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站首頁
醫(yī)師
藥師
護士
衛(wèi)生資格
高級職稱
住院醫(yī)師
畜牧獸醫(yī)
醫(yī)學考研
醫(yī)學論文
醫(yī)學會議
考試寶典
網(wǎng)校
論壇
招聘
最新更新
網(wǎng)站地圖
中醫(yī)理論中醫(yī)臨床診治中醫(yī)藥術語標準中國方劑數(shù)據(jù)庫中醫(yī)疾病數(shù)據(jù)庫OCT說明書不良反應中草藥圖譜藥物數(shù)據(jù)藥學下載
您現(xiàn)在的位置: 醫(yī)學全在線 > 中醫(yī)理論 > 民間中醫(yī) > 正文:論“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盡在《金匱玉函經(jīng)》之中zt
    

傷寒雜病:論“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盡在《金匱玉函經(jīng)》之中zt

中醫(yī)藥導報:http://202.38.93.7/wf/~kjqk/hnzyydb/hnzy2009/0907pdf/090702.pdf
吳忠文1,吳學珍1,李永責:,聶偉1
(1.常德市第二中醫(yī)院,湖南常德415000;2.湖南省第二人民醫(yī)院。湖南長沙410000)

【關鍵詞】《金匱玉函經(jīng)》;仲景A-;孑,J"g-g;考證

【中圖分類號】R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951X(2009)07-0003-03

“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是唐代醫(yī)家孫思
邈在撰寫《千金要方》時,為見不到仲景《傷寒論》而
嘆惋的一句牢騷話,也是他晚年為尋求仲景要方,再
編人《千金翼方》卷九、卷十的唐本《傷寒論》的動力。
錢超塵教授在《金匱玉函經(jīng)的研究與考證》中說:“依
《玉函》章節(jié)次第,與《脈經(jīng)》、唐本、宋本對比考證,資
料充分翔實,從考證中可以看出,孫思邈的唐本《傷
寒論》是以《金匱玉函經(jīng)》(以下簡稱《經(jīng)》)為底本!
在加以調(diào)整編排時獨出心裁的改為“方證同條”、“同
類相附”。然而,唐本雖源于《經(jīng)》,卻有刪節(jié)、遺漏和
省略。筆者在以《經(jīng)》為底本對《傷寒論》十一種版本
進行校注時,發(fā)現(xiàn)其與宋、成、唐、桂林等版本的原文
有較大差異,或有缺如,或為后人增加,或字詞句錯
誤,或方與證不符,或方藥組成有誤等。為此,本文將
予以校正、廓清,以饗同道。.

-----------1、《經(jīng)》中缺如的原文

(1)宋本178條:“脈按之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
日結。又脈來動而中止,更來小數(shù),中有還者反動,名
日結,陰也。脈來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者,
名日代,陰也。得此脈者,必難治!

按:上條原文還見于康平本!督(jīng)》、唐本、桂林本
均無。錢超塵教授說:“目前各種傳本,偶有一些條文
為后人所增,如宋本第30條、第178條肯定為后人所
增!(《傷寒論文獻通考》ll頁)

(2)宋本345條:“傷寒發(fā)熱,下利至甚,厥不止
者,死!
按:《經(jīng)》中未載此原文。依據(jù)唐本記載:“傷寒發(fā)
熱,下利至,厥不止者,死。”唐本與宋本僅一“甚”字
之差,可能為《經(jīng)》遺漏或孫思邈撰寫唐本時還參考
了其他版本。


2、其他版本未載但《經(jīng)》中載有的原文

(1)太陽·3:“太陽病,其脈浮!
按:宋、成、康平、康治、桂林本不單獨列為一條,
而是只取其“脈浮”二字加于前條的“頭項強痛”之后。
傅青主勇于標新立異,另辟蹊徑,善調(diào)奇經(jīng)。如治
陰虛血熱所致之崩漏月經(jīng)過多,用“清海丸”,“!
指血海,即沖脈,“此方補陰而無浮動之虞,縮血而無
寒涼之苦?u8943 .子宮清涼,血海自固”;帶下為奇經(jīng)之
病,如任督脈虛、帶脈不能約束諸經(jīng),必然發(fā)生帶下。
如黃帶為任脈虛、帶脈失約、水濕內(nèi)停,方用易黃湯
以“山藥、芡實專補任脈之虛,又能利水,加白果引入
任脈之中,更為便捷”。

此外,傅青主對產(chǎn)后病及婦女不孕癥也很有研
究。他認為婦女產(chǎn)后多虛多瘀,所創(chuàng)生化湯及系列方
至今仍然是治療婦女產(chǎn)后疾患的重要方劑。他認為
婦女不孕原因頗多,而身體過度肥胖、過度消瘦、精
神抑郁妒嫉、犯有骨蒸潮熱等是主要原因。他還分析
了這些病因導致不孕的機制,如指出肥胖不孕者,其
體內(nèi)脂肪積聚,必遮隔子宮不能受精;妒嫉不孕,是
精神因素所致,任帶諸脈不通阻塞胞胎等等,這些認
識一直指導著后世醫(yī)家,直至現(xiàn)在。


《經(jīng)》與唐本均分列,則可能是仲師經(jīng)過長期的臨床觀
察之后,認識到太陽病的主脈是“脈浮”,故另列一條,
既強調(diào)脈在臨床的重要性,也可能是以后逐步增補、完
善之舉,符合“回顧性病案記錄式”的思維特征。

(2)太陽·5:“太陽中風,發(fā)熱而惡寒。”
按:此條僅見于唐本。宋、成、康平、桂林本均無
此條文。該條文《經(jīng)》編在太陽·4條“為中風”之后,或
稱單列續(xù)條,更進一步補充說明“太陽中風”不僅只
有“發(fā)熱汗出而惡風”之證,除此之外,還可有“發(fā)熱
而惡寒”的另一個類型,以示進一步區(qū)別于“傷寒”。.

(3)太陽·7:“傷寒一13,太陽脈弱,至四日,太陰
脈大!
按:宋本、成本、康平本、桂林本均無此原文,只
見于唐本。因本條是仲師以日程和病名相合,六日為
一周經(jīng)盡,以此假說作一循環(huán)的規(guī)律和軌道以示六
病的傳變規(guī)律,與太陽·10條“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為欲傳”意同,故列為《經(jīng)》開篇以示之。

(4)太陽·13:“太陽病,三四日不吐下,見芤乃汗
之!
按:本條唐本同,宋、成、康平、桂林本無。本條言
太陽病,三四日不吐下,示其病情,未人里,無胃氣上
逆和腸道病變,所以不吐無瀉下的病狀,故保元堂本
“芤”作“浮”,比較恰當,其病邪仍在表,仍可用汗法
治之。至于芤脈,《素問》無此脈名!睹}經(jīng)》云:“三部
脈芤,長病得之生,卒病得之死!迸R床凡遇芤脈者,
多為暴失血者,未必皆死。

(5)太陽·181:“凡用自虎湯,立夏后至立秋前得
用之,立秋后不可服也!

(6)太陽·182:“春三月病常苦里冷,白虎湯亦不
可與,與之則嘔利而腹痛!


-----------(7)太陽·183:“諸亡血虛家,亦不可與白虎湯,
得之腹痛而利者,急當溫之。”
按:以上三條不見于唐、成、桂林本,宋、唐、康平
本在168條(宋本編碼)白虎加人參湯煎服后的小字
注文有一段相類似的文字。從以上三條看主要是說
春芎月冷時和秋涼季節(jié)里不宜服白虎湯,亡血體虛者
不可與自虎湯,因為白虎湯中以生石膏為代表的辛大
寒之品,與知母同用,為清解陽明氣分實熱之品,所以
必需因人因時使用,且體虛非實證者不可用。

(8)陽明·26:“夫病陽多者熱,下之則堅,汗出多
極,發(fā)其汗亦堅!
按:該條與唐本同,宋、成、康平本未列入正文
中;桂林本未見此原文。根據(jù)其字義分析,《傷寒學》
是以陰陽為總綱進行辨證論治,陽熱陰寒是傷寒雜
病的基本病機。本條所言之“陽多”即指非同一般的
陽熱之證,故不可輕易運用下法,下則可能出現(xiàn)大便
堅硬;且因陽多而熱盛,內(nèi)逼其汗出極多,導致津液
內(nèi)耗,腸道干燥,致使大便堅硬,或譫語、神昏等變證
蜂起,故在陽明·3條中有“何緣得陽明病”之問答,已
明確告示之。本條為補充陽明病的另一種病因病機。

(9)陽明·77:“傷寒腹?jié)M,按之不痛者為虛,痛者
為實,當下之。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出,宜大承氣
湯!
按:唐、宋、成本均無此條,桂林本與此同!秱
雜病論會通》黃竹齋按:“原本無此節(jié),今從《玉函經(jīng)》
補入!北緱l《經(jīng)》列于“急下之、當下之”中,是仲師告
誡我們腹診與舌診相結合,如何判斷腹?jié)M虛實的一
種重要的臨床診法之一?上票境、成、桂林
本及其他版本均無此條,更加說明《經(jīng)》在學術價值
上超出其他版本,F(xiàn)代醫(yī)學在臨證中亦用此種腹診
方法,有無反跳痛和肌緊張是鑒別急腹癥的要點。

(10)厥利·24:“表熱里寒者,脈雖沉而遲,手足
厥,下利清谷,此里寒也,所以陰證亦有發(fā)熱者,此表
熱也。”

(11)厥利·25:“表寒里熱者,脈必滑,身厥舌干
也,所以少陰惡寒而倦,此表寒也,時時自煩,不欲厚
衣,此里熱也!

按:以上二條《傷寒學》諸版本未見!督(jīng)》太陽·
17條(相當于宋本11條)中雖已總結出了“真寒假熱”
的原文,該原文中僅以“反欲得衣”和“反不欲近衣”
的表面現(xiàn)象來區(qū)別和認識“表熱里寒”、“里熱表寒”。
仲師唯恐沒說清楚,故又在“厥利篇”補充以上二條,
以“脈象”、“手足”、“舌質”、“情志”等更深刻地描述
表里真假寒熱的標準和臨床要點。

(12)差后.8:“病后勞復發(fā)熱者,麥門冬湯主之!
按:該原文諸多《傷寒學》版本未見!督(jīng)》列為
“差后勞復篇”最后一條,!iP409條,其麥門冬湯列為
第一百十五方。本方以麥門冬為君藥,按當時劑量為
七升,其量之大比半夏大六倍,方中還有人參、炙甘
草、粳米、大棗,主治病后勞復發(fā)熱之證,明示該方是
治以“虛熱”,類似于竹葉石膏湯之清傷寒余熱。又聯(lián)
系該原文列于差后·7條之后,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因
為7條是“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
谷,故令微煩.,損谷即愈”,故未列出方劑。差后·8則
是接上條而省略了文字,只補其不相同的主癥,同時
列出方名。這是《經(jīng)》中常見的寫法,即同類原文中;
上條已詳論,下條承上條之意省略之。如陽明病i急
下證之第1、2、3條即是如此。因此可以說,差后·8條
是與7條同屬差后勞復類,又與7條不同臨床表現(xiàn)的證
型,故以麥門冬湯生津降逆和胃以清虛熱治之。


-----------3、《經(jīng)》中部分方證不同于其他版本

(1)太陽·74:“發(fā)其汗不解,而反惡寒者,虛故
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
胃氣,宜小承氣湯!
按:本條原文前部分與其他版本無明顯差別。自
“不惡寒”到“宜小承氣湯”其證基本相同,可是方藥
僅唐本同,宋、成、康平、康治本均作“與調(diào)胃承氣
湯”;宋本卷八作“屬調(diào)胃承氣湯證”;桂林本無此十
七字。如此則m現(xiàn)了_一種不同情況,且其重點是方藥
運用問題。此證之因正如陽明·3l條所述:“??若腹
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其胃氣,勿令至大
下!

而宋、成、康平、康治卻“與調(diào)胃承氣湯”?肌罢{(diào)
胃承氣湯”的適應證在宋、成本中計7條原文(29、70、
94、123、125、207、248);《經(jīng)》中卻只有5條(太陽·36、
113、133,陽明·30、69),其中有2條被宋本改為用“調(diào)
胃承氣湯”(宋70、94)。5條原文分別論述:“胃氣不
和,譫語”;“此為內(nèi)實也”;“其腹微滿,郁郁微煩”;
“蒸蒸然發(fā)熱者”;“不吐下而煩者”,可見其“譫語”、
“內(nèi)實”、“滿”、“煩”、“蒸蒸然發(fā)熱”為調(diào)胃承氣湯之適
應主證。而本條中僅為“不惡寒,但熱者實也”,只適
宜小承氣湯以和胃氣。

(2)太陽·180(宋本170條),其原文均言“渴欲飲
水,無表證者”,《經(jīng)》為“白虎湯主之”,而宋本則改為
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加人參之理并不充分,考宋本
168、169二.條原文均為“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原文中
均有“舌上干燥而煩”或“口燥渴,心煩”的共同之證。

(3)太陽·108條“傷寒中風,有小柴胡證”,而宋
本101條中去掉“小”而成為“有柴胡證”。然而柴胡證
有大、小之別,適應證可以說完全不同,決不可混淆。
4《經(jīng)》中少數(shù)方藥組成與其他版本有別
太陽·21:“太陽病,項背強幾幾,而反汗出惡風,
桂枝湯主之。”而宋本14條改“桂枝湯主之”為“桂枝
葛根湯主之”。

按:該原文及方藥僅唐本同;宋、成、康平、康治、
桂林本均作“桂枝加葛根湯主之!笨妓伪驹谠暮
列出的桂枝加葛根湯方組成為:葛根四兩、麻黃三兩
(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芍藥二兩、生三兩、甘草
二兩(炙)、大棗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
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查此
方藥物組成并非為桂枝加葛根湯,乃葛根湯也。因此,
其證亦非所宜也。

茲錄林億等人的校語:“臣億等謹
按:仲景本論,太陽中風自汗用桂枝,傷寒無汗用麻
黃,今證云汗出惡風,而方中有麻黃,恐非本意也。第
三卷有葛根湯證云:無汗惡風,正與此方同,是合用
麻黃也。此云桂枝加葛根湯,恐是桂枝中加葛根耳!

經(jīng)考宋·3 l條之“葛根湯”之藥物組成與14條之“桂枝
加葛根湯”的藥物組成、劑量完全相同,可見錯在宋
本,且自相矛盾,說明3l條之葛根湯的藥物組成是方
證相符;而14條所列桂枝加葛根湯只是桂枝湯中加
葛根而已。


5、結語

本文先列出宋本中178、345兩條原文,該原文
《經(jīng)》中無記載和論述,據(jù)錢超塵教授考證,其中第
178條為后人所加;而第345條可能為《經(jīng)》傳抄遺漏。
隨后,《經(jīng)》中12條原文宋、成本未載,且唐本亦有6條
遺漏,不僅如此,唐本中正文還有太陽·12、17、37、
53、54、55、85、88、97、118、119、137、15l、181、182、
183;厥利·24、25共24條原文為孫思邈所抄漏。筆者
認為,唐本既然是以《經(jīng)》為底本,就應該全文抄錄,
而經(jīng)考查,唐本中實際原文只有505條、方劑105首,
與《經(jīng)》中764條原文和方劑115首相比,差距甚遠。有
幸《經(jīng)》在1066年得到校正,現(xiàn)存1716年陳士杰本完
好無缺,保存至今,避免了唐本又一次造成“不傳”。
故本文以“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盡在《金匱玉函
經(jīng)》之中”為題,進一步說明《經(jīng)》的歷史意義和現(xiàn)實
的學術價值。(全文完)


(收稿日期:2009-05—05編輯:蔡鐵如)

編者后記:吳忠文等幾位先生研究《傷寒學》的版本、?狈椒、內(nèi)容、概況及體會等系列論文,至本期已連載完畢。至此,吳先生等主編的《金匱玉函經(jīng)研究》一書亦已由中醫(yī)古籍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該書主要內(nèi)容包括《金匱玉函經(jīng)》校注的底本、校本和校注方法、《金匱玉函經(jīng)》校注、《傷寒論》版本研究、金匱玉函經(jīng)》系統(tǒng)思維源流、《金匱玉函經(jīng)》方臨床運用案例及《金匱玉函經(jīng)》考等幾大部分;對理清《傷寒學》版本源流、探討《金匱玉函經(jīng)》學術價值,以及弘揚仲景辨證論治思想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萬方數(shù)據(jù)  
...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醫(yī)學全在線 版權所有© CopyRight 2006-2046, MED126.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備06007007號
    百度大聯(lián)盟認證綠色會員可信網(wǎng)站 中網(wǎng)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