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證]
四肢主要動脈的血栓栓塞,除有些部位(如上肢腋動脈)常有足夠的側支循環(huán),經(jīng)過積極的非手術治療,能夠維持充足的血運,可以不需進行手術外;在其他部位一經(jīng)確診,不管病肢的側支循環(huán)是否充足,均應考慮手術摘除,以防血栓向遠端及近端延伸,使病肢發(fā)生不可逆的缺血性變化。尤其在下肢,非手術治療多不易見效,病肢即使不發(fā)生壞疽,也將造成長期的慢性缺血性改變而致殘廢。
手術應越早施行越好,最好在發(fā)病6~8小時內;但并不受這一時間的限制,有的病例在發(fā)病數(shù)日后,手術仍能成功。凡是病肢尚未明顯壞疽,遠端血管內血液尚未凝因時,手術都有成功的可能。
腹主動脈分叉處血栓摘除手術對病人的負擔雖然較重,但如果不給予積極治療,則將導致死亡,所以手術更屬必要。除病人已處于瀕死狀態(tài)者外,均應盡量爭取手術的機會而不可輕易放棄。腹主動脈分叉處血栓,可經(jīng)腹部或股部的途徑摘除。任何一種途徑都不一定能單獨取得滿意效果,而常需聯(lián)合使用,故應同時作好兩種途徑的準備。一般先采用經(jīng)腹部途徑;但對某些心臟病嚴重的病人,可先切開股動脈摘除血栓。如不能解除血栓阻塞時,再加作經(jīng)腹部途徑手術。下面以腹主動脈分叉處血栓摘除術為例加以介紹。
[術前準備]
1.定位 從病肢的顏色、溫度、感覺、脈搏等(或必要時作動脈造影)判定血栓阻塞的部位。
2.皮膚準備 腹部和雙側下肢均應準備。
3.出血、凝血和凝血酶原時間的測定 以備術中和術后可能需要的抗凝治療。
4.抗凝劑 手術前可以開始使用抗凝劑,通常靜脈注射肝素50~100mg,每6小時1次,保持凝血時間在15分鐘左右。在使用抗凝劑中,可以照樣進行經(jīng)股動脈途徑的手術,因股動脈顯露容易,止血簡單,不必過多顧慮術后出血問題;但要盡量避免經(jīng)腹部途徑,如必須采用時,則應在最后一次肝素注射4小時以后,或在使用等量的魚精蛋白以中和肝素后再開始手術。
5.交感神經(jīng)節(jié)阻滯 一般阻滯兩側第2、3腰交感神經(jīng)節(jié),每處注1%普魯卡因10ml以解除病肢血管的反射性痙攣,緩和缺血及減少疼痛。為了爭取時間及早施行血栓摘除術,可不強調在術前使用;但對于延期手術或術后的病例,交感神經(jīng)節(jié)阻滯很有作用。在使用抗凝劑期中,則應慎重采用交感神經(jīng)節(jié)阻滯,以免引起深部組織血腫。
6.解痙藥物的應用 解痙藥物(例如在血栓阻塞部位以上的動脈內注射罌粟鹼0.03g,或1%普魯卡因5~10ml,每日3~4次),對于解除血管痙攣也有作用,但不很可靠。
7.病肢處理 保持病肢于通常室溫下,放在略低于心臟水平位,并用大量棉墊包裹,以免遭受外傷和壓迫,又可保暖。冷凍會引起血管收縮,加熱將增加局部的新陳代謝,反而促使組織壞死,均應禁用。
8.心臟病治療 大量使用洋地黃或利尿劑,可以促使血栓的擴大,須加注意。而血栓摘除本身,尤其在局麻下經(jīng)股動脈途徑進行的手術,卻可減輕心臟的負擔。因此,并有嚴重心臟病的病人在適當處理心臟病的同時,應爭取及早施行血栓摘除手術。
[麻醉]
經(jīng)腹部途徑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經(jīng)股部途徑常用局麻。
[手術步驟]
1.體位 仰臥位。整個腹部、腹股溝部和雙側大腿至膝關節(jié)稍下處皮膚,均應消毒。
⑴切口 | ⑵控制近、遠端動脈 |
2.切口、顯露 腹部正中切口或左側正中旁切口[圖1 ⑴]。進腹后,用紗布墊分別將橫結腸推向上方,將小腸推向右方,以顯露腹主動脈下段及其分叉處。沿主動脈及雙側髂動脈切開后腹膜,觀察及捫診確定栓塞的部位及范圍。在血栓阻塞近端,動脈搏動明顯有力;但從阻塞部開始,搏動即突然消失。阻塞處動脈膨大、發(fā)硬、管壁呈紫紅色。阻塞遠端的動脈往往因痙攣而變細。探查時,手法要輕柔溫和,以免血栓碎塊脫落到遠側動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