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古本《傷寒十二稿·概論》【轉(zhuǎn)帖】
·周岐隱·
1.本書之來歷 桂林古本《傷寒》,一名《傷寒十二稿》。前清同治六年,桂林左修之先生受之于醫(yī)圣張仲景先生四十六世孫張紹祖氏。紹祖先生之言曰:“吾家《傷寒》一書,相傳共有十三稿,每成一稿,傳抄殆遍城邑。茲所存者為第十二稿,余者或為族人所秘,或會劫灰,不外是矣。叔和所得相傳為第七次稿,與吾所藏者較,其間闕如固多,編次亦相類!(錄左序)至光緒二十年,羅君哲初問業(yè)于左公,盡得其傳。讀左公之序曰:“羅生哲初為吾邑知名之士,頗能好余之所好,余亦以所得者盡授之,余不負吾師,羅生亦必不負余,故特序其原起,羅生其志之,羅生其勉之!(錄左序)觀其師生受授之際,叮嚀如此,則此書之價值可知。羅君得此書以后,抱不得其人不傳之旨,精錄什藏歷三十余年,秘不示人。既挾醫(yī)術(shù)游江南,所至負盛名,治病用古方,輒著奇驗。從游者無慮百十輩,竟莫知其師之有是書也。及民國初年,長沙劉昆湘氏得古本《傷寒》于江西張隱君,歷十余年湖南何蕓樵氏為之手寫付印,即今之所謂長沙古本也(亦稱湘本)。時羅君居甬,與不佞交至篤,不佞既得是書持示羅君,羅君閱竟笑謂余曰:佳則佳矣,然猶不如吾所藏者精且備也。即略舉數(shù)條以正其誤,不佞大驚異,亟欲一觀,羅君未即允也。不數(shù)日而黃君竹齋自關(guān)中來甬,欲登天一閣觀仲景佚書不得,紆駕見過,不佞乃亟為介而見之于羅君,并慫恿羅君出其藏書,黃君一見之下,驚喜贊嘆,斷為仲景原稿無疑。翌年介聘羅君至中央國醫(yī)館,時戰(zhàn)禍已起,黃君手錄副本攜赴西安,及南京淪陷,羅返桂林,途遭匪劫,而此書于兵火彌天之中幸存副本,絕學(xué)之不墜,冥冥中如有鬼神相之,誠異數(shù)也。今此書已于民國二十八年在西安開雕,初印三
百部,業(yè)已銷罄,茲因各地同道紛函訂購,決添印一百部,以內(nèi)地紙價高不能多印故也。
2.本書之編次及質(zhì)量本書與長沙古本皆分十六卷,然長沙本無《金匱》條文,僅將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各篇湊合成數(shù)。此書則將《金匱》中
黃疸、宿食、下利、
嘔吐噦、寒疝、
消渴等癥,列入陽明、厥陰篇中,深契以六經(jīng)鈐百病之旨。其余《金匱》各篇亦分別羅列。質(zhì)量方面較之湖南古本多出三分之一,名為《傷寒雜病論》,確是名實相孚。其目錄卷一,為論集(即原序)、平脈法上;卷二,平脈法下;卷三,傷寒例,雜病例(即《金匱》第一篇,文字稍有不同);卷四,溫;卷五,暑、熱、濕、燥、風、寒六氣之病(長沙古本缺風、寒二病);卷六至十一,辨六經(jīng)之證治,卷十二至十六;辨雜病證治。層次井然,有條不紊,雖曰十二稿,儼然已成完書矣。
3.書中之特色此書特色甚多,不及枚舉,略志通行本及長沙古本訂誤數(shù)條,如在霧中窺
豹可見一斑矣。(一)“傷寒脈浮滑,此以表有熱,里有寒,
白虎湯主之”一條(176),長沙本作“此以表有熱,里無寒”已足正通行本之誤。若桂林古本作“此以里有熱,表無寒”尤足正長沙本之誤也。(二)“太陽病,
發(fā)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fā)汗。宜
桂枝二越婢一湯”一條(27),注家對于無陽不可發(fā)汗用越婢桂枝之義向無的解,此書則于“不可發(fā)汗”下有“脈浮大者”四字。(三)“傷寒三日,陽明脈大”(186)之下有“此為不傳也”一句,均有畫龍點睛之妙。(四)《金匱》第一篇“五臟病各有十八,合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為一百八病”,注家向無的解。及閱古本,方知下三句乃“六府病各有十八,合為一百八病”之誤。(五)“太陽中暍”一條,通行本無治方,長沙古本于“則淋甚”之下有“宜
當歸四逆湯”一句,殊覺不類。此書則為“白虎加桂枝
人參芍藥湯主之”,便切合矣。(六)“太陽病服
桂枝湯后,大汗出,脈洪大者”一條(25),通行本誤作“與桂枝湯如前法”,長沙桂林兩古本皆作“與白虎湯”。(七)
小青龍湯加減法(40),“若微利”之下無“去
麻黃加
蕘花如
雞子大,熬令赤色”十四字。“若喘者”之下無“去麻黃”三字,長沙桂林二古本皆同,即可正通行本之誤。(八)“汗家重發(fā)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
禹余糧丸”一條(88),通行本方佚。此書有禹余糧丸一方,用禹余糧、人參、
附子、
五味子、
茯苓、干
姜六味為丸,與長沙本相同。(九)“桂枝去芍藥加
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一方(112),長沙本與此書均無蜀漆。(十)“脈浮而緊而復(fù)下之,緊反入里則成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一條(151),長沙本與此書皆有“
小青龍湯主之”一句。(十一)“陽明篇”長沙本有佚文一條,其文曰:“動作
頭痛,短氣,有潮熱者,屬陽明也”(232條下),然未出治方,此書則有“
白蜜煎主之”一句。方用人參、
地黃、麻仁、白蜜四味,其潤燥通結(jié)之功,實出后人
增液湯之上。(十二)通行本以
柴胡、
枳實、芍藥、
甘草四味為
四逆散,而長沙本與此書皆以四逆湯(方有人參)四味為散,稱四逆散。另于“少陽篇”中列一條曰:“少陽病,氣上逆,令脅下痛,甚則嘔逆,此為膽氣不降也,柴胡枳實
芍藥甘草湯主之!庇嗳纭疤幤敝碇屑
黃芪湯、
厚樸枳實白朮甘草湯;“厥陰篇”之當歸四逆加人參附子湯、人參附子湯、柏葉
阿膠湯;“
霍亂篇”之“四逆加
吳茱萸黃連湯”;瘧病之
鱉甲煎丸,方用鱉甲、柴胡、
黃芩、
大黃、
牡丹皮、庶蟲蟲、阿膠七味,與通行不同;“
虛勞篇”“桂枝加龍骨牡蠣湯主之”之下有“
天雄散亦主之”一句;金瘡“
王不留行散”之下有“有膿者,排膿散主之,排膿湯亦主之”十一字。佚文佚方皆為一般醫(yī)籍所未經(jīng)見者,限于篇幅不及備錄也。
附:周岐隱先生簡介周利川(1897~1968年),字薇泉,號岐隱,浙江鄞縣(今寧波)人。家世業(yè)醫(yī),工詩善書,博學(xué)多通,勤于著述。精研仲景之學(xué),多有建樹,尤對古本傷寒用力頗深。著有《傷寒六經(jīng)分經(jīng)表》、《傷寒汲古》等。鄭逸梅《藝林散葉》云:“周岐隱邃于醫(yī)理,常為病家惜費,不浪用珍貴藥物,藥鋪中人嗤之為草藥郎中。”于此可見先生之醫(yī)德風范。
轉(zhuǎn)自學(xué)苑出版社論壇;http://www。book001。com/club/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503&ID=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