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菴(艸閭)草、菴 (艸閭)篙、淹 (艸閭)、覆(艸閭)、臭篙、庵蒿 |
漢語拼音 |
An lu |
英文名 |
all-grass of keiske Wormwood |
藥材基原 |
為菊科植物菴(艸閭)的全草。 |
動植物形態(tài) |
菴(艸閭),多年生草本,莖高30-100cm。主根明顯,側(cè)根多數(shù);根狀莖短,有少數(shù)營養(yǎng)枝。莖直立,常叢生,具柔毛,中部以上常分枝。下部葉在花期枯萎,中部葉倒卵形勤儉到卵狀匙形,長4-6cm,寬2-4cm,先端鈍尖,基部漸狹,楔形,中部向上邊緣有疏鋸齒或淺裂齒;上面無毛或有微毛,下面色淺,稍有絹毛;上部葉長圓形,有微齒或全緣。頭狀花序多數(shù),于莖頂和分枝上排列成疏散的復總狀花序,長達40cm,有細長的花梗及細小的苞葉;總苞球形,寬3-3.5mm;總苞片3-4層,背面綠色,內(nèi)層邊緣寬膜質(zhì),無毛;雌花6-10朵;中間兩性,花13-18朵,均為管狀,淡黃色,兩性花花柱分枝先端為披針形突漸尖。瘦果長約2mm。花、果期8-11月。 |
資源分布 |
分由于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山東等地。 |
生態(tài)環(huán)境 |
生于山坡、路旁、草地、灌叢及疏林下。 |
藥用植物栽培 | |
采收和儲藏 |
8-9月割取全草,曬干或鮮用。 |
藥用部位 |
本植物的果實(菴LV子)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
生藥材鑒定 |
性狀鑒別,莖多分枝,被柔毛。葉互生,葉片廣卵形勤儉到卵形,邊緣具缺刻狀粗齒,背面色淡,有絹毛。頭狀花序多數(shù),球形,花黃色。 顯微鑒別,莖橫切面:表皮細胞1列,外被角質(zhì)層,亦見表皮毛或其殘基。表皮下可見少量厚角組織(老芭表皮下可見木栓層,有時因次生組織的增加而使表皮脫落);皮層薄壁細胞數(shù)列,淀粉鞘明顯。醫(yī)學全在線www.med126.com維管組織連續(xù)成環(huán)。韌皮束多斷續(xù)環(huán)列,其外方具帽狀纖維束,纖維細胞壁厚,木化。次生木質(zhì)部內(nèi)纖維眾多,木化。髓部有小型草酸鉦簇晶散在。 葉表皮特征:上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彎曲。下表皮細胞垂周壁波狀或深波狀彎曲。氣孔見于下表皮,不定式。非腺毛丁字形,柄部常由3細胞組成,頂細胞橫生,甚狹長(580-1500μ m),兩端尖。 |
中藥化學成分 | |
理化性質(zhì) | |
中藥化學鑒定 | |
中藥有效成分結(jié)構(gòu)式的測定 | |
炮制方法 | |
劑型 | |
中藥制藥工藝 | |
藥理作用 | |
藥理學 | |
藥代動力學 | |
毒理學 | |
藥物配伍 | |
藥性 |
味辛;苦;性溫 |
歸經(jīng) | |
功效 |
行瘀通經(jīng);祛濕 |
功效分類 |
活血祛瘀藥 |
主治 |
婦女血瘀經(jīng)閉;跌打瘀腫;風濕痹痛 |
用法用量 |
內(nèi)服:煎湯,15-30g;或研末;或搗汁飲。 |
用藥禁忌 | |
不良反應及治療 | |
選方 |
①治諸瘀血不散,變成癰: 生菴LV蒿,搗取汁一升服之。(《廣利方》)②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痛:菴LV五錢至一兩。水煎服。(蘇醫(yī)《中草藥手冊》) |
臨床運用 |
醫(yī)學全在線www.med126.com |
各家論述 |
1.《千金翼方》:治痰血,菴LV草汁服之;亦可散服之,日三。 2. 蘇醫(yī)《中草藥手冊》:祛風濕。治風濕關(guān)節(jié)痛。 3.《藥材資料匯編》:散瘀血,止痛,通經(jīng),利尿,消腫。 |
考證 |
出自《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
藥物應用鑒別 | |
藥典收錄 | |
藥材拉丁名 |
Herba Artemisiae keiskeanae |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 |
Artemisia Keiskeana Miq. |
科屬分類 |
菊科 |
出處 |
《中華本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