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野黃菊花、苦薏、山菊花、甘菊花。
來源 為菊科植物野菊Chrysantbemum indieum L.的頭狀花序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達1m。莖基部常匍匐,上部多分枝。葉互生,卵狀三角形或卵狀橢圓形,長3~9cm,羽狀分裂,裂片邊緣有鋸齒,兩面有毛,下面較密;葉柄下有明顯的假托葉。頭狀花序直徑2~2.5cm,排成聚傘狀;總苞半球形,總苞片4層,邊緣膜質(zhì),外層橢圓形;花小,黃色,邊緣舌狀,先端3淺裂,雌性;中央為管狀花,先端5裂,兩性;ㄆ9~11月,果期10~11月。生于路旁、山坡、原野。全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采制 秋、冬二季花初開放時采摘,曬干或蒸后曬干。
性狀 花序呈類球形,直徑0.3~1cm,棕黃色?偘4~5層苞片組成。舌狀花l輪,黃色,皺縮卷曲;管狀花多數(shù),深黃色。體輕。氣芳香,味苦。
化學成分 含揮發(fā)油,油中含菊醇(chrysol)、菊酮(chrysanthenone)、 a-蒎烯、樟腦、龍腦、樟烯等,尚含野菊花內(nèi)酯(yejuhualactone)、野菊花素A(artoglasin A)、刺槐苷(acaciin)、蒙花苷(linarin)、菊苷、木犀草素。
藥理 有明顯的降壓作用,主要由于總外周阻力下降所致;有抗病毒及抗菌作用,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白喉桿菌及痢疾桿菌均有抑制作用。
性味 性微寒,昧苦、辛。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用于疔瘡癰腫,目赤腫痛,頭痛眩暈。用量9~15g。
配伍應用 ①疔瘡癰腫:配蒲公英、決明子。②目赤腫痛:配決明子、蟬蛻。③頭痛眩暈,高血壓:配夏枯草、決明子。④咽喉腫痛:配金銀花、桔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