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phlegm-wetness in water orbiculus |
拚音 | SHUILUNTANSHI |
別名 | 中醫(yī):暴盲,云霧移睛,西醫(yī):玻璃體混濁,視網(wǎng)膜脈絡膜病變,眼內出血,視網(wǎng)膜脫離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本證為眼科臨床常見病種,多由脾不健運水濕內停發(fā)展而成,為虛實挾雜證。標實為痰濕阻絡,上犯清竅。本虛乃脾氣不足,運化失司。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本證為眼科臨床常見病種,多由脾不健運水濕內停發(fā)展而成,為虛實挾雜證。標實為痰濕阻絡,上犯清竅。本虛乃脾氣不足,運化失司。由于其病因病機演變過程不同,其臨床癥狀也不一樣。云霧移晴中現(xiàn)痰濕癥,為痰濕內蘊,濁邪上泛。視物變形伴見痰濕癥,乃脾為濕困,痰濕上凌清竅。暴盲中出現(xiàn)痰濕證,為神氣虛弱,不能敷布津液,水濕上乘,玄府閉塞。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外觀黑白分明,內無翳障氣色自覺眼前有飛蚊幻視,或如蠅飛蝶舞,或如云霧在眼前漂動,或視物變形,視大如小,視直如曲,或視物昏暗,或突然盲而不見。全身伴有頭重頭悶,身困而軟,倦怠喜臥,腹脹納呆,或泄瀉,咳嗽有痰,色白質薄,喘促胸悶,惡心欲嘔,面色不潤,或虛浮,舌淡質嫩,苔白滑膩,脈滑或緩。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治療法則: 健脾理氣,除濕化痰,止咳平喘。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藥 1.基本方藥:(1)豬苓散(改湯)加減:車前子10克、豬苓10克、木通6克、大黃10克、桅子10克、萹蓄10克、蒼術10克、橘紅10克、半夏10克。本方適用于濁邪上 泛,經脈受阻之痰濕證。 (2)溫膽湯加減:陳皮10克、姜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枳殼10克、竹茹 10克、瓜蔞15克、批把葉10克、香附10克、杏仁10克、白術10克。本方適用于脾虛濕困,運化失常之痰濕證。 (3)參苓白術散加減:黨參10克、白術10克、茯苓12克、白扁豆10克、陳皮10克、 山藥10克、桔梗10克、砂仁10克、苡仁15克、豬苓10克、桂枝6克、澤瀉10克。本 方適用于脾虛不運,水濕上凌之痰濕證。 (4)六君子湯加減:陳皮12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甘草6克、黨參10克、白 術10克、砂仁10克、藿香10克、車前子10克、郁金10克、升麻10克。本方適用于清陽被遏,濁氣不化之痰濕證。以上方藥,水煎取汁300毫升,微溫,分2次服完,每日1劑。 2.加減變化:食不消化者加枳殼10克、砂仁10克、神曲10克;大便稀薄者加蔻仁 10克、藿香10克、干姜10克;胸悶氣促者加木香10克、紫蘇葉10克、法半夏10克;咳痰色白質薄者加砂仁10克、枇杷葉10克、白術10克;痰色黃稠者加黃連6克、黃芩10克、桑白皮15克;頭重而悶者加羌活10克、蔓荊子10克、杏仁10克;腎陽不振,形寒肢冷者加附片10克、肉桂10克、白術10克;眼瞼浮腫者加豬苓10克、白茅根、車前子各10克;下肢水腫者加漢防己、瞿麥各10克、苡仁20克;云霧移睛者加郁金、三棱各10克、莪術10克;血灌瞳神前部者加昆布10克、海藻10克、炮甲殊10克。 (二)飲食療法 (1)粟米綠豆粥:粟米200克、綠豆100克,洗凈,水適量,熬成粥,或加少量白糖,有健脾去濕之功。 (2)苡米赤豆粥:苡米100克、赤小豆100克、白扁豆50克,水1000毫升。先煮赤小 豆、白扁豆,待熟爛后加入苡仁米,再煮至苡米熟爛成粥狀,加入適量之白糖,每日食之,有利濕,健脾,祛痰之功。 (3)茯苓山藥粥:茯苓粉200克、山藥粉200克,水適量,先將水大火煮沸后,將茯 苓粉、山藥粉倒入鍋內,并不斷攪拌,成糊狀加入白糖食之,有利尿、扶脾、益陰作用。 (4)桔并粥:金桔餅100克、白米100克,先將桔餅切碎,待白米煮成粥狀時,倒入 桔餅,再煎至開,早晚食之,有化痰理氣作用。 施治要點: (一)本證為脾虛不能運化,濕聚成痰之標實本虛證。按常規(guī)治療,先以攻邪(除濕 化痰)為主,佐以扶脾固本(健脾益氣),待邪勢已去,則健脾為要,佐以祛邪。然而,濕有內外之分;痰有寒熱之別,立法制方應因證而設。內濕宜苦寒黃芩,木通燥之;外濕宜滲淡茯苓,澤瀉利之。寒痰宜溫化,半夏、南星除之,熱痰宜清化,前胡、貝母潤之。 (二)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不運化水濕,肺不敷布津液,濕漬于肺,阻礙氣機升降,遏郁成痰。因此在治療本證的全過程中,健脾與理肺二者,不可偏執(zhí),健脾則運化正常,理肺則水濕敷布,氣機通暢,玄府疏利,健脾用參苓白術散。理氣用平胃散加杏仁、砂仁、苡仁、牛蒡子。 (三)對治療痰濕之疾,一般不宜大辛太熱之藥物,以免化燥傷陰。但又不宜大苦大寒之藥物,使?jié)裥澳郎换。至于濕從寒化而傷陽氣者,又宜溫熱藥助陽以燥濕,除選用苦溫燥濕藥物外,還要配合溫運脾陽的藥物,如干姜,附子;濕以熱化而傷陰者,則又當選用養(yǎng)陰與去痰藥物配伍,以清熱化濕而不傷津液,如沙參、石斛、蘆根、藿香、佩蘭、苡米等。 |
中藥 | |
針灸 | 1.體針:取穴:球后、睛明、太陽、陽白透魚腰、四白、合谷、絲竹空、上關、光明、足三里、肝俞,每次選5~6穴,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2.耳針:取穴:目1、目2、眼、腎、肝,腎上腺、皮質下,每次3~4穴,留針30 分鐘,每日1次。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1.濕分內外,外濕的形成為居處、工作環(huán)境潮濕,涉水淋雨;內濕為脾虛不運,水濕內漬,均可導致疾病,因此平素所處環(huán)境宜干濕適中,陽光充足。 2.勞瞻竭視,窮役目力,也為損目之本,要勞逸結合,過勞或不勞,均有損于目 力,礙于視力的恢復。飲食要調節(jié),房事應節(jié)制。 3.調養(yǎng)與精神治療的重要性。特別是對療效較慢的內眼病。更應保持七情和暢,避免因病而郁。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