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名稱(英文) | yin deficiency induces hypractivity of fire |
拚音 | YINXUHUOWANG |
別名 | 西醫(yī):某些傳染性疾病 |
西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
中醫(yī)疾病分類代碼 | 中醫(yī)病證 |
西醫(yī)病名定義 | |
中醫(yī)釋名 | 本證主要見于春溫病后期,以及暑濕病的病變過程中。另外,風溫失治,誤治,或濕溫化火化燥傷津等亦可見之。 |
西醫(yī)病因 | |
中醫(yī)病因 | |
季節(jié) | |
地區(qū) | |
人群 | |
強度與傳播 | |
發(fā)病率 | |
發(fā)病機理 | |
中醫(yī)病機 | 本證主要見于春溫病后期,以及暑濕病的病變過程中。另外,風溫失治,誤治,或濕溫化火化燥傷津等亦可見之。若素體陰精虧損者,復感溫熱病邪,多易致此證。熱邪深入下焦,灼傷腎陰,腎虧于下,而不能上濟于心,陰愈虛則火愈熾,火愈熾則陰愈傷,相互影響,其病益甚。故證屬虛實挾雜,病位重在少陰。 |
病理 | |
病理生理 | |
中醫(yī)診斷標準 | |
中醫(yī)診斷 | |
西醫(yī)診斷標準 | |
西醫(yī)診斷依據(jù) | |
發(fā)病 | |
病史 | |
癥狀 | |
體征 | 身熱,心煩躁擾,夜寐不安,口干舌燥,舌紅苔薄黑而干燥少津、脈細數(shù)。 |
體檢 | |
電診斷 | |
影像診斷 | |
實驗室診斷 | |
血液 | |
尿 | |
糞便 | |
腦脊液 | |
其他診斷 | |
免疫學 | |
組織學檢驗 | |
西醫(yī)鑒別診斷 | |
中醫(yī)類證鑒別 | |
療效評定標準 | |
預后 | |
并發(fā)癥 | |
西醫(yī)治療 | |
中醫(yī)治療 | 治療原則:育陰泄火。 施治方法: (一)內(nèi)服方藥 1.基本方藥:黃連阿膠湯:黃連l2克、黃芩5克、阿膠15克(烊化,沖)、白芍5 克、生雞子黃二枚。水煎、去滓,納膠詳盡,再納雞子黃攪合,分3次服,每日一劑。 2.加減變化:若偏于心火亢盛,而見口舌生瘡者,可加蓮子心6克、竹葉10克、燈芯6克;若偏于陰虛甚者,可加生地12克、麥冬15克、女貞子12克;若兼氣虛者,可加黃芪12克、太子參15克、或西洋參5克另燉兌服,若小便短赤不暢者,可加白茅根20克、車前草10克;兼胃陰虛者,加石斛15克、玉竹12克、荸薺汁15克(兌服),若失眠者,可加遠志10克、合歡花l2克。 施治要點: 本證一般見于溫熱性疾病后期,但必見有腎陰虧損和心火亢盛兩方面 的證候,主要表現(xiàn)為心煩不得臥,舌紅少苔。既不可純用苦寒之品,以免重傷腎陰,亦不可一味養(yǎng)陰,以防戀邪不散。故吳鞠通說:“邪少虛多,不得用黃連阿膠湯。 |
中藥 | |
針灸 | 大陵、太溪、神門等穴。手法宜補瀉兼施,每日1~2次。 |
推拿按摩 | |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 |
護理 | |
康復 | |
預防 | |
歷史考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