工煅制品。
|
動(dòng)植物形態(tài) |
|
資源分布 |
主產(chǎn)于安徽桐城。銷福建及上海、漢口、廣州、天津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chǔ)藏 |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為細(xì)粒集合體。完整者呈盆狀、饅頭狀;上端截平,中間略下凹,下端半圓形,直徑6-7cm。表面平滑,白色或淡黃白色,有光澤;不透明。體較重,質(zhì)硬而脆,易砸碎,斷面呈不規(guī)則晶粒,具玻璃樣光澤。易潮解。氣微,味咸。本品易溶于水。(彩照25) 以塊整、色白、有光澤、具咸味者為佳。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含氯59.82%,硫酸鹽0.70%,鈉38.79%,鉀0.49%,鈣0.29%,稀鹽酸不溶物0.02%等,主要成分為氯化鈉(NaCl)。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取本品0.5g,加水5ml,使溶解,濾過,濾液顯鈉鹽和氯化物的各種反應(yīng)(參見“大青鹽”條)。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cè)定 |
|
炮制方法 |
取食鹽加潔凈泉水煎煮,過濾,將濾液加熱蒸發(fā),干燥成粉霜,再將粉霜放在有蓋的瓷碗內(nèi),置爐火上煅2小時(shí),冷卻后即凝成塊狀固體。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dòng)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咸;寒;無毒
|
歸經(jīng) |
心;腎;肺經(jīng)
|
功效 |
滋陰澀精;清心降火
|
功效分類 |
滋陰澀精藥;清心降火藥
|
主治 |
骨蒸勞熱;虛勞咳嗽;遺精;赤白帶下;暑熱心煩;口瘡;咽喉腫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研末,每次1.5-4.5g,每日2次;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吹喉。
|
用藥禁忌 |
水腫患者慎服。水腫消退后,可用本品代替食鹽。每日不超過2g。
1.《寶慶本草折衷》:“患腫渴及嗽,更服鹽,反增其極矣!
2.南藥《中草藥學(xué)》:“為水腫患者的食鹽代用品,但不宜太多。”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參見“秋石”條。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Sal Praeparatum
|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 |
|
科屬分類 |
鈉化合物類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