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嘔家有
癰膿,不可治嘔,膿盡自愈。
先嘔卻渴者,此為欲解;先渴卻嘔者,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嘔家本渴,今反不渴者,以心下有支飲故也,此屬支飲。
問(wèn)曰:病人脈數(shù),數(shù)為熱,當(dāng)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師曰:以發(fā)其汗,令陽(yáng)微膈氣虛,脈乃數(shù),數(shù)為客熱,不能消谷,胃中虛冷故也。脈弦者虛也,胃氣無(wú)余,朝食暮吐,變?yōu)?a class="channel_keylink" href="http://m.payment-defi.com/tcm/2009/20090113020326_74969.shtml" target="_blank">胃反。寒在于上,醫(yī)反下之,今脈反弦,故名曰虛。
寸口脈微而數(shù),微則無(wú)氣,無(wú)氣則榮虛,榮虛則血不足,血不足則胸中冷。
趺陽(yáng)脈浮而澀,浮則為虛,澀則傷脾,脾傷則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脈緊而澀,其病難治。
病人欲吐者,不可下之。
噦而腹?jié)M,視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
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
人參三兩 生
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干嘔,吐誕沫,
頭痛者,茱萸湯主之。(方見(jiàn)上)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
半夏瀉心湯主之。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干姜三兩 人參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甘草三兩(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干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
生姜湯主之。
黃芩加半夏生姜湯方
黃芩三兩 甘草二兩(炙)
芍藥二兩 半夏半升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諸
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方見(jiàn)痰飲中)
嘔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
豬苓散主之。
豬苓散方
豬苓
獲苓 白術(shù)各等分
右三味,作為散,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嘔而脈弱,小便復(fù)利,身有微熱,見(jiàn)厥者,難治,
四逆湯主之。
四逆湯方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兩半 甘草二兩(炙)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強(qiáng)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兩。
嘔而
發(fā)熱者,小
柴胡湯主之。
]
小柴胡湯方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半夏半斤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胃反嘔吐者,大半夏湯主之。(《千金》云: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锻馀_(tái)》云:治嘔心下痞硬者)
大半夏湯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參三兩
白蜜一升
右三昧,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揚(yáng)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溫服一升,余分再服。
食已即吐者,
大黃甘草湯主之。(《外臺(tái)》方,又治吐水)
大黃甘草湯方
大黃四兩 甘草一兩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
茯苓澤瀉湯主之。
扶零
澤瀉湯方((外臺(tái))云:治
消渴脈絡(luò)胃反吐食之,有
小麥一升)
茯苓半斤 澤瀉四兩 甘草二兩
桂枝二兩 白術(shù)三兩 生姜四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內(nèi)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吐后,渴欲得水而貪飲者,
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fēng),脈緊*,頭痛。
文蛤湯方
文蛤五兩
麻黃三兩 甘草三兩 生姜三兩
石膏五兩
杏仁五十枚 大棗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汗出即愈。
干嘔,吐逆,吐誕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右二味,杵為散,取方寸匕,漿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頓服之。
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嘔不嘔,似噦不噦,徹心中憤憤然無(wú)奈者,
生姜半夏湯主之。
生姜半夏湯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內(nèi)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于嘔,噦,若手足厥者,
橘皮湯主之。
橘皮湯方
橘皮四兩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噦逆者,橘皮
竹茹湯主之。
橘皮竹茹湯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棗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兩 人參一兩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夫六府氣絕于外者,手足寒,上氣,腳縮;五藏氣絕于內(nèi)者,利不禁,下甚者,手足不仁。
下利脈沉弦者,下重;脈大者,為未止;脈微弱數(shù)者,為欲自止,雖發(fā)熱不死。
下利手足厥冷,無(wú)脈者,灸之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少陰負(fù)趺陽(yáng)者,為順也。
下利有微熱而渴,脈弱者,今自愈。
下利脈數(shù),有微熱,汗出,今自愈;設(shè)脈緊,為未解。
下利脈數(shù)而渴者,今自愈;設(shè)不差,必清膿血,以有熱故也。
下利脈反弦,發(fā)熱身汗者,自愈。
下利氣者,當(dāng)利其小便。
下利,寸脈反浮數(shù),尺中自澀者,必清膿血。
下利清谷,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脹滿。
下利脈沉而遲,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熱,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陽(yáng),下虛故也。
下利后脈絕,手足厥冷,日卒 時(shí)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里,乃攻其表。溫里宜四逆湯,攻表直
桂枝湯。
四逆湯方(見(jiàn)上)
桂枝湯方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生姜三兩 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啜稀粥一升,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shí)許,遍身架梁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jiān)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揚(yáng)。
下利,脈遲而滑者,實(shí)也,利去欲止,急下之,宜
大承氣湯。
下利,脈反滑者,當(dāng)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shí)復(fù)發(fā)者,以病不盡故也,當(dāng)下之,宜大承氣湯。大承氣湯方(見(jiàn)痙病中)
下利譫語(yǔ)者,有燥屎也,
小承氣湯主之。
小承氣湯方
大黃四兩
厚樸二兩(炙)
枳實(shí)大者三枚(炙)
右三昧,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之滓,分溫二服。(得利則止)
下利便膿血者,
桃花湯主之。
桃花湯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封、一半篩末) 干姜一兩
粳米一升
右三昧,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服七合,內(nèi)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熱利下重者,
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 黃連三兩
黃柏三兩
秦皮三兩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下利后,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
梔子豉湯主之。
梔子豉湯
桅于十四枚
香豉四合(綿裹)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內(nèi)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jìn)一服,得吐則止。
下利清谷,里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通脈四道湯方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 干姜三兩(強(qiáng)人可四兩) 甘草二兩(炙)
右三昧,以水三升,煮取一斤二合,去滓,分溫再服。
下利肺癰,
紫參湯主之。
紫參湯方
紫參半斤 甘草三兩
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紫參,取二升,內(nèi)甘草,煮取一升半,分溫三服。(疑非仲景方)
氣利,
訶梨勒散主之。
訶梨勒散方
訶梨勒十枚(煨)
右一味為散,粥飲和,頓服。(疑非仲景方)
附方
《千金翼》小承氣湯 治大便不通,噦,數(shù)譫語(yǔ)。(方見(jiàn)上)
《外臺(tái)》
黃芩湯 治干嘔下利。
黃芩三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桂枝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