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 品 名 稱 | 氯化鈉 |
英 文 藥 名 | Sodium Chloride |
其 他 名 稱 | Isotonic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Concentrate Sodium Chloride Injection、Sodium Chloride Solution、Sodium Chloride Collyrium、等滲氯化鈉注射液、濃氯化鈉注射液、氯化鈉溶液、氯化鈉洗眼液。 |
藥 理 作 用 | 電解質(zhì)補充藥。Na+、Cl-是機體重要的電解質(zhì),正常人體內(nèi)平均總鈉量為150g,大部分(44%)以氯化鈉形式存在于細胞外液(血液及組織液),小部分(9%)存在于細胞內(nèi),對維持血液和細胞外液的容量和滲透壓起重要作用。細胞外液中鈉離子占陽離子含量的90%,由于細胞外液中陰離子的總量隨陽離子的總量而升降,所以鈉離子和它相應(yīng)的陰離子一起產(chǎn)生的晶體滲透壓在細胞外液中也占晶體滲透壓的90%左右,因此血漿鈉離子量對滲透壓起著決定性作用,是保持細胞外液滲透壓和容量的重要成分。鈉還以碳酸氫鈉的形式構(gòu)成體液緩沖系統(tǒng)中主要的緩沖堿,對調(diào)節(jié)體液的酸堿平衡也具有重要作用。血清鈉離子濃度經(jīng)常保持在135-145mmoL/L的水平,這一濃度的鈉離子是維持細胞興奮性、神經(jīng)肌肉應(yīng)激性的必要保證。體內(nèi)大量丟失鈉,可發(fā)生低鈉綜合征,表現(xiàn)為全身虛弱、精神怠倦、表情淡漠、肌肉陣攣、循環(huán)障礙等,重則譫妄、昏,迷、以至死亡。氯化鈉可有效地防止低鈉綜合征。在胃腸道,鈉通過腸黏膜細胞的主動轉(zhuǎn)運,幾乎全部被吸收。Na+主要由腎臟排泄,僅少部分由汗中排出。正常人每日需從飲食中攝取氯化鈉10-15g,同時也等量排出。 |
臨 床 應(yīng) 用 |
(1)等滲性失水:原則上給予等滲氯化鈉注射液(0.9%)或復(fù)方氯化鈉注射液,補 充體液及Na+、Cl-。也可防止脫水和休克。 (2)輕、中度代謝性堿中毒,尤其是低氯性堿中毒:給予等滲氯化鈉注射液(0.9%)或復(fù)方氯化鈉注射液500-1000ml。 (3)外用:等滲氯化鈉溶液(0.9%)用于沖洗傷口,沖洗眼部等。 (4)等滲氯化鈉注射液(0.9%),可用作注射用藥的溶劑或稀釋劑。 (5)口服等滲氯化鈉溶液(0.9%),適用于急性胃腸炎惡心、嘔吐不嚴重者。 (6)用于防治由于氯化鈉的攝入量不能補償排出量所引起的低鈉綜合征。 |
禁 忌 癥 | |
不 良 反 應(yīng) | 應(yīng)用過量可致水鈉潴留,引起水腫、血壓升高、心率加快、胸悶、吸收困難、急性左心衰竭等,引發(fā)高鈉血癥和低鉀血癥,并可致碳酸氫鹽丟失。 |
制 劑 規(guī) 格 | 注射劑0.9%:10ml,100ml,250ml,500ml,1000ml。 |
注 意 事 項 |
(1)復(fù)方氯化鈉注射液含Na+和C1-的量均為154mmol/L,而含Cl-量則比血漿高,因而大量應(yīng)用可引起或加重酸中毒。 (2)10%NaCl即濃氯化鈉注射液,用10%葡萄糖注射液稀釋成3%后靜滴,可用于治療低鈉綜合征,按3%氯化鈉12ml/kg計算,在2-3小時內(nèi)靜脈滴完,此量約提高血鈉lOmmol/L。 (3)由于補充生理鹽水會增加血容量,有可能使原發(fā)疾病加重,心、腎功能不全者慎用,水腫性疾病如腎病綜合征、肝硬化腹水、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竭、腦水腫、特發(fā)性水腫、急性腎功能衰竭少尿期、高血壓、低鉀血癥、顱內(nèi)壓升高等患者慎用。肺水腫患者禁用。 (4)生理鹽水(pH值:7)較體液(pH值:7.4)相對為酸性,因生理鹽水含Na+、Cl-各為154mmol/L,比正常血漿氯離子濃度(Na+、Cl-之比為142:103)高出約50%,對已有酸中毒者如大量使用,可引起高氯性酸血癥。防止氯化物輸入過多的較好辦法是,采用碳酸氫鈉-生理鹽水或乳酸鈉-生理鹽水,同時還可糾正酸血癥。 (5)使用本品注射劑前請詳細檢查,如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切勿使用:藥液渾濁,瓶身、瓶口有細微破裂,封口松動。 |
參 考 文 獻 |
邵孝鉷 遲寶蘭,2006. 基層全科醫(yī)生診療指南第五卷.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 邵孝鉷 遲寶蘭,2006. 基層全科醫(yī)生診療指南第六卷.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 邵孝鉷 遲寶蘭,2006. 基層全科醫(yī)生診療指南第七卷.北京:學(xué)苑出版社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四川美康醫(yī)藥軟件研究開發(fā)有限公司主編,2004.藥物臨床信息參考.四川: 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 徐叔云,2004.臨床藥理學(xué)第三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