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
烏梅丸加減論治案例選錄
作者:丹江游子
烏梅丸是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中治療蛔厥證的一個及其有效的方子,這是不容置疑的實事,在該段經(jīng)文之后醫(yī)圣有曰:“又主久利”。其治病證雖異,然其所對病機“
上熱下寒,虛實夾雜”卻是一樣,正所謂異病同治的典范。
筆者曾用其方加減化裁辯治“久瀉久利”、“蛔厥證”無不效應,不敢獨享,特發(fā)出以供大家多多參考斧正。
1.久瀉久利證
案一、周某,男,38歲,教師,1988年7月20日求診?滔拢簽a利不愈21年。患者16歲時患
遺精滑精證年余治而不效,后遇一游醫(yī)求其診治,游醫(yī)處方一劑而愈。(處方:水煎服。)該方服后遺精滑精雖止,但卻瀉下不止。再求游醫(yī)止瀉,游醫(yī)卻無蹤影,后經(jīng)多方醫(yī)治暫愈。不日又患
瘧疾,經(jīng)治半年后愈。瘧疾愈,瀉利復發(fā),自此21年來,四處多方求醫(yī)尋藥,就是不效,偶爾效者,停藥不過三日就會再復發(fā)?滔拢簽a下黃湯穢濁有之,瀉下水谷不化有之,瀉下粘凍腥物有之,三者發(fā)無定時,時作時止,日瀉三~五次不等,伴見胸脘滿悶,心胸煩熱,納差食少,嘔惡噯氣,腹脹小痛,腰膝酸軟,周身困倦,四肢肘膝以下常常感到發(fā)涼發(fā)冷,小便或清或黃,面黃如煙熏,肢體皮膚灰褐斑條相間而見,舌紅絳,苔黃厚膩,脈滑實而數(shù),尺脈稍芤。
觀其發(fā)病及治病的前后經(jīng)過,先時遺精滑精,當為濕熱結(jié)聚而致,治而不效者,可能是前醫(yī)多施補法之故。后被游醫(yī)所效,乃用瀉法祛其濕熱故也。遺精滑精雖愈,然其久遺滑精,必傷精元,再加久瀉久利,下元愈加虛損,久虛傷陽,陽虛則寒,是以下元虛寒成也;而濕熱毒邪久居患體,加之其性又纏綿難愈,豈可是一劑之藥所能祛除的呀!是以濕熱毒邪盤踞中上二焦,久釀成患,無從宣泄,而成上元熱實之癥。綜觀全證,脈證合參,當為“上熱下寒,虛實夾雜,肝胃氣滯,陽郁致厥”證。診為久瀉久利證。治宜烏梅丸合
四逆散加減主之。
上方2劑。水煎服。患者服上方一劑未完,于次日見我,述說服藥后約2小時腹中咕咕漉漉如雷鳴,當日瀉下許多腥臭穢濁粘凍沫狀之物,一個下午瀉下4次后,未在行瀉,自覺渾身輕松,心胸寬暢,食欲大增,當晚進食4大碗,今晨起來,顏面周身肌膚晦暗煙熏之色全部退去,那個高興勁自不必細說。
8日后,患者再次求診,言曰:患病多年,很是后怕,前醫(yī)每每治后,即使偶有止其瀉者,也不過藥停三日而再犯也,是以此次停藥1星期以觀后效,未再發(fā)作,自感心底感激,求以丸散劑善其后也。病人之心當可理會,遂以前方化裁配以丸劑以善其后,隨訪至今未再復發(fā)。
2.蛔厥證
案一、朱某,女,24歲,農(nóng)民,于1991年4月8日17:32求診?滔拢
腹痛時作1天。患者自昨天夜里突發(fā)腹痛,陣陣發(fā)作,于今日中午13時左右食后不久
嘔吐2次,每次均嘔吐大小蛔蟲10幾根,F(xiàn)心煩急躁,脘腹脹痛,飲食不下,得飲即嘔,伴見少腹硬痛,腰膝酸困,手腳冰涼,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shù)。很明顯此乃一蛔厥證也。治以烏梅丸方加減化裁療之。
烏梅30. 干
姜10.
當歸6.
細辛6. .
黃連16.
黃柏6.
桂枝6.
白
人參6. 炮
附子6. 炒
川椒5. 醋制
元胡6. 炒
川楝子6.
2劑。水醋各半煎煮30分鐘,少量頻頻呷服,待腹痛止嘔噦止,可按平素煎服法煎服即可。
患者服用上方30分鐘后自覺腹痛嘔噦消失,舒坦許多,是日一夜相安無事,天明告慰回家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