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child viral myocarditis |
拚音 | BINGDUXINGXINJIYAN(XIAOER) |
別名 | 中醫(yī):心悸,胸痹,溫毒。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心血管系統(tǒng)疾。▋嚎)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侵犯心臟所致的局灶性或彌漫性心肌間質性炎性浸潤和心肌纖維的變性或壞死性病變,有的可伴有心包或心內(nèi)膜炎癥改變。 |
中醫(yī)釋名 | |
西醫(yī)病因 | 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病毒種類甚多,有柯薩奇病毒、?刹《、脊髓灰質炎病毒、肝炎病毒、流感病毒、麻疹病毒、單純皰疹病毒以及流行性腮腺炎病毒等。其中以柯薩奇病毒B組1~5型最常見。 |
中醫(yī)病因 | 本病以外感溫熱邪毒為主要發(fā)病因素,而勞累過度、情志損傷等亦可致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肺、脾、腎。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本病多見于學齡及學齡前兒童。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本病的發(fā)病機理尚不完全清楚,目前已知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纖維引起變性或壞死性病變?赡芘c病毒的溶細胞作用和病毒誘導產(chǎn)生的細胞毒T淋巴細胞(CTL)對感染的心肌細胞的殺傷作用有關。此外,在本病發(fā)病機理中,亦可能有變態(tài)反應或自身免疫反應參與。 |
中醫(yī)病機 | 病機要點為邪犯人體,心氣受損,痰飲內(nèi);蝠鲅杞j。主要病理產(chǎn)物為痰飲及瘀血。究其病性,在本為心氣不足,屬虛,在標為熱毒、痰飲、瘀血,屬實。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本病在臨床一般先見發(fā)熱、咽痛、泄瀉,繼之出現(xiàn)心悸氣短,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等癥,臨證之時應首先分清虛實緩急。若僅見心悸,胸悶,頭暈等為輕、為緩,可因證施治。若兼見氣喘倚息不得臥,口唇青紫,自汗不止,肢冷畏寒則為急、為重,須急以救逆。 (一)急性期 1.邪毒內(nèi)蘊 主證:初見發(fā)熱咽痛,鼻塞流涕,泄瀉腹痛,繼之出現(xiàn)心悸,胸悶氣短,舌質紅,苔薄黃,脈數(shù)。 分析:本證由溫熱邪毒,侵犯人體,襲肺損心所致。外邪犯人,肺衛(wèi)失調,故見發(fā)熱,咽痛諸癥。熱毒內(nèi)蘊,上犯于心,耗其心氣,故見心悸氣短。心氣不足,鼓動無力,血行不暢,故見胸悶。 2.心陽虛脫 主證:起病急驟,氣喘倚息不得臥,口唇青紫,心悸惕動,煩躁不安,自汗不止,手足不溫,舌質淡,苔白,脈微欲絕。 分析:本證由素體虛弱,復感外邪,心陽不振,陽氣虛衰所致。心陽不振,不能溫煦鼓動,血脈運行不暢,故見心悸氣短,口唇青紫。邪氣過盛,正不敵邪,氣機逆亂,心陽虛脫,故見氣促倚息不得臥,手足不溫等癥。 (二)恢復期 1.氣陰兩虛 主證:心悸氣短,胸悶憋氣,自汗乏力,夜眠不安,心煩易怒,頭暈目眩,舌質紅,苔薄白,脈細或結代。 分析:本證由久病傷正,氣陰兩虧所致。氣陰不足,心失所養(yǎng),故見心悸胸悶。陰血虧虛,不能上營于腦,故見頭暈目眩。陰虛陽亢,心火內(nèi)動,擾亂心神,故見心煩易怒。 2.氣虛血瘀 主證:心悸不安,胸悶刺痛,面色不華,唇色紫暗,舌質暗紫,或有瘀點,脈沉澀或結代。 分析:本證由病程遷延,心氣不足,氣不行血所致。心氣虧虛,鼓動無力,瘀血內(nèi)生,痹阻心脈,故見胸悶刺痛,唇色紫暗。血脈不暢,無以上榮,故見面色不華。心失所養(yǎng),故見心悸不安。 3.痰濕內(nèi)阻 主證:心悸氣促,胸痛不適,頭暈目眩,脘悶納呆,口渴不飲,舌體胖,舌質淡,苔白膩,脈滑或結代。 分析:本證由肺脾兩虛,水津不布,痰飲內(nèi)停所致。痰飲之邪,上凌于心,故見胸悶氣促。上犯清陽,故見頭暈目眩。內(nèi)犯腸胃,故見脘悶納呆,口渴不飲。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一、臨床診斷依據(jù) (一)主要指標 1.急、慢性心功能不全或心腦綜合征。 2.有心臟擴大、奔馬律或心包炎表現(xiàn)之一 (臨床、心電圖、X線、超聲心動圖)。 3.心電圖(包括Holter監(jiān)測)有明顯心律失常 ①,ST-T改變 ②(持續(xù)4天以上,伴動態(tài)變化),心肌梗塞樣圖形或運動試驗陽性之一。 4.發(fā)病1個月內(nèi)血清CK-MB增高。 5.心臟同位素掃描發(fā)現(xiàn)異常。 (二)次要指標 1.發(fā)病同時或前1個月內(nèi)有病毒感染史。 2.有明顯乏力、蒼白、多汗、心悸、氣短、胸悶、頭暈、心前區(qū)不適、手足涼、肌痛或腹痛等癥狀(至少2項),小嬰兒可有拒食、發(fā)紺、四肢涼等。新生兒可結合流行病學史考慮診斷。 3.心尖區(qū)第一心音明顯低鈍,或安靜時心動過速。 4.心電圖有輕度異常③。 5.發(fā)病數(shù)月內(nèi)血清LDH1、aHBDH或AST增高。 二、病原學診斷依據(jù) 1.自患兒心包穿刺液、心包、心肌或心內(nèi)膜分離到病毒,或特異性抗體陽性。 2.自患兒糞便、咽拭子或血液中分離到病毒,且恢復期血清同型抗體滴度較第一份血清升高或降低4倍以上。 3.病程早期患兒血中型特異性lgM抗體滴度在1:128以上。 4.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或病毒核酸探針原位雜交法,自患兒心肌或血中查到病毒核酸。 三、確診條件 1.具有主要指標2項,或主要指標1項及次要指標2項者(含心電圖指標1項),可臨床診斷為心肌炎。 2.同時具備病原學指標1項者,診斷為病毒性心肌炎。在發(fā)病同時伴有其他系統(tǒng)病毒感染者(如流行性腮腺炎等),而無條件進行病毒學檢查時,結合病史可考慮心肌炎亦系病毒引起。 3.凡不具備確診條件,但臨床懷疑為心肌炎時,可作為“疑似心肌炎”,給以必要的治療并長期隨診。在隨診過程中,根據(jù)病情變化,確診或除外心肌炎。 4.在考慮上述條件時,應先除外其他器質性心臟病、先天性房室傳導阻滯、Q-T間期延長綜合征、川崎病、β受體功能亢進和迷走神經(jīng)亢進癥,以及電解質紊亂或藥物引起的心電圖改變。 四、臨床分期 1.急性期:新發(fā)病,癥狀及檢查發(fā)現(xiàn)明顯而多變,病程多在6個月內(nèi)。 2.恢復期:癥狀及客觀檢查好轉,但尚未痊愈,病程一般在6個月以上。 3.遷延期:臨床癥狀反復出現(xiàn),客觀檢查指標遷延不愈,病程多在1年以上。 4.慢性期:病情反復,時有加重,進行性心臟增大或反復心衰,病程在1年以上。 ①明顯心律失常包括:除單源性早搏以外的異位節(jié)律,Ⅰ度及以上的竇房、房室、完全左或右及雙、三束支傳導阻滯。 ②ST-T改變:當R波≥0.6mV時,有TⅠ.Ⅱ.avL低平或倒置,或TavF倒置改變之一。 ③心電圖輕度異常:指前述明顯心律失常、ST-T改變及房、室增大以外的心電圖異常。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主要有心肌受損的表現(xiàn)如心功能不全、心臟擴大、奔馬律、心電圖示心律失常及ST-T改變等。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癥狀: 1.前驅癥狀:病前1個月內(nèi)有病毒感染史。主要是發(fā)熱,周身不適,咽痛,咳嗽,肌痛,腹瀉及皮疹等。 2.心肌受累癥狀:乏力,心前區(qū)不適,心悸,胸悶,長出氣,頭暈,嚴重者可致心力衰竭或心腦綜合征。 體征: 1.心尖部聽診可聞第一心音低鈍,少數(shù)可聞奔馬律。 2.心動過速,心動過緩或心律不齊。 3.心臟擴大。 4.危重病例可伴有心源性休克或心力衰竭體征:脈搏細弱,血壓下降,兩肺出現(xiàn)羅音及肝大、水腫等。 |
體檢 | |
電診斷 | 心電圖改變 1.ST段及T波改變:包括有ST段偏移,T波平坦、雙向或倒置。 2.各種心律失常: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緩,室性、房性、結性期前收縮。 3.傳導阻滯:竇房阻滯、房室阻滯或束支阻滯。 4.其他:個別可見QRS低電壓、Q-T延長。 |
影像診斷 | 心臟同位素掃描: 核素99m锝MIBI心肌灌注顯像已用于心肌炎的診斷。病變部位出現(xiàn)“花斑樣”改變,即局部室壁段放射分布稀疏。病變部位分布以左室前壁為最多見,室間隔次之。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血清酶活性測定 1.肌酸磷酸激酶 (CPK)及其同功酶 (CPK-MB):CPK有4種同功酶,即CPK-MM(骨骼肌型)、CPK-MB(心肌型)、CPK-BB(腦型)和線粒體同功酶mt。心肌受損時,CPK在起病3~6小時即可出現(xiàn)升高,2~5日達高峰,2周內(nèi)恢復正常。CPK-MB主要來源于心肌,且較CPK總活力上升快,消退亦快,因此靈敏性及特異性均較CPK高。 2.乳酸脫氫酶 (LDH)及其同功酶LDH1、LDH2:心肌受損時,多在發(fā)病24~48小時開始上升,3~6天達高峰,8~14天逐步恢復,長者可達2個月左右才恢復。LDH1主要存在于心肌中,心肌炎時LDH1、2升高,以LDH1升高為主。 3.谷草轉氨酶(GOT):發(fā)病6~8小時開始上升,第2周達高峰,多在第4周恢復正常。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1.風濕性心臟炎:風濕性心臟炎幾乎都有病理性雜音,多有心臟擴大,血沉增快,C反應性蛋白陽性,抗鏈球菌溶血素“O”>500u。心電圖多表現(xiàn)為P-R間期延長。 2.β受體功能亢進:無前驅感染表現(xiàn)。心臟聽診無心音低鈍。心肌酶譜檢查及心臟同位素掃描正常。心電圖僅表現(xiàn)為ST段偏移或T波平坦、倒置,口服心得安 (0.5mg/kg)后ST-T改變恢復正常。 3.低鉀血癥:常有進食差或嘔吐、腹瀉病史。查體除心臟聽診心音低鈍外,常有腱反射減弱或消失,腸鳴音減弱等體征;炑<3.5mmol/L。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1.治愈 (1)臨床癥狀及體征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 (2)心電圖恢復正常。 (3)X線片顯示心胸比例約為50%. 2.好轉 (1)臨床癥狀控制或好轉,實驗室檢查正;蚝棉D。 (2)心電圖好轉。 (3)X線檢查心臟陰影有所縮小,但心胸比例大于50%。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1.休息:在急性期有心功能不全及心臟擴大者應強調絕對臥床休息,一般總的休息時間應不少于3~6個月,至少應休息到熱退后3~4周。 2.抗生素的應用,因細菌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條件因子之一,故在治療急性病例之初,可加用抗生素以防治細菌感染,主要用青霉素防治鏈球菌感染,應用1~2周。 3.改善心肌代謝藥物 (1)大劑量維生素C:為自由基清除劑,可減少細胞內(nèi)外脂質過氧化物濃度。用量為每日100~200mg/kg,以10%濃度靜脈緩慢注射,每日1次,療程1個月。 (2)1,6-二磷酸果糖 (FDP):能促進細胞內(nèi)FDP成倍增加,對在缺血、缺氧情況下的心肌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用量為每次0.7~1.6ml/kg(75mg/ml),最大量每次<2.5ml/kg,輸注速度為10ml/min,療程7~10天。 (3)輔酶Q10:能增強線粒體的功能,改善心肌的能量代謝,使合成的ATP增加。用量為每次12.5mg,每日3次口服,療程應長于3個月。 4.腎上腺皮質激素:僅用于搶救危重病例及其它治療無效的病例,對早期一般病例不主張應用?捎糜冖蠖确渴覀鲗ё铚、阿斯綜合征及心源性休克者。 5.抗病毒治療:早期可應用利巴韋林、干擾素、轉移因子等。 6.對癥治療:糾正心律失常,抗心源性休克,抗心力衰竭。 |
中醫(yī)治療 | 臨證治療宜標本兼治,祛邪扶正并重。急性期以清熱解毒,益氣養(yǎng)心為法,恢復期則以逐痰祛瘀,養(yǎng)心安神為要。 一、辨證選方 (一)急性期 1.邪毒內(nèi)蘊 治法:清熱解毒,益陰養(yǎng)心。 方藥:銀翹散加減。銀花、連翹、苦參各12g,麥冬、生地、玄參各10g,竹葉、山梔、炙甘草各6g。壯熱不退加生石膏、黃芩;胸悶重者加郁金、丹參。 2.心陽虛脫 治法:益氣回陽,救逆固脫。 方藥:參附龍牡湯加減。生龍骨、生牡蠣、黃芪各15g,茯苓、白術、白芍備10g,人參、附片、干姜各6g。喘息不得臥加葶藶子、蘇子;浮腫尿少加大腹皮、車前子。 (二)恢復期 1.氣陰兩虛 治法:益氣養(yǎng)陰,補血安神。 方藥:生脈飲合炙甘草湯加減。太子參、麥冬、生地各12g,赤芍、丹參、當歸各10g,阿膠、五味子、炙甘草各6g。余邪未清加銀柴胡、大青葉、板藍根;五心煩熱加蓮子心、竹葉。 2.氣虛血瘀 治法:活血化瘀,益氣養(yǎng)心。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當歸、赤芍各15g,桃仁、雞血藤、丹參各12g,川芎、黃精、茯神各10g。胸痛明顯加三棱、莪術、郁金;心悸不安加炒棗仁、柏子仁。 3.痰濕內(nèi)阻 治法:滌痰化濁,利水于心。 方藥:瓜蔞薤白半夏湯合苓桂術甘湯加減。瓜蔞、薤白、茯苓各12g,陳皮、白術、葶藶子各10g,桂枝、半夏、蘇子各6g。脘悶納呆加山楂、雞內(nèi)金、炒枳殼;胸悶胸痛加郁金、蘇梗、丹參。 二、專方驗方 1.玉竹丹參飲:玉竹20g,丹參30g,蟬蛻20g,生地12g,麥冬15g,僵蠶10g,甘草6g。水煎服,取汁100ml,3~6歲每服20ml,6~9歲每服30ml,9~12歲每服50ml。日服2次。適用于本病屬陰虛有熱者。 2.銀花益母湯:銀花30g,益母草20g,苦參15g,黨參15g,當歸15g,炙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本方能減慢心率,防治心律失常。 3.調補氣血方:黃芪30g,黨參15g,丹參15g,益母草15g,甘松15g,白術10g,白芍10g,當歸10g,川芎10g,澤蘭10g,麥冬10g,五味子5g,甘草6g。水煎服,每劑取汁2~3次,合并混勻后分2天服用。適用于病毒性心肌炎,頑固性心律失常。 4.清熱解毒飲:金銀花30g,貫眾10g,穿心蓮30g,板藍根30g。煎水代茶飲,每日1劑。用于本病的預防和急性期。 |
中藥 | 1.清熱解毒口服液:功能清熱、解毒、涼血。適用于本病屬邪在衛(wèi)氣者。3~6歲每服5ml,6~9歲每服10ml,9歲以上每服10~20ml,每日3次。 2.抗病毒沖劑:功能清熱解毒。適用于本病屬痰瘀交阻,痰火內(nèi)盛者。3~6歲每服5g,6~9歲每服7.5g,9歲以上每服10g,每日3次。 3.生脈沖劑:功能益氣復脈,養(yǎng)陰生津。用于本病恢復期屬氣陰兩虛者。3~6歲每服1.5g,6歲以上每服5g,每日3次。 4.炙甘草合劑:功能益氣養(yǎng)血,溫陽通脈。適用于本病出現(xiàn)心律失常,中醫(yī)辨證屬氣虛血少者。3~6歲每服3ml,6~9歲每服5ml,9歲以上每服10ml,每日2~3次。 5.益心復脈沖劑:功能益氣養(yǎng)陰,活血化瘀。適用于本病屬氣陰兩虛,心脈瘀阻者。3~6歲每服3g,6~9歲每服6g,9歲以上每服9g,每日2~3次。 |
針灸 | 1.體針:取穴內(nèi)關、神門、陰郄、心俞、百會、三陰交、足三里等,每次取3~5穴,平補平瀉,留針10~20分鐘,每日1次,7~10次為1療程。 2.耳針:取穴心、交感、神門、皮質下、小腸、三焦等穴。每次選3~4穴,用王不留行籽按壓刺激,每日3~4次。 |
推拿按摩 | 按心俞、膻中,揉內(nèi)關、魚際、迎香,清補心經(jīng),清補脾經(jīng),掐揉小天心,掐揉五指節(jié)。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1.急性期多采用大劑量維生素c靜脈注射,同時給予三磷酸腺苷、輔酸A、輔酶Q10等,以改善心肌代謝,促進心肌恢復。中藥此期以清熱解毒為主,可選用金銀花、苦參、蚤休、大青葉、虎杖等已被證實有抗病毒作用之藥。 2.恢復期治療可以中藥為主,此期多見氣陰兩虧,故臨床可選用益氣養(yǎng)陰,祛除余邪之品,如黨參、黃芪、生地、麥冬、五味子、大青葉、苦參等,對緩解癥狀,促進心肌功能恢復,縮短病程十分有益。 3.出現(xiàn)嚴重心律失常時,予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色@良效。西藥一般加用腎上腺皮質激素靜脈滴注或口服。中藥在辨證基礎上據(jù)心律失常的種類不同,酌情選藥。如出現(xiàn)早搏時,選用苦參、甘松、郁金、丹參、炙甘草等;心動過速者選用旋覆花、代赭石、枳實、五味子等;心動過緩則可選用生地、麻黃、炙甘草等藥。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 祖國醫(yī)學雖無心肌炎之病名,但對其病因病機和治療等很早即有論述。如《諸病源候論》云:“心藏于神而主血脈,虛勞損傷血脈,致令心氣不足,因為邪之所乘,則使驚而悸動不安”。文中己言明正氣不足,熱毒侵心為本病發(fā)生的關鍵。而《傷寒論》則謂“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其中所擬炙甘草湯沿用至今,已成為治療心悸的重要方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