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2/10/24 18:57 編輯 1.本虛在腎氣。補腎同時注重調(diào)脾腎氣衰退引起諸臟乃至全身機能失調(diào)是造成
更年期綜合征的根本原因,治本之法不能僅僅著眼于腎氣精血的衰退。
由于此時腎氣衰退乃生理性轉(zhuǎn)變的大勢所趨,任何治法方藥終不能截斷這種衰變。人力藥物所能挽者,只是減緩腎氣衰退速度,將由此引發(fā)的臟腑、陰陽失調(diào)盡可能局限在最小的范圍內(nèi),從而達到消除或減輕癥狀的目的。其間,補益腎氣固然重要,但調(diào)理脾胃也至為關(guān)鍵。腎氣衰退最終必使其他臟腑因失先天之培育而功能失常。脾胃乃后天之本,為醫(yī)者若能在疾病尚未累及脾胃之前,先安未病之地,即在發(fā)病之初就注重脾胃的調(diào)護,不僅脾胃可免腎衰之累,且
脾胃健運,則谷安精生,化源不竭,氣血充盈,其他臟腑灌溉不乏,可代償其先天不足。同時也能使已衰之腎氣,得后天精微的充分滋養(yǎng),有望可減慢衰勢,緩沖臟腑、陰陽之失調(diào),使機體在短時間內(nèi)建立新的動態(tài)平衡。因此治療本病時,應(yīng)冶調(diào)理脾胃與補腎填精于一爐,每收事半功倍之效。尤對一些兼更年期功血癥的患者,由于腎氣衰變與大量失血形成惡性循環(huán),致使氣血陰陽極度匱乏。此時大劑補腎填精之品往往因至虛不受峻補而無功;大隊收斂固澀藥物又難挽暴崩久漏、氣不攝血之勢,故治療頗為棘手。蔡師在家傳“益氣養(yǎng)營固攝湯”基礎(chǔ)上,適當(dāng)加重補脾藥物,往往2~3帖藥后即能使陰血干凈。曾治一更年婦女,年余來經(jīng)期延長,經(jīng)量過多,崩下如注,各種檢查排除器質(zhì)性病變,診時經(jīng)來如崩天,色淡紅,無血塊,已用衛(wèi)生巾5包,面黃如蠟,畏寒怕冷,精神萎頓,氣短語微難續(xù),動輒
心悸,頭暈欲仆,赴診途中曾
暈厥二次,苔薄質(zhì)淡而胖,脈細軟無力。蔡師以
黨參、
黃芪、
茯苓、
白術(shù)益氣健脾攝血為君;
旱蓮草、
女貞子、焦
白芍、
覆盆子滋腎柔肝為臣;
生地炭、
艾葉炭、生
蒲黃、
仙鶴草調(diào)攝止血為佐組方,三帖而經(jīng)止,再診去止血四藥,加
枸杞子、
山藥、生地、
益智仁,調(diào)治三月,經(jīng)調(diào)癥平。
2.標(biāo)實在心肝,瀉火勿忘理氣化痰本病雖為腎衰所致,但由此引起的病理變化較為復(fù)雜,因此謹察病機十分重要。肝為剛臟,體陰而用陽,主乎動、主乎升,乙癸同源,精血同源。今因腎氣衰退,肝失腎水之滋養(yǎng),則剛強之性暴現(xiàn),通常出現(xiàn)兩種結(jié)局:一是因水不涵木,直接導(dǎo)致的肝火亢盛、
肝陽上亢,出現(xiàn)前人所謂“龍雷之火”升騰的癥狀;一是因肝火柔和條達疏泄之職,引起氣機不暢,升降出入違常,致使體內(nèi)水濕代謝障礙,濕聚成痰,產(chǎn)生氣滯痰阻的病變。同時由于心火失腎水上濟,呈現(xiàn)心火偏亢,心神不寧的證候。臨床上,往往是諸火(肝火、心火、痰火、郁火)、諸候(氣郁生痰、火盛煉痰)、氣滯、陽亢多種病理變化互相影響、互為因果,引起一系列復(fù)雜多變的癥候群。蔡師言:大凡本癥標(biāo)實之證,常法當(dāng)扶正祛邪并舉,而本病雖然亦屬本虛標(biāo)實,但根據(jù)長期臨床觀察和治療體會,此類病人就診之初往往標(biāo)實諸癥頗重頗急,而患者又極易多恩多慮,若一診之后癥狀顯減,則治病信心大增;若一診之后療效不顯,患者即對醫(yī)者技能抱有疑慮,或認為自已疾病不可救藥,以后治療往往難以奏功,故首診療效至為關(guān)鍵。補脾益腎固為治本之法,但對是時來說猶如遠水近火,故初診治療之肯綮,在于抓住火、痰、滯三端,明審其中輕重緩急,用先治其標(biāo)。后治其本之法,單刀直入,迅速有效地折其標(biāo)實之勢,一旦癥狀緩解,再增治本之品,多可獲得滿意療效。曾治一女干部,4年前絕經(jīng),即感精神疲憊,烘熱陣作,汗出頻頻,心悸
健忘,煩躁易怒,夜寐欠安,甚則徹夜難眠,漸致精神抑郁,憂思寡歡,悲喜欲哭,屢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未效。診見形體偏豐,面色灰滯,精神萎頓,苔白膩,質(zhì)偏紅,脈細數(shù)。蔡師擬以
龍齒12克,云茯苓12克,九節(jié)
菖蒲4.5克,
遠志4.5克,
柏子仁10克,
柴胡5克,
郁金12克,煅
牡蠣12克,炙
甘草3克,
知母克,
黃柏10克,西珀末(吞)1.2克為方治療。周后再診,諸癥大減,隨證加減3周后癥漸平,增入扶正法,診治月,自謂前后判若兩人。
3.臨證遣方藥。精簡輕炅恒變有度蔡師用藥見效迅速,以輕、簡、驗為特色。侍診察蔡師治本病之處方用藥;瀉火多取黃柏、知母、
丹皮、
地骨皮諸藥,平肝頗用石
決明、
菊花、
鉤藤、白蒺
藜之類,氣滯用柴胡、
青皮、郁金、
木香種種,痰阻加
陳皮、
半夏、菖蒲、
膽星、
姜竹茹等,
養(yǎng)心安神用
丹參、柏子仁、遠志、朱燈心、
磁石,緩急定志用淮
小麥、甘草、白芍、菖蒲,健脾益氣用黨參、黃芪、云茯苓、白術(shù),補益腎氣用生地、
熟地、
巴戟肉、
仙靈脾、枸杞子,皆普通平常藥物,隨證選用10~味為方;劑量輕者4.5克,重者12~15克,然取效多捷,令左右嘆服。蔡師言:治病貴在深悟病之特性。辨證正確,用藥精當(dāng)切病,自能取得療效。其中深諳藥性功用十分重要。如本病瀉火藥的選用,雖病屬心肝火旺,但終是腎水不足之虛火,故忌用大寒大苦之
龍膽、
山梔、黃柏、知母,既能滋陰,又能瀉火,當(dāng)推首選藥物,次為丹皮、地骨皮;若火旺甚者,也可暫用
黃連、
黃芩,但需中病即止,免犯虛虛之誡。凡急躁易怒,悲傷欲哭,喜怒無常,多思多慮者,每以甘麥
大棗湯配
石菖蒲、白芍用之。蔡師指出:此類癥侯頗似《金匱》之
臟躁證,乃心營內(nèi)虧,肝陰不足所致。甘麥大棗雖平淡無奇,但最適此癥。配白芍柔肝養(yǎng)血,與甘草伍,助緩急之功;菖蒲既能豁痰開竅,又能理氣活血,治心氣不寧,《重慶堂隨筆》言其是“舒心氣,暢心神,怡心情,益心志”之妙藥也。五藥相得益彰,用之頗驗。疏肝解郁之品,蔡師最喜郁金,認為其性輕揚,能散郁滯,順逆氣,上行而下達,對心肺肝腎火痰郁遏不行用之最佳。夜寐難安,甚則徹夜不眠者,增西珀末1.2克,于臨睡前1~2小時吞服,有顯效。蔡師日:更年期綜合征本虛之證不著,標(biāo)實諸侯復(fù)雜多變,故治療應(yīng)立足實踐,細心體察,通常達變,靈活運用,自能取得較好療效。
。ㄒ)醫(yī)案選錄
案一李某47歲干部1997年5月30日初診育二胎,人流兩次,經(jīng)期尚準(zhǔn)周期24天),曾患
腎盂腎炎。茲左目及鼻腔干燥,夜寐早醒,下腹酸,下肢冷,自覺服涼藥不好。苔膩邊紅,脈微弦。擬理肝腎。
云茯苓12克甘杞子12克懷
牛膝9克
車前子(包煎)9克淮小麥30克 朱遠志4.5克 川
桂枝3克
澤瀉9克炒淮藥9克 大生地9克
山萸肉9克 生草梢.5克3劑6月3日二診藥后癥見減,經(jīng)行先期。苔薄質(zhì)紅,脈較細。擬從前法出入。
云茯苓12克枸杞子12克懷牛膝9克車前子(包煎)9克淮小麥30克丹參9克遠志4.5克川桂枝克澤瀉9克炒淮藥9克 大生地9克 山
萸肉9克劑6月6日三診自覺膀胱酸感,余癥均減,癥勢續(xù)見好轉(zhuǎn)。苔薄自,尖紅,脈較細,再擬原法進退。
云茯苓12克甘杞子12克懷牛膝9克車前子(包煎)9克淮小麥30克丹參9克遠志4.5克川桂枝克澤瀉9克大生地9克淡
竹葉9克生草梢4.5克劑按:患者此癥由來已久,將甫半年,在原地遍治未效。
左目及鼻腔干燥與膀胱酸感交替發(fā)作,深為所苦。來滬就醫(yī)多月,經(jīng)內(nèi)科及眼科檢治,曾用平肝清熱藥物,癥狀反而增劇。根據(jù)病人主訴,服涼藥不舒,故初診即投濟生腎氣法加減,3劑即效。二診適值經(jīng)行,原方增丹參以調(diào)經(jīng)。三診目鼻干燥雖瘥,膀胱酸感又作,前法增
淡竹葉,以清心利小便除煩熱,藥后癥勢續(xù)見好轉(zhuǎn),此后曾食
蟹及鱉致目鼻干燥復(fù)發(fā),啖鱉尤為敏感,因即停食,再服前藥,漸趨平息。按一般常法,肝開竅于目,肺開竅于鼻,目鼻均燥,肝肺有熱,顯見無疑,但屢服平肝清熱之劑,非但不效,癥狀反甚。蓋患者年近五旬,經(jīng)期將絕,腎氣衰退,肝失滋潤,肺陰不足。腎與膀胱互為表里,因之虛熱上擾,目鼻干燥,下注則膀胱酸感,癥屬虛象。如用涼藥強行抑制,從實論治,恐難取效,故擬瀉中寓補,平肝緩急,略參溫散,宗濟生腎氣法去
附子、丹皮,取桂枝之溫散,助膀胱氣化,生草梢清熱瀉火,杞子益肝腎、潤肺燥,淮小麥甘以緩急,遠志寧心安神,生地、淮藥、萸肉補腎,澤瀉、茯苓、車前子利濕瀉火,牛膝益肝腎而下行,釜底抽薪,庶免虛虛之弊。
案二虞某49歲工人1977年11月7日初診 曾育一胎。經(jīng)行過多如注,每周許凈,迄將兩年。婦科檢查無異常(末次月經(jīng)10月日)。平素頭時脹痛,夜寐不安,納呆心悸,煩躁欲哭。胸宇郁悶,乏力,大便較薄,日一次,約有六年,屢治未效。
苔薄,脈虛。證屬心脾失洽,肝腎不足,神情有時欠定,沖任乃致失固,由來年久,難許速痊。姑先寧心健脾,疏肝緩急。
炒黨參9克炒白術(shù)9克 云茯苓12克 朱遠志4.
克
夜交藤15克 柴胡4.5克 白芍9克 白
蒺藜9克淮小麥30克
炙甘草3克大棗15克4荊11月12日二診諸癥均見瘥減,胸宇亦暢,惟大便依然不實。苔薄質(zhì)紅,脈細略弦數(shù)。方既應(yīng),原法進退。
炒黨參12克炒白術(shù)9克云茯苓12克朱遠志4.
克磁石(先煎)30克 柴胡4.5克 白芍9克 白蒺藜克
石決明30克淮小麥30克 炙甘草3克 大棗15克5劑11月16日三診藥后癥見好轉(zhuǎn),胃嘈脘脹亦除,納食較馨。經(jīng)期將屆,狂行堪虞。苔薄質(zhì)紅,脈細。擬養(yǎng)血育陰,兼益肝胃,防患未然。
炒
當(dāng)歸9克 大生地9克 白芍9克熟女貞9克旱蓮草15克炙
龜板9克遠志4.5克淮小麥30克 白蒺藜9克黑
芥穗9克陳皮4.5克4劑11月22日四診原經(jīng)來如崩,有塊且大,日前準(zhǔn)期而至,色鮮不多,下塊極小,仍有頭暈疲乏。苔薄質(zhì)紅,脈細。癥勢顯減,從原方增損。
炒當(dāng)歸9克大生地9克 白芍9克熟女貞9克旱蓮草15克炙龜板9克制
黃精12克朱遠志4.5克夜交藤12克 白蒺藜9克
固經(jīng)丸(吞)9克3劑按:更年期綜合征部分癥狀與臟躁有相似之處,如煩躁欲哭、
失眠心悸等。蓋心主喜笑,肺主悲哭,心營不足,
陰虛火旺,上鑠肺金,致哭笑無常,無故悲傷,肝陰亦因不足,陽亢而頭時脹痛,急躁易郁易怒;颊咚F(xiàn)諸癥,基本相符,惟大便素來不實,約六年,納呆乏力,脾虛失健,顯見一斑,故擬四君法益氣健脾,甘麥大棗方甘以緩急,佐遠志、夜交藤寧心安神,柴胡、白芍、蒺藜疏肝散郁。一診而諸恙俱減,惟大便依然不實,究因纏綿年久,非一時所能奏效。復(fù)診從原法略增黨參劑量,加磁石以鎮(zhèn)心安神,石決明以平肝潛陽,藥后各癥均見輕可,且嘈脹亦除,納谷較馨,由于經(jīng)每過多如崩,迄將五年,近又值期,恐蹈覆轍,預(yù)為養(yǎng)血育陰,兼理肝腎。以肝藏血,腎司兩陰,沖任之脈導(dǎo)源于肝腎,如陰血充足,則陽亢得制,健固有權(quán),方宗
四物湯去
川芎,以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佐
二至丸,法兼益肝腎,寓防崩止血,加龜板以滋腎陰,黑芥穗人肝止血,余藥平肝寧心,緩急和中。投劑后經(jīng)量即減,功血顯著好轉(zhuǎn),過去每注丙睪未愈,近來已停止注射,多年夙疾一舉奏功。前人立方配伍,藥雖平淡,收效也宏,非臨床實踐焉能悉其妙用。
案三葛某61歲 干部1994年3月2日初診四年前絕經(jīng)后即感精神疲憊,烘熱陣作,汗出頻頻,心悸健忘,煩躁易怒,夜寐欠安,漸致精神抑郁,憂愁寡歡,悲傷欲哭,屢經(jīng)中西醫(yī)治療,癥狀未見明顯改善。近兩年來動輒怒罵哭叫,不能自控,苦不堪言,頻頻自尋短見,家人疲于照顧護理,難適其從。刻診訴烘熱陣作,煩躁易怒,汗出疲憊。舌質(zhì)偏紅,苔白膩。脈細數(shù)。證屬腎虛肝郁,火旺痰結(jié),本虛標(biāo)實。先擬疏肝化痰,瀉火寧心為治。
龍齒12克云茯苓12克 菖蒲4.5克煅牡蠣30克朱遠志4.5克柏子仁9克柴胡4.5克 郁金12克 炙甘草3克 知母9克
川柏9克 淮小麥30克 西珀末吞)1.2克7劑3月9日二診諸癥大減,情緒較佳,夜已能安睡5~小時。大便不暢,問日而行。苔薄膩,舌質(zhì)偏紅,脈細數(shù)。
再擬前法出入。
丹參9克夜交藤30克云茯苓12克遠志4.5克朱燈芯3扎 柏子仁9克 全
瓜蔞(打)12克 靈磁石先煎)30克廣郁金9克 柴胡4.5克 淮小麥30克西珀末(吞)1.2克4劑3月23日三診患者欣然云藥后自感換了個人。精神顯佳,納馨寐酣。烘熱汗出、心悸煩怒諸癥趨平,大便暢,惟喉問仍有痰滯。舌質(zhì)偏紅,苔薄白,脈轉(zhuǎn)有力。再擬標(biāo)本兼顧。
生地9克云茯苓12克 山萸肉9克 淮山藥9克丹皮9克川柏9克知母9克澤瀉9克仙靈脾12克巴戟9克青陳皮各4.5克 廣郁金9克14劑3月30日四診 諸癥消失如常人。再擬知柏
地黃丸、
越鞠丸調(diào)治一月。隨訪六月,未見反復(fù)。
按:本案為典型之臟躁證,屬腎虛肝旺痰結(jié)、本虛標(biāo)實之征。患者年逾七八,腎氣衰退,水不涵木,木火偏旺,故煩躁易怒,精神緊張,陰虛陽亢則烘熱汗出。肝失柔和,疏泄不利,氣機升降失常,水濕運行受阻,濕聚成痰,痰水互結(jié),上蒙清竅,故精神失常。腎陰虧損,水不濟火,心陰失養(yǎng),神不守舍,故心悸健忘,夜寐不安,悲傷欲哭,情志異常。本案雖為腎虛所致,但由此引起之病理變化較為復(fù)雜,其標(biāo)實諸癥既重又急,擬先治其標(biāo),后治其本。以柴胡、郁金疏肝,流暢氣機;云茯苓健脾化濕;菖蒲芳香開竅,寧心安神,配郁金化濕豁痰,配遠志、柏子仁、龍齒安神定志;龍齒、牡蠣平肝潛陽,鎮(zhèn)驚安神,加西珀末增定驚安神之效;知母、黃柏滋陰瀉火,加
甘麥大棗湯,重用淮小麥克養(yǎng)心安神。故服藥一周,諸癥大減,再從前方出入,二周后納馨寐酣,諸癥趨平,可見標(biāo)實已去。改用知柏地黃湯為主,加仙靈脾、巴戟肉溫補腎陽,以達到陰陽平衡,佐加芳香開竅之菖蒲、青陳皮、廣郁金理氣化痰,四年頑疾,一月若失。再以
知柏地黃丸、越鞠丸調(diào)服,以資鞏固。
案四唐某50歲1987年10月20日初診 兩年來情緒欠佳,伴胸背陣發(fā)性蟻爬感一年半。1986年秋始,胸前及背后陣發(fā)性發(fā)麻如蟻爬,每發(fā)持續(xù)5~6小時不止,晝甚于夜,屢服中藥不效?淘\:貧血貌,烘熱汗出,大便間日,夜寐欠安,近三年來頭頂部脫發(fā)較甚,苔薄脈細。證屬腎氣漸衰,
肝氣郁結(jié)。治擬疏肝和營。
炒當(dāng)歸9克柴胡4.5克 白術(shù)9克郁金9克
金鈴子9克全瓜蔞(打)12克 青陳皮各4.5克 丹皮9克山梔9克淮小麥30克生甘草3克7劑10月27日二診 藥后胸背蟻爬感稍感輕減,夜寐見安,納食略增,大便日行,但烘熱依然。苔薄轉(zhuǎn)滿白,脈細。勢見好轉(zhuǎn),再擬前法出入。
當(dāng)歸9克廣郁金9克柴胡4.5克全瓜蔞(打克仙靈脾12克 白芍9克 川柏4.5克 知母9克
仙茅9克
沉香曲9克7劑11月3日三診據(jù)云諸癥均大減,以往胸背蟻行感發(fā)作時需在床上翻滾,痛苦難忍,而今已除,且由原來每作小時縮短至半小時,夜寐顯安。苔薄略淡脈細,勢續(xù)輕可。
原法續(xù)進,加減調(diào)治。
12月22日四診 經(jīng)阻三月而行,量不多,諸癥未作,苔薄而干,脈細。擬平肝調(diào)理。
當(dāng)歸9克 生地9克 白芍12克 柴胡4.5克 熟女貞9克川芎4.5克淮小麥30克生甘草3克廣郁金克7劑。 按:本案患者年逾七七,腎氣漸衰,沖任漸虛,陰血日趨不足,肝失陰血之濡養(yǎng),肝氣不疏而郁結(jié),故情緒不佳;肝氣郁結(jié),肌膚失去營血之滋養(yǎng)而出現(xiàn)胸背蟻爬感;陰虛則生內(nèi)熱,故見烘熱汗出,大便間日;腎水不能上濟于心,心失所養(yǎng),心火亢盛故夜寐欠安;腎精虧虛,血不養(yǎng)發(fā),故三年來脫發(fā)較甚。以柴胡、青陳皮疏肝理氣;當(dāng)歸養(yǎng)血生血;郁金、金鈴子行氣,活血解郁,使氣行血行;全瓜萎利氣寬胸,以助其力,并以潤腸;丹皮、山梔清熱涼血瀉虛火;淮小麥、甘草清心瀉火,藥后勢見好轉(zhuǎn),再加仙茅、仙靈脾以加強補腎之力,加川柏、知母以強瀉火之力;以白芍配當(dāng)歸,養(yǎng)血和營。藥后諸癥大減,以至平復(fù)。
案五孫某49歲教師1991年10月4日初診心悸失寐已歷三年,近兩周心悸頻發(fā),胸悶煩躁,易驚易恐,徹夜不寐,
眩暈耳鳴,口干咽燥,烘熱,溲赤。舌邊尖紅,脈弦數(shù)。心電圖檢查為竇性心律,血壓150/90mmHg。心藏神,腎藏志,七七之年,腎精虛衰,心失所養(yǎng),
心腎不交,神志失寧。姑擬滋水清火,安神定志。
大生地12克廣郁金9克
川連3克龍齒12克
麥冬12克五昧子3克丹參9克淮小麥30克遠志4.
克
合歡皮9克夜交藤30克生甘草3克7劑。
10月10日二診 投劑后心煩心悸顯著好轉(zhuǎn),寐少夢多,眩暈耳鳴,舌脈同前。宗前法進退。
大生地12克麥冬12克
酸棗仁9克柏子仁9克丹參9克合歡皮9克夜交藤12克龍齒12克淮小麥克川連3克 澤瀉9克 云茯苓12克
磁朱丸(吞服)9克7劑lO月17日三診心悸偶爾發(fā)作,驚恐失寐、煩熱眩暈等恙均顯著減輕,精神亦舒,納便如常。苔薄質(zhì)紅,脈細略弦。再擬滋腎陰,清心火。
上方去澤瀉,加懷牛膝9克。
按:本案腎精虛衰,心失所養(yǎng),心腎不交。患者年值七七,天癸漸竭,腎水虧虛不能上濟心火,乃致心腎不交。
《醫(yī)宗必讀》日:“心不交于腎,則濁火亂其神明;腎不上交于心,則精氣伏而不靈;鹁由蟿t搏而為痰,水居下則因而生躁。”因此出現(xiàn)心悸失寐三年,腎陰虧虛,肝陽上亢,故且煩躁;心腎不交故易驚易恐,徹夜不寐;
腎陰虛不能上榮于頭目腦髓,故眩暈耳鳴;陰不維陽,虛陽上越,故面部烘熱;陰虛內(nèi)熱,故口干咽燥,舌邊尖紅。《醫(yī)宗必讀》對此癥治療“唯補腎而使之時上,養(yǎng)心而使之交下,則神氣清明,志意常治”。蔡師治以滋水清火,安神定志。生地、麥冬養(yǎng)陰益精以滋腎水;淮小麥以養(yǎng)心氣,配甘草以緩急;川連清心瀉火,龍齒鎮(zhèn)驚安神,固精養(yǎng)心,兩者相配,能使離火下降于坎水,坎離既濟;
五味子上斂心氣,下滋腎水,遠志通腎氣,上述予心,強志益腎;丹參養(yǎng)血安神,再
加合歡皮、夜交藤安神定心;廣郁金寬胸理氣。投劑后,腎水滋,心火降,心腎相交,心煩心悸明顯好轉(zhuǎn)。三診后,10月日經(jīng)停三月半而來潮,諸恙均平,繼服
天王補心丹,諸癥顯除,神志安寧,夜能人寐,偶爾心悸驚恐,時間也短暫,血壓130/80m n -Ig。能持理家務(wù),并堅持每天拳操,后改服孔圣枕中丹,以圖鞏固。
案六周某44歲 已婚職員1991年3月7日初診 1990年
直腸癌手術(shù)后,化療半年,經(jīng)阻不行,頭暈心悸,煩熱
自汗,納谷不馨,面浮肢腫,形瘦神疲,煩躁氣短乏力,苔薄膩脈濡,脾腎不足,氣血兩虧。姑擬健脾益腎,調(diào)補沖任。
黨參12克生黃芪12克 生地10克炒白術(shù)9克云茯苓12克制黃精12克枸杞子9克
蓯蓉9克仙靈脾12克淮小麥30克生甘草4.5克7劑3月14日二診 投劑后精神稍振,汗出已少,經(jīng)阻一年半,
帶下色白,腰酸乏力,苔薄脈弱。宗前法出人。
黨參15克炒白術(shù)9克生地10克 當(dāng)歸9克 云茯苓12克制黃精12克仙靈脾12克
紫河車9克蓯蓉克淮小麥30克柏子仁9克7劑3月25日三診 昨日經(jīng)行,量少色淡,頭暈心悸。烘熱煩躁顯著好轉(zhuǎn),惟經(jīng)行小腹隱痛,腰酸神疲。苔薄膩,脈細弦。證屬脾腎不足,沖任失盈。再擬培補脾腎,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
熟地9克 當(dāng)歸9克丹參9克制
香附9克炒白術(shù)克懷牛膝9克黨參12克制黃精12克 蓯蓉9克炙
狗脊12克陳皮4.5克7劑。
按:本案雖年齡未值七七,但因術(shù)后化療,脾腎不足,氣血大虧。陰虧血虛故經(jīng)乏其源而不行,血虛不能上榮頭目而頭暈,心失血養(yǎng)而心悸,虛陽上越則烘熱自汗,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脾失健運故納谷不馨,面浮肢腫,脾虛則氣短乏力神疲。投以健脾益腎之劑,以黨參、黃芪、白術(shù)、茯苓健脾益氣;生地、黃精、枸杞子、蓯蓉、仙靈脾益腎精,溫腎陽,加甘麥大棗濡養(yǎng)心氣。三診時月經(jīng)已行,頭暈心悸、烘熱煩躁顯著好轉(zhuǎn),正值經(jīng)期,以培補脾腎,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藥后諸癥俱減,納寐正常,宗3月14日方加
五子衍宗丸9克吞服,繼服15劑后,頭暈烘熱等癥已除。月經(jīng)值期而行,色已鮮紅,量亦增,
腹痛未作,寐已安,納亦馨,脾氣已旺,精血化生有源,腎氣乃充,奇經(jīng)沖任能盈。
-----------謝謝你的無私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