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外科十三方考》引李仲美方。
|
藥物組成 | |
加減 | |
功效 | |
主治 | 一切癰疽,無論陰陽新久。
|
制備方法 | 將前4味研末,合和再研,然后與不研之硫苦攪勻,稱其輕重若干,用小麥面約半量,以水合和勻稱,搓為錠子,長短、大小不拘。
|
用法用量 | 隨用洋鐵片1塊,置炭火上焙干即成。折視中多細孔是不研硫苦之故。破口小且淺者用少;如深者則用略長,亦不必深及瘡底;破口大,盡填滿,或為末均可。外貼膏藥須較瘡形略寬大。如疔類,則用小錢1枚,按疔頭上,以香火向錢孔一點,即置藥粒,貼上膏藥。1-3日不可揭視,須6-7日效力方著,大多數(shù)腐肉隨膏離掉,不用舊法紙捻,不填新法紗布,往往1次即毒盡。
|
用藥禁忌 | 必是全身癥狀不甚者,乃可專恃,否則須用內(nèi)服藥先調(diào)理,不得先施腐蝕。
|
臨床應用 | 1.環(huán)跳疽:一婦人三十余歲,患環(huán)跳疽已二年,瘡口如茶碗大,無膿水,邊起硬棱,底參差深淺不等,色灰黑,用外科腐蝕力最著之白降丹毫無知覺,即將此藥錠碎為粗末,滿填瘡口,外以一厚大膏藥膏之,三四日后淌流毒水,六七日揭視,腐肉完全脫離,漸漸痊愈,且不覺疼痛。 2.足趾脫疽:一男子三十余歲,足趾脫疽,腫至脛,色紫黑,骨外露,亦黑,瘡口深約寸余,用此藥錠排比填入,覆蓋大膏藥,六七日毒水淌盡,腫隨全消,腐肉脫離,骨轉(zhuǎn)白,漸愈。 3.發(fā)背:一男子五十余歲,患發(fā)背,形勢甚劇,填入此藥錠粗末,六七日揭視,瘡坑內(nèi)足容一鴨卵而不滿,因是貧民,后竟未用他藥,但貼膏藥,亦漸愈。 4.瘡:一男子二十余歲,屋脊骨上患瘡約年余,延大如碟狀,平塌灰黑,膿水稀穢不可近,已波及肛門,瘡正中一小口,用藥錠從瘡口納入,四面排比多錠,膏藥之大約七八寸,如此屢屢洗滌敷藥,膿乃漸稠,漸不臭,瘡口漸大,外圍漸收小,厚皮漸薄,終于從下沿開口,乃速愈。此案經(jīng)過時間約兩月以外,依例用藥約近十次之多,后念如能早從瘡之下沿割開,更當速愈。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
備注 |
經(jīng)論書籍: | 《經(jīng)絡全書》 | 《四圣心源》 | 《內(nèi)經(jīng)評文》 | 《靈樞懸解》 | 《素問懸解》 | 更多>> |
傷寒金匱: | 《傷寒說意》 | 《傷寒心法要訣》 | 《傷寒懸解》 | 《傷寒尋源》 | 《傷寒醫(yī)訣串解》 | 更多>> |
診治書籍: | 《脈訣刊誤》 | 《脈訣乳海》 | 《脈理求真》 | 《脈確》 | 《脈象統(tǒng)類》 | 更多>> |
本草書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從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經(jīng)》 | 《本草綱目》 | 更多>> |
方言書籍: | 《洪氏集驗方》 | 《華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經(jīng)》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內(nèi)科書籍: | 《中國醫(yī)籍考》 | 《中風論》 | 《重訂靈蘭要覽》 | 《重訂廣溫熱論》 | 《止園醫(yī)話》 | 更多>> |
婦科書籍: | 《產(chǎn)寶》 | 《產(chǎn)鑒》 | 《婦科秘方》 | 《婦科秘書》 | 《婦科問答》 | 更多>> |
兒科書籍: | 《保嬰撮要》 | 《保幼新編》 | 《慈幼便覽》 | 《慈幼新書》 | 《達生編》 | 更多>> |
外科書籍: | 《金瘡秘傳禁方》 | 《救傷秘旨》 | 《立齋外科發(fā)揮》 | 《傷科補要》 | 《傷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書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條辨》 | 《包氏喉證家寶》 | 《喉科秘訣》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針灸書籍: | 《針經(jīng)指南》 | 《針灸大全》 | 《針灸甲乙經(jīng)》 | 《針灸聚英》 | 《針灸神書》 | 更多>> |
醫(yī)論書籍: | 《思考中醫(yī)》 | 《四圣懸樞》 | 《塘醫(yī)話》 | 《推求師意》 | 《外經(jīng)微言》 | 更多>> |
醫(yī)案書籍: | 《馬培之醫(yī)案》 | 《奇癥匯》 | 《三家醫(yī)案合刻》 | 《邵蘭蓀醫(yī)案》 | 《孫文垣醫(yī)案》 | 更多>> |
綜合書籍: | 《急救廣生集》 | 《景岳全書》 | 《明醫(yī)雜著》 | 《明醫(yī)指掌》 | 《儒門事親》 | 更多>> |
養(yǎng)生書籍: | 《食療方》 | 《壽世傳真》 | 《壽世青編》 | 《心醫(yī)集》 | 《服食導餌》 | 更多>> |
其它書籍: | 《本草問答》 | 《瘋門全書》 | 《厘正按摩要術(shù)》 | 《醫(yī)暇卮言》 |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