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鹿角棒、鹿角豆
|
漢語拼音 |
lu jiao cai
|
英文名 |
|
藥材基原 |
為墨角藻科植物鹿角菜的藻體。
|
動植物形態(tài) |
藻體黃褐色,軟革質(zhì),干后變黑色,一般高6-7cm,個別可達(dá)14.5cm,柄亞圓柱形,較短,其上二叉分枝2-8次,上部叉狀分枝角度較狹而不等長,且上部分枝的節(jié)間比下部的長;下部二叉分枝較為規(guī)則,叉狀分枝角度較寬。繁殖時,雙叉分枝的頂端膨大,形成生殖托,為紡錘形,較普遍分枝粗,有特殊的柄。至秋季,生殖托變?yōu)榻鼒A柱形或棍棒狀。成熟的生殖托為長角形;表面有顯著的結(jié)節(jié)形瘤狀突起,使分枝變得粗壯畸形。藻體髓部,由縱行的絲狀細(xì)胞組成,且有粘液。基部固著器圓錐形盤狀。
|
資源分布 |
分布于遼寧、山東等沿海。為黃海特有種。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中潮帶巖石上,在內(nèi)灣隱蔽處風(fēng)浪較小的巖石上,藻體分枝生長繁茂。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春、夏季收獲,洗凈,曬干。
|
藥用部位 |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 藻體呈團(tuán)狀,黑色,表面有白霜。展平后,長6-7cm,有的可長達(dá)14cm,主干甚短,有叉狀分枝,2-8次,有時可見分枝頂端有長角形生殖托,表面有瘤狀突起,使分枝變粗且畸形。固著器錐狀盤形。氣微腥,味咸。
|
中藥化學(xué)成分 |
含褐藻酸(alginic acid),粗蛋白,甘露醇(mannitol),鉀,碘等。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xué)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xué) |
|
藥代動力學(xué) |
|
毒理學(xué)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咸;大寒
|
歸經(jīng) |
|
功效 |
清熱化痰;軟堅(jiān)散結(jié)
|
功效分類 |
清熱化痰藥;軟堅(jiān)散結(jié)藥
|
主治 |
勞熱骨蒸;痰熱咳嗽;肺結(jié)核;癭瘤;瘰疬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0-15g。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yīng)及治療 |
|
選方 |
|
臨床運(yùn)用 |
|
各家論述 |
|
考證 |
|
藥物應(yīng)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Alga Pelveti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Pelvetia siliquosa Tseng et C.F.Chang[Pelvetia minor Noda]
|
科屬分類 |
墨角藻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中藥大辭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