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名 | |
處方來源 | 《傷寒論》。
|
藥物組成 | 梔子14個(劈),香豉4合(綿裹)。
|
加減 | |
功效 | 散胸中邪氣,徹熱,除煩止躁。
|
主治 | |
制備方法 | |
用法用量 | 上以水4升,先煮梔子,得2升半,納豉,煮取1升半,去滓,分為2服,溫進1服。得吐者止后服。
|
用藥禁忌 |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
臨床應用 | 1.傷寒懊憹:江應宿治都事靳相莊患傷寒十余日,身熱無汗,怫郁不得,臥非躁非煩,非寒非痛,時發(fā)一聲,如嘆息之狀。醫(yī)者不知何證,迎予診視曰:懊憹怫郁證也。投以本湯一劑,十減二三,再以大柴胡湯下燥屎,怫郁除而安臥,調理數日而起。 2.神經衰弱《河北中醫(yī)》(1985;2:14):用梔子豉湯加減治療神經衰弱106例,結果痊愈55例,顯效33例,好轉15例,無效3例?傆行97.3%。辨證加減:肝陽上亢,灼傷心神型,加龍膽草,生地黃;心脾兩虛,氣血不足型,加甘草、人參、茯苓、白術;心腎不交,虛火妄動型,加生地黃、何首烏、丹皮。 3.鼻衄;余某,女,73歲。近十日每日上午10-11時自覺心煩、胸中如窒,隨即鼻出鮮血,半小時后緩解。診之血色鮮紅,舌紅、苔薄黃,脈弦稍數。用炒梔子、淡豆豉各15g,白茅根10g,服二劑即止。 |
藥理作用 | |
各家論述 | 1.《傷寒來蘇集》:梔子苦能泄熱,寒能勝熱,其形象心又赤色通心,故除心煩憒憒,懊憹結痛等癥;豆形象腎,制而為豉,輕浮上行,能使心腹之邪上出于口,一吐而心腹得舒,表里之煩熱悉除矣。 2.《成方便讀》:梔子色赤入心,苦寒能降,善引上焦心肺之煩熱屈曲下行,以之先煎,取其性之和緩;豆豉用黑豆窨而成,其氣香而化腐,其性浮而成熱,其味甘而變苦,故其治能除熱化腐,宣發(fā)上焦之邪,用之作吐,似亦宜然,且以之后入者,欲其猛悍,恐久煎則力過耳。 |
備注 | 梔子香豉湯、香豉梔子湯(《傷寒總病論》卷三)、梔子湯(《圣濟總錄》卷四十)、加減梔子湯(《云岐子脈訣》)、梔子豆豉湯(《準繩·幼科》卷五)、梔豉湯(《壽世保元》卷二)。
|
經論書籍: | 《經絡全書》 | 《四圣心源》 | 《內經評文》 | 《靈樞懸解》 | 《素問懸解》 | 更多>> |
傷寒金匱: | 《傷寒說意》 | 《傷寒心法要訣》 | 《傷寒懸解》 | 《傷寒尋源》 | 《傷寒醫(yī)訣串解》 | 更多>> |
診治書籍: | 《脈訣刊誤》 | 《脈訣乳! | 《脈理求真》 | 《脈確》 | 《脈象統類》 | 更多>> |
本草書籍: | 《本草崇原》 | 《本草從新》 | 《本草撮要》 | 《本草分經》 | 《本草綱目》 | 更多>> |
方言書籍: | 《洪氏集驗方》 | 《華佗神方》 | 《回生集》 | 《本草分經》 | 《急救便方》 | 更多>> |
內科書籍: | 《中國醫(yī)籍考》 | 《中風論》 | 《重訂靈蘭要覽》 | 《重訂廣溫熱論》 | 《止園醫(yī)話》 | 更多>> |
婦科書籍: | 《產寶》 | 《產鑒》 | 《婦科秘方》 | 《婦科秘書》 | 《婦科問答》 | 更多>> |
兒科書籍: | 《保嬰撮要》 | 《保幼新編》 | 《慈幼便覽》 | 《慈幼新書》 | 《達生編》 | 更多>> |
外科書籍: | 《金瘡秘傳禁方》 | 《救傷秘旨》 | 《立齋外科發(fā)揮》 | 《傷科補要》 | 《傷科大成》 | 更多>> |
五官書籍: | 《白喉全生集》 | 《白喉條辨》 | 《包氏喉證家寶》 | 《喉科秘訣》 | 《喉科指掌》 | 更多>> |
針灸書籍: | 《針經指南》 | 《針灸大全》 | 《針灸甲乙經》 | 《針灸聚英》 | 《針灸神書》 | 更多>> |
醫(yī)論書籍: | 《思考中醫(yī)》 | 《四圣懸樞》 | 《塘醫(yī)話》 | 《推求師意》 | 《外經微言》 | 更多>> |
醫(yī)案書籍: | 《馬培之醫(yī)案》 | 《奇癥匯》 | 《三家醫(yī)案合刻》 | 《邵蘭蓀醫(yī)案》 | 《孫文垣醫(yī)案》 | 更多>> |
綜合書籍: | 《急救廣生集》 | 《景岳全書》 | 《明醫(yī)雜著》 | 《明醫(yī)指掌》 | 《儒門事親》 | 更多>> |
養(yǎng)生書籍: | 《食療方》 | 《壽世傳真》 | 《壽世青編》 | 《心醫(yī)集》 | 《服食導餌》 | 更多>> |
其它書籍: | 《本草問答》 | 《瘋門全書》 | 《厘正按摩要術》 | 《醫(yī)暇卮言》 | 《圓運動的古中醫(yī)學》 |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