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仕文,樊巧玲
半夏首載于《神農本草經》,為
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enllia ternate(thunb)breit]的塊莖,后人將其性味、功用、歸經總結為辛溫,有毒,歸脾、胃、肺經,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1]的作用。然而在臨床實踐運用中,半夏通過巧妙配伍,可以發(fā)揮多種作用,茲就其在代表方劑中的配伍作用總結并闡述如下。
1 降逆止嘔
半夏其性主降,《神農本草經》謂之“下氣”;《別錄》說其能止“嘔逆”,可知半夏具有降胃氣而止
嘔吐之功,為臨床止嘔要藥。各種原因的嘔吐,皆可隨證配伍應用,尤常與生
姜配伍善療寒飲(痰)之嘔吐。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藿香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之惡心嘔吐;《金匱要略》小半夏湯,主治痰飲犯胃之惡心嘔吐;如《金匱要略》半夏
干姜散,主治
胃寒干嘔,吐涎沫;另如《
傷寒論》干姜
人參半
夏丸,與干姜、人參等配伍可治中虛胃寒嘔吐。半夏與他藥合理配伍,可治各種原因之嘔吐:與
黃連、
橘皮、
竹茹同用,可治痰熱犯胃,或
胃熱嘔吐,如《溫熱經緯》黃連橘皮竹茹半夏湯;半夏與
黃芩、黃連配伍,可治胃熱嘔吐,如《金匱要略》黃芩加半夏
生姜湯;與
梔子、黃連、
蘆根配伍,可治濕熱
霍亂之嘔吐,如《霍亂論》中的連樸飲;與竹茹、
竹瀝、膽南星配伍,可治痰熱嘔吐;與人參、
大棗等配伍,可治胃虛嘔吐,如《金匱要略》大半夏湯;與
大黃、
枳實、
厚樸配伍,可治陽明腑實之嘔吐,如《傷寒論》大
柴胡湯;與
茯苓、橘皮、
旋覆花等配伍,可治妊娠惡阻之嘔吐,如《備急千金要方》半夏茯苓湯;而治余熱未清,氣津兩傷,
胃氣上逆之“氣逆欲嘔”,又可與
竹葉、
石膏、
麥冬等相伍,清熱生津,和胃止嘔,如《傷寒論》
竹葉石膏湯。
2 化痰止咳
半夏味辛性溫而燥,善化痰消飲,適用于寒痰、濕痰犯肺所致的咳喘諸證。正如《醫(yī)學啟源》所載:“半夏治寒痰及形寒飲冷傷肺而咳”。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治療濕痰
咳嗽的二陳湯,方中以半夏與
陳皮相伍,佐以茯苓、
甘草,共奏燥濕化痰,理氣止咳之功。《傷寒論》中治療表寒里飲之寒痰咳嗽的
小青龍湯,半夏與干姜、
細辛、
五味子合用,以溫肺蠲飲,化痰止咳平喘。然而配伍恰當,半夏可用于治療多種痰證咳嗽,配膽南星、黃芩、
瓜蔞仁可治熱痰咳嗽,如《醫(yī)方考》中的
清氣化痰丸;配茯苓、枳實、天南星等治痰飲留積不散,胸膈痞塞,脅肋脹痛,喘急咳嗽,如《嚴氏濟生方》導痰湯!
3 消痞除滿
痞證是患者自覺心下痞滿窒塞不舒的病癥,常因邪氣內陷、或濕熱蘊伏、或痰熱互結、或虛實互見,寒熱夾雜于中而導致氣機痞塞、升降失常所致。本品辛開散結,化痰消痞,適當配伍可治療各種原因所致之痞。若因誤下而致邪氣乘虛而入,出現
寒熱互結,虛實夾雜,氣機痞塞,陰陽失和之痞,可與黃連、黃芩、干姜、人參等合用,如半夏
瀉心湯,方中半夏辛溫,散結除痞,與干姜一起與芩連配伍,辛開苦降,寒熱平調,使升降調,寒溫平,陰陽和而痞滿消。同樣,在
生姜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這一類的方劑當中,張仲景同樣使用了半夏,均取其辛行溫通,滑利走散,除痞散結之效。故成無己曰“半夏味辛溫,干姜味辛熱,《內經》曰:辛走氣,辛以散之,散痞者,必以辛為助,故以半夏生姜為佐,以分陰而行陽也”。傷寒邪氣侵及少陽三焦,而致少陽經氣不利,三焦氣機不暢者,當治以
小柴胡湯,方中柴胡氣質輕清,能疏利少陽經氣,暢達三焦氣機,為主藥。半夏辛溫,辛散溫通助柴胡以疏理氣機,調暢三焦。全方合用而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然汗出而解”。其他如痰熱互結之痞,可與黃連、瓜蔞配伍,如《傷寒論》之
小陷胸湯;若濕熱蘊伏,清濁相干之上吐下瀉,胸
脘痞悶,可與厚樸、黃連、蘆根、石
菖蒲等相伍,如《霍亂論》之連樸飲;若屬于中虛痰阻氣逆之心下痞,又可與旋覆花、
代赭石、生姜、甘草等相配伍,如《傷寒論》之
旋覆代赭湯。
4 通痹止痛
痰濕阻滯,不通則痛。半夏辛開溫散,能化痰散結,通達氣機,使氣血調暢而疼痛自止。正如《別錄》說其能“消心腹胸中膈痰熱滿結,心下急痛”[2]!督饏T要略》瓜蔞
薤白半夏湯,用半夏助瓜蔞實、薤白、白酒通陽散結,祛痰寬胸之力,治胸中滿痛徹背,背痛徹胸之
胸痹證!秱摗沸∠菪販,半夏既可助瓜蔞實滌痰散結,又可與黃連辛開苦降,通暢氣機,可治
結胸證之心下按痛!秱摗
黃連湯、
大柴胡湯分別治“
腹痛嘔吐”、“按之心下滿痛”;以及《金匱要略》
附子粳米湯治“腹中寒氣,雷鳴切痛”等,均取半夏通絡止痛之功。
5 滌痰利咽
半夏味辛而燥,能滑痰利咽,可療“喉咽腫痛”(《神農本草經》),與
桂枝、甘草配伍,治寒痰結于咽喉而致的“少陰病,咽中痛”,如《傷寒論》半夏散及湯;與
肉桂、
草烏頭配伍,治寒痰凝結,咽喉不利,語音不出,如《衛(wèi)生寶鑒》玉粉丸;《傷寒論》中的
苦酒湯以半夏為主藥,配伍
雞子清,苦酒(即醋),治療“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絳雪園對本方半夏的配伍做出精妙的評述:“方中半夏之辛滑,佐以雞子清之甘潤,全方有利竅通聲之功,而無燥津涸液之慮”[3]。肺
胃陰虛,虛火上炎所致之“咽喉不利”,與
麥門冬、人參、甘草、大棗等相伍,如《金匱要略》
麥門冬湯;至于痰氣交阻于咽喉,表現為“咽中如有炙臠”之梅核氣,又當與厚樸、茯苓、生姜、
蘇葉合用,共奏散結行滯化痰之功。半夏在上述方中的配伍運用,皆取其行氣滌痰,利咽消腫之功。
6 健脾益氣
半夏入脾胃二經,善治脾胃虛弱,運化無力,食少便溏者,故半夏有益氣健脾之功,如張山雷在《臟腑藥式補正》中曰:“半夏和胃健脾,亦脾胃家燥濕健運之專藥”[4]!吨髦蚊匾分^半夏:“燥胃濕,化痰,益脾胃氣……”。張仲景在
黃芪建中湯方后加減運用中亦指出:“補氣者加半夏三兩”。半夏若作為益氣健脾來用,常與人參、甘草、大棗等相配伍,如《傷寒論》中主治
胃氣虛弱,“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之甘草瀉心湯”,方中重用甘草,配伍半夏、人參、大棗,既可增強全方益氣健脾之功,又使全方補而不滯。又如《傷寒論》竹葉石膏湯,選用“人參、甘草、麥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補虛生津;半夏以豁痰止嘔,……,導逆而能益其氣也”(《醫(yī)方集解・瀉火之劑》)。以上二方均以半夏益氣健脾之功,然細究半夏益氣健脾之功,實乃燥濕也,脾喜燥惡濕,喜通惡滯,半夏辛溫而燥,可燥濕運脾,行氣化滯,恰投脾之所好,脾運如常,胃氣自健。
7 和胃安神
胃不和則臥不安,本品能燥濕和胃,故可治
失眠。如《靈柩》中的半夏
秫米湯,用其與秫米相伍,治痰濁內阻,胃氣不和,夜不安臥之失眠;膽為清凈之府,性喜寧謐而惡煩憂,若情志不遂,膽失疏泄,氣郁生痰,痰濁內擾,膽胃不和,則膽怯易驚,虛煩不眠夜多異夢,驚悸不安。對此
膽熱犯胃,虛煩不寐者,可用半夏與竹茹、枳實、陳皮等配伍,以求胃和膽舒,痰除寐安。方如《備急千金要方》之
溫膽湯;若痰濁壅塞胸中,氣機阻滯,見
胸痛及背,喘息不能安臥者,又可與瓜蔞、薤白相配,以宣痹通,豁痰利氣,使痹除氣暢痰行,陰陽相通而臥安。方如《金匱要略》之
瓜蔞薤白半夏湯;“陰平陽秘,精神乃和”。若陰陽違和,二氣不交,則陰陽不通而臥不安!独鋸]醫(yī)話》引《醫(yī)學秘旨》中用半夏與
夏枯草各3錢治陰陽相離之失眠,旨在于使半夏得陰而生,夏枯草得陽而長,陰陽相合,精神乃和而寐安。
8 辛溫布津
半夏辛溫,可振奮脾陽,恢復脾運而布達津液,常與清熱養(yǎng)陰之品配合,運用于熱病后期,津液虧損之證。如《傷寒論》治傷寒、溫病、暑病后期、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證之竹葉石膏湯,方用石膏、竹葉清熱生津,除煩止渴;人參、麥冬益氣養(yǎng)陰;配伍半夏除可治“氣逆欲嘔”外,還可借其辛溫之性條達脾氣,使津液得輸,口干可解,虛煩而安!督饏T要略》麥門冬湯,選用半夏配伍麥門冬、人參、甘草、大棗、粳米,用治津液干涸“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之
虛勞肺痿。喻嘉言深諳仲景制此方配伍半夏之奧妙:“此方治胃中津液干枯,虛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薄笆胫倬懊罘ǎ邴湺、人參、甘草、大棗、粳米大補中氣以生津液隊中,又增入半夏辛溫之味,以開胃行津而潤肺,豈特用其利咽下氣哉!比话胂漠吘篂闇卦镏,臨床實踐配伍運用中,需與清熱生津之品合用,且用量宜輕于他藥,方能體現其布津之功。
9 解毒散結
本品內服能消痰散結,外用能消腫止痛。用于痰濕凝結,癭瘤
瘰疬,常與
海藻、
連翹、
貝母等同用,如《外科正宗》
海藻玉壺湯;用于
癰疽腫毒,堅硬不潰,可與生
川烏、生草烏、
芙蓉葉等配伍,如《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
鐵箍散;若寒痰凝結,咽喉不利,語音不出,又與肉桂、
草烏頭配伍,如《衛(wèi)生寶鑒》玉粉丸。現代實驗研究證明,從半夏新鮮鱗莖中分離的外源性凝集素(PTA,低分子蛋白)可以凝集人肝瘤細胞、艾氏
腹水癌和腹水型
肝癌細胞[5];半夏多糖組份PMN也有活化抗腫瘤作用[6]。
10 潤腸通便
半夏味辛,本體涎滑,滑而能潤,辛而能散,可通大便、泄小便。用于中寒內盛,陽氣不運,冷積
便秘,四肢不溫者,可與
硫黃合用,以溫通寒凝,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治老人虛秘之
半硫丸。
11 化痰止眩
痰飲內生,上蒙清陽,或痰飲夾肝風上擾,致人
眩暈。半夏辛溫而燥,功善化痰,常與
白術、
天麻、
蔓荊子等健脾、祛風之品配伍,可治痰飲或風痰上蒙清竅之冒眩。如《醫(yī)學心悟》
半夏白術天麻湯,用半夏與天麻、茯苓、
橘紅、白術等配伍,治風痰眩暈;《金匱要略》
小半夏加茯苓湯所治“眩暈”等癥,亦取半夏祛痰定眩之意。