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藥分類 |
西藥
|
作用分類 |
血液系統(tǒng)藥物\促凝血藥
|
英文名 |
Vitamin K1
|
漢語拼音 |
|
別名 |
植物甲萘醌,Phytomenadione
|
藥物組成 |
|
性狀 |
本品為黃至琥珀色稠狀透明液體,無臭或幾乎無臭,遇光易分解,不溶于水,易溶于植物油、乙醚、氯仿,微溶于乙醇。
|
功效 |
|
主治 |
防治維生素K缺乏而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癥。若有緊急需要或有急性出血情況,K1較其它制劑作用更快、更有效。然而在嚴重出血時,同時輸注新鮮全血或血漿則更為安全,因為投藥后需3小時以上才能制止活躍性出血。本品通過內源性阿片樣物質介導,有鎮(zhèn)痛作用,偶用于膽石癥或膽道蛔蟲癥引起的膽絞痛。
1.口服抗凝藥所致低凝血酶原血癥 香豆素類抗凝藥輕度過量引起的輕度凝血酶原時間延長或出血癥,只需停藥即可糾正。中度或嚴重出血可選用維生素K制劑,但需考慮到過量常干擾需要抗凝的基礎病治療。如出現(xiàn)這種情況,需應用更大劑量的抗凝藥以重建抗凝。
2.新生兒出血癥 西方國家推薦新生兒常規(guī)給一劑維生素K1以預防新生兒出血癥。國內大多醫(yī)院已予采用,特別是母親在妊娠期曾接受抗凝或抗驚厥治療的嬰兒,出生時應接受預防量維生素K1。K1引起的高膽紅素血癥或溶血性貧血發(fā)生率低于其它維生素K制劑,尤其適合于早產(chǎn)兒。
3.其它疾病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 癥維生素K1常用于阻塞性黃疸、膽瘺、慢性腹瀉、廣泛腸段切除后,因腸吸收利用功能不良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癥。某些藥物如水楊酸、磺胺、奎寧、奎尼丁或廣譜抗生素可干擾維生素K活性導致低凝血酶原血癥,故有指征與維生素K合并應用,或停用擾亂凝血機制的藥物,二者擇一。維生素K也適用于母乳或人工喂養(yǎng)的嬰兒腹瀉后,或其它原因的維生素K缺乏癥。
4.殺鼠藥二苯茚酮鈉(diphenadione sodium,敵鼠鈉)中毒解救,需大劑量。
|
用途 |
|
方解 |
|
藥理作用 |
維生素K是位于肝細胞內漿網(wǎng)的羧化酶輔因子,能促進因子Ⅱ、Ⅶ、Ⅸ、Ⅹ的無活性前體蛋白氨基末端谷氨酸的加羧基作用。γ-雙羧基化的凝血因子,通過與Ca++的橋聯(lián),云集在血小板膜磷脂表面。高度濃集的凝血因子在止血階梯反應中相繼活化,導致凝血酶在血小板表面生成,產(chǎn)生止血功能。維生素K缺乏將使上述凝血因子功能降低,雖然免疫學測定無活性前體蛋白的抗原量仍可正常。這種功能性低凝血酶原血癥可致凝血障礙,產(chǎn)生出血傾向。足量維生素K能逆轉香豆素類口服抗凝藥(如華法林)對肝臟合成活性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
|
體內過程 |
口服維生素K1,在膽鹽乳化脂肪參與下始能經(jīng)近端小腸吸收,通過淋巴管進入血循環(huán)。肌內注射或靜脈滴注的維生素K1則隨β脂蛋白轉運。吸收后的藥物短期集中在肝內被利用。蛋白羧化作用中被氧化成環(huán)氧維生素K1,然后經(jīng)維生素K1還原酶還原成維生素K1,這是一種循環(huán)過程。維生素K體內分解代謝十分緩慢,主要以氧化衍生物或葡萄糖醛酸類形式,少量以游離形式通過膽道排泄,一部分經(jīng)尿排出,體內只有少量積貯。
口服維生素K1后6-12小時或腸外給藥后1-2小時,血漿內維生素K依賴性凝血因子增加,12-24小時可改善凝血酶原時間。妊娠31-38周的新生兒單次給維生素K12mg,6-12小時維生素K1血清水平自基礎值17ng/ml升至213-275ng/ml,第5天仍可達65ng/ml。維生素K1能通過胎盤,分娩前11-47分鐘,維生素K11mg靜脈注射,能使母體血漿維生素K1水平達45-93ng/ml,臍血藥物濃度平均0.14ng/ml。人乳能分泌維生素K1,但含量較牛乳為低。哺乳婦女單劑維生素K120mg,12、36、48小時后乳汁中維生素K1含量增至140、50、5ng/ml。
|
劑型 |
注射劑
|
規(guī)格 |
注射劑:1ml:10mg。
|
用法用量 |
維生素K可口服或腸外給藥,給藥方式取式于凝血酶原缺乏的嚴重程度。膽汁分泌減少者,維生素K1腸外給藥,適用于胃腸道不能吸收或不能保持藥物血濃度的患者。靜脈給藥只適用于不能采用其它途徑投藥的患者,例如過低的凝血酶原血癥注射局部易于出血或其他不宜皮下或肌內注射者。靜脈注射可用5%葡萄糖溶液、5%葡萄糖鹽水、0.9%氯化鈉注射液為稀釋液體,緩慢輸注,速度不超過1mg/為口服劑。
1.抗凝藥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癥臨床無出血傾向者:維生素K12.5-10mg/d,皮下注射或肌內注射。僅個別患者需要25mg/d。
為避免重建抗凝時發(fā)生耐藥現(xiàn)象,宜采用最低有效劑量,維持糾正后的凝血酶原時間值略高于有效抗凝線即可?诜呙咳1-2次重復給藥,腸外給藥者每6-8小時重復給藥。
低凝血酶原血癥伴臨床出血者,維生素K110-50mg緩慢靜注,必要時每4小時重復。
2.新生兒出血癥 嬰兒出生后立即肌注或皮下注射維生素K10.5-1mg,可預防新生兒或早產(chǎn)兒出血癥。少數(shù)需重復用4-7天。母親分娩前12-24小時內給維生素K11-5mg肌注,也可預防新生兒出血癥,但多不主張給母親用藥。
3.其它疾病引起的低凝血酶原血癥 維生素K12-25mg腸外給藥,很少需要25mg/d以上,偶有采用50mg/d。兒童凝血酶原缺乏每日用量2mg,較大兒童5-10mg緩慢靜脈注入。
為預防低凝血酶原血癥,長期全胃腸外營養(yǎng)成人患者需要維生素K15-10mg/kg,每周注射1次,兒童2-5mg,每周1次。嬰兒喂養(yǎng)期(母乳或人工)維生素K11mg/d肌注。嬰兒腹瀉數(shù)日則需1mg/d肌注。
|
不良反應 |
維生素K相對無毒性。初次接受K1靜脈注射者,輸注過速,偶可發(fā)生類似過敏反應的副反應,包括:胸痛、胸束縛感、面潮紅、多汗、虛脫、呼吸困難、抽搐、心律失常、紫紺、意識模糊、味覺異常、支氣管痙攣、脈搏速弱、短暫低血壓,甚至休克、心跳驟停等。局部肌內注射處偶可發(fā)生紅腫、疼痛、硬結、蕁麻疹樣皮疹。不良反應是由于藥物本身抑或注入顆粒物質所致尚不清楚。故靜脈注射K1應限于急診需要,經(jīng)稀釋或緩慢輸注。新生兒或早產(chǎn)兒由于酶系統(tǒng)不成熟且排泄功能不良,劑量過大(10-20mg/d)易引起高膽紅素血癥或氧化損傷性溶血。用維生素K1發(fā)生的新生兒溶血或高膽紅素血癥較應用維生素K3者少。
|
注意事項 |
1.維生素K1對先天性或嚴重肝病所致的低凝血酶原血癥無效。劑量過大反能加重肝損害,使凝血酶原時間更為延長。試驗劑量無效者提示疾病非維生素K依賴性,無必要重復投藥。維生素K不能拮抗肝素的抗凝作用。
2.維生素K1與苯妥英鈉混合2小時后出現(xiàn)顆粒沉淀,維生素K1與維生素C、B12、右旋糖酐混合,溶液失去透明性。
3.注射劑維生素K1含苯甲醇(防腐劑),劑量過大〔100-400mg/(kg·d)〕對新生兒有毒性。故提倡按規(guī)定劑量給藥。
4.口服抗凝劑時不應同時經(jīng)給生素K1,除非為了治療抗凝過度。
|
貯藏 |
避光貯于干燥低溫處。
|
備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